每个地方的食物,代表的不仅是温饱,还蕴含了记忆的传递,并被烙上不同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印记。每一种食物从入口的那一刻起,会在每个人的心头不自觉地勾起一幅幅画面,关于劳作、关于故乡、关于感恩、关于爱……在喀拉卡尔藏餐馆,每种食品都带着藏文化的气息,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也许你也会感受到文化碰撞带给心灵的某种启示。
缘起
藏餐是对藏区菜点的统称,藏餐没有明确的菜系菜派,大致可分为三大风味。羌菜,指高寒牧区的饮食;拉萨和菜,指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的饮食;荣菜,指低海拔的藏东南地区食用的饮食。迪庆的菜属于荣菜系列,而香格里拉是一个集自然、人文、历史、与文化精华的圣洁之地,从低海拔、沿江河谷到高海拔,9个世居民族在雪山脚下、峡谷深处,养成了不同的饮食风俗和习惯。从历史上的茶马古道重镇,到今天世界的香格里拉,迪庆一直是行商坐贾汇集,各种文化融合的走廊,香格里拉是包容的、博大的,它的餐饮汇聚了藏区与内地,东方与西方的精华,成就了今日香格里拉的特色餐饮。香格里拉的喀拉卡尔藏餐馆在多年摸索中,把藏北阿里羌菜的粗犷,圣城拉萨和菜的平和,藏东农区荣菜的豪放,融汇于香格里拉和谐原生态藏餐里。
“香格里拉餐饮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构成了别具一格的香格里拉特色文化餐饮,在香格里拉品尝菜肴,更多的感觉是体味香格里拉文化和生活。”这是一位客人在餐厅里的一段留言。
“喀拉卡尔”源于善良好客的德钦巴东村民若旺,他在引领外国朋友到卡瓦格博朝拜时,介绍中语音撞击出美丽的火花,藏语的卡瓦格博变成了喀拉卡尔。经理益西卓玛说:“喀拉卡尔虔诚地追求‘在香格里拉这个温暖的地方,开一个温暖的饭店,等一群温暖的人来’的理念,生意追求诚实信任为底,结缘膳食为根,18年来一直坚守本真、因果、感恩、分享和诚信的藏文化精神。”
起步之初
1997年时,迪庆的旅游行业才刚开始起步,那个时候,在迪庆的街头,做本地特色菜的餐厅还不是很多。28岁的益西卓玛那个时候还在老家做农活。一次机缘巧合,益西卓玛来香格里拉县城,在亲人的帮助下开个餐厅,专门做一些迪庆本土特色的饮食。那个时候,虽然益西卓玛连汉话也不会说,但是善良的她和妹妹绕雄取宗把喀拉卡尔藏餐馆看得十分珍贵,她们觉得喀拉卡尔与神山卡瓦格博隐隐相连,下决心要把餐馆做好。在亲人的指导下,她鼓起信心,边做边摸索。这样,一个餐馆在香格里拉城区渐渐起色。
开业后,亲戚为帮助不会汉语的她想了很多办法。针对小饭店推出的迪庆本土特色菜,喀拉卡尔做了一本特殊的菜单——将菜的名字、原材料、产地到制作过程以及上桌的成型图片再到价格,一一标注到菜单上,做成了说明书似的菜单。被当时的食客称为最奇特的菜单。当遇到外地游客或者语言不通的时候,不会说汉语的益西卓玛就拿出这本特别的“说明书”。
益西卓玛记得,那年开张来的第一批客人是广东人,客人连连竖起大拇指,称赞菜好吃,价格公道。后来还有一批来自日本的客人,双方依靠“说明书”和各种有趣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日本客人吃上了本地的新鲜松茸。
2008年6月18日,因原来的小店面已不能满足客人的需求,喀拉卡尔藏餐馆搬到到风景优美的龙潭湖边。从老旧的大修场,来到美丽的龙潭湖边。
