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旅游生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约锦屏
★雷高林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是中国人的一个旅游习惯,在许多人眼里,旅游不过是到此一游,旅游不过是微博上那一圈景色。许多人舍近求远长途奔袭,除了旅途的飘洒落下的尘埃,再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记。然而锦屏,一个厚重的土地,却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锦屏携着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军事城堡走来,以一个“汉文化的孤岛”的名义堂皇而来,一阵“舞龙”“舞狮”和“汉戏”等文化遗存,咚咚的一阵嘈杂声响,你恍惚间错愕于眼花缭乱的“调北征南”舞龙虚幻中,沉迷于屯军后裔的屯堡文化。看人间男女老少花脸现人,分不清娇艳美丑,旦末净丑皆全,不尽然而阐述者皆世间百态再现。定眼一望,每条龙都由龙尾牵头掌控进退,场面壮观恢弘,势若翻江倒海,活灵活现。在这座明代重要军事屯堡,踏着青石寻觅古城的红极一时,已是痴人做梦。

锦屏县以远古的民风民俗袭来,瑶白摆古,在现代与古代之中,从盘古一直摆到现在,巨大的时空在穿越,令你无言以对。文斗、韶霭、裕河、瑶白、茅坪、固本、河口等民族村寨文化,亘古至今的,沉淀着,遗失着。拉着那不绝如缕的棉纱,跟着滴滴转的纺车,以欢快的节奏轻轻滑入,奇装异服上书写着无人懂的历史。一闪而过的少女,旌旗烈烈的少年,淳朴烂漫,犹如一部古老的影片,诉说曾经的久远。

雨一下透就停了,风刚吹过又来了,云还没有散开,彩虹就出来了。塔楼在密密的寨子中间,花旗在灰灰的石头上,长号从垛口四面伸出,是锦屏侗家人扬起的臂膀。

寨门上扎满了缤纷的野花,寨门下站满了野花一样的女人,客人们要进寨子,不把女人们手上的酒碗喝干可不成。在山地最干净的阳光下,锦屏侗族乡亲迎接远来的客人。酒碗高高地端起,包谷酒飘散醇香;山坡仿佛成千上万的蝴蝶,是侗族妇女们的盛装。

层层叠叠的山坡,长满了果树花草。杉木造的房屋,就像童话中的城堡。屋后红色的山地像旗帜扬起,村前清清的水塘像明镜闪耀。乌鸦和老鹰云一样移过寨子,寻找遗失的珍宝。有种鸟高声喊叫,清清楚楚就像口号。

鞭炮卷起漫天的硝烟。孩子们像吮足奶水的马驹,头饰和耳环叮当悦耳,月亮一样的是侗族女子的脸。群山逶迤,林海苍茫,溪河纵横,古榕依依,山名那么好听:月亮和雷公。依山傍水的,是侗族村寨。

五座花桥横跨于洞溪上,分布锦屏寨头、寨中和寨尾。最具特色的寨中花桥,亭廊