新开张的喀拉卡尔藏餐馆精致而朴素的装修,不经意间总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藏文化和家的味道。对于菜系的推出,喀拉卡尔更是讲究精益求精,致力于发掘本地的饮食文化,每个菜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比如土锅聚福饭(藏语称“阿妈央宗森”)的故事源于一位善良的阿妈,为远行的儿子做平安饭,祈祷自己的儿子受到天、地、日、月、星五福聚集保佑, 即“央宗(聚福之意)”。如今,这道土锅饭已经成为店里的招牌菜,香格里拉好多市民家庭聚会或者是高考祝福宴请都来这里,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寓意和谐家庭聚餐的聚福饭。
坚守本真
在迪庆,独特的环境造就了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藏餐在保持其传统的制作方法的同时,不断进行改良,在适应不同人群的口味同时兼具营养、口味、色泽和品位等文化元素。喀拉卡尔的藏餐在保持迪庆自身传统特色食品的同时,注重“绿色”和“生态”。藏餐的主要原料大都来自三江的净土,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
店里出名的一道菜,关于酥油奶渣(藏语称“餮烘”),益西卓玛介绍说,酥油与奶渣相伴而生,如日月陪伴,藏族人对夫妻和睦的家庭形象的称之为“餮麦森”“槚糌粑”,尤如酥油奶渣、酥油茶和糌粑面相濡以沫。 “餮烘”大部分藏区都有,为了做出效果,喀拉卡尔研究了二十多种酥油奶渣的做法,最后考虑到建塘奶渣酸、德钦奶渣甜的特点进行搭配,使这道菜色、香、味俱佳。
益西卓玛说,喀拉卡尔的藏餐一直选用原生态的原料,推出的藏餐一是要本地的原生态,二是要有地域特色,三是要有文化内涵。
在香格里拉农村有一群人,一直坚持不用农药、不掺假,但很多时候,这样的理念意味着低产量,低利润。喀拉卡尔想要鼓励这群人。德钦一位老人拒绝在他的葡萄地里使用农药,他说:“地里的葡萄,天上的鸟要吃,地下的虫要吃,人也要吃,我不能做没有福报的事。”喀拉卡尔坚持从他手中收购,与大家分享。喀拉卡尔的水沏粑粑坚持自然和原生态,用酸奶发面,坚持不放泡打粉等现代添加剂,牦牛肉定点在小中甸和尼汝购买,葡萄酒到德钦农家收购不洒农药的,尼西鸡也是特定购买。一些德钦的老乡知道香格里拉市有家喀拉卡尔藏餐厅,只要你的农产品不用化肥农药,他家就愿意出更高的价格购买。
益西卓玛说,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要懂得分享和感恩,我们也是农村里出来的,所以老乡们喜欢和我们做生意,我们也要同大家一起赚钱。
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2015年赛马节期间,在为期3天的第一届香格里拉特色美食大赛中,大赛评委根据“继承、发扬、开拓、创新”的理念,以创新发展和挖掘具有浓郁香格里拉特色美食为依据,经逐一品尝、讨论,最终,喀拉卡尔藏餐馆的土锅牦牛肉套餐获得首届香格里拉特色美食比赛一等奖。
感恩与分享
喀拉卡尔藏餐馆有道出名的粥,藏语叫“喀卓庆”,原先将玉米或青稞用碓窝舂皮而成,藏语称“千诺”。这粥原来只用于藏历新年的第一天,主人用“喀卓庆”恭敬佛祖,祈祷来年全家平安,六畜兴旺,儿孙幸福。之后全家人喝“喀卓庆”,互相说“扎西德勒,培松措巴雄。”后来随着发展,人们不断增加了大米、土豆、红豆形成五福相聚的吉祥粥(藏语叫“央宗”),用来招待家里的尊客,祝福平安吉祥。喀拉卡尔藏餐馆的“喀卓庆”,是多年不断改进探索的结果,在香格里拉市古城火灾期间,喀拉卡尔藏餐馆为所有上门的人免费提供“喀卓庆”,与大家同甘共苦,共同祈祷降福香格里拉。
如今益西卓玛的汉话依然不是很流利,她用藏语对记者说: “幸福就是不要伤害别人,幸福要往内心看。”她说,在这个店里比起在家里做农活已经轻松多了,赚的钱可以少一点,大家的认可更重要。
开业这么长时间来,喀拉卡尔藏餐馆一直遵循着适度的原则,就是当店里可以接待九桌客人的时候,绝不为了增加收入而接待更多的客人,益西卓玛说,要保证原有的客源,每桌客人能吃得满意吃得舒服。
“不光自己生意要好,还要有分享的心”。如今,香格里拉饮食业不断发展,做藏餐的优秀同行也多起来,喀拉卡尔保持着感恩与分享,有开藏餐馆的同行来店里品尝菜味,他们也不保守,大大方方地端出自己家的拿手菜让同行品尝,而餐厅的厨师和服务员,也会去其他藏餐馆里学习和品尝菜系。
喀拉卡尔经典
1. 土锅聚福饭(藏语称“阿妈央宗森”)
土锅聚福饭,也称为“阿妈央宗饭”,源于一位善良的阿妈,她为远行的儿子做平安饭,祈祷自己的儿子受到天、地、日、月、星五福聚集保佑, 即“央宗(汉语聚福之意)”。
喀拉卡尔长期坚持做“阿妈央宗饭”,现已经成为香格里拉和谐家庭聚餐的聚福饭,高考的祝福饭。
2. 土锅牦牛肉(藏语称“祖玛夏”)
土锅牦牛肉,藏名叫“祖玛夏”。源于一个善良的媳妇,她思念远在牧场上的丈夫,但又要照顾好年老的婆婆。有一天,她偶然发现,煮在土锅里的肉到晚上还是热的,这时候火塘里的火早已熄灭。她受到启发,再次用土锅煮了一块肉,到第二天发现肉煮得既香又脆,婆婆非常高兴。第三天,她一次性煮了好多块肉,告诉婆婆,每到吃饭时间,就到锅捞一块肉,与糌粑盒里的糌粑放在一起就可以吃了。安顿好婆婆,她高兴地来到了牧场,没想到丈夫大骂起来“你不好照顾阿妈,还跑到牧场上来,如果阿妈吃不到饭,你将是那村头最不受欢迎的乌鸦。”
于是,夫妻俩连夜赶回,丈夫一到家,婆婆就说媳妇天天给她做又热又嫩的肉。丈夫一摸肉还热,吃到嘴里又嫩又香。从此,“祖玛夏”就在村里传开了,后来,村里老人离世的时候,以吃过“祖玛夏”为圆满。传说智者阿克顿巴用“祖玛夏”戏弄财主破财,受到民间传唱和歌颂。
3. 酥油奶渣(藏语称“餮烘”)
酥油与奶渣相伴而生,如日月陪伴,藏族人对夫妻和睦的家庭形象的称之为“餮麦森”“槚糌粑”,尤如酥油奶渣,酥油茶和糌粑面,相濡以沫。“餮烘”大部分藏区都有,喀拉卡尔藏餐馆的酥油奶渣,是经过多年在不同藏区探索的结果,集中了建塘奶渣酸、德钦奶渣甜的不同特点,助消化、少糖,色味俱佳。
4. 水沏粑粑(藏语称“八宝咵”)
来源于藏民出行远方劳作、放牛、转山的必备干粮。喀拉卡尔做的水沏粑粑一直追求自然和原生态,用酸奶发面,坚持不放泡打粉等现代添加剂,自然烘烤,虽劳神劳费,但香而脆,有古老原面的清香,被亲热的称为“喀拉卡尔咵”,是市民出去转山、烧烤等常预订的干粮。
5. 尼西脆皮鸡(藏语称“伽夏萨”)
藏语的意思是汉族兄弟手手相传的烧烤鸡。是香格里拉市发展尼西鸡产业之后兴旺起来的一道名菜。喀拉卡尔做的尼西脆皮鸡,从源头下下功夫,重于原材料尼西鸡的选购,又专注于名师的精心指导,特别注重预订(因选料关键),诚心告诉客人“有或无”的关键。
6. 竹叶菜(藏语称“嗡崩”)
餐馆做的“嗡崩”菜和“嗡崩”汤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全。现经过喀拉卡尔藏餐馆的对“嗡崩” 冷冻处理,已经成为四季都有的特色菜,很受客户欢迎。
7. 五粮粥(藏语称“喀卓庆”)
原先只用玉米或青稞用碓窝舂皮而成,藏语俗称“千诺”。原来只用于藏历新年的第一天,主人先用“喀卓庆”恭敬佛祖,祈祷来年全家平安,六畜兴旺,儿孙幸福!全家人喝“喀卓庆”,互相说“扎西德勒,培松措巴雄。”后来随着发展,人们增加了大米、土豆、红豆,形成五福相聚的吉祥粥(藏语称“央宗”),用来招待家里的尊客,祝福平安吉祥。喀拉卡尔藏餐馆的五粮粥,是多年不断探索改进的结果,在香格里拉市古城火灾期间向灾民提供“喀卓庆”,与大家同甘共苦,共同祈祷福降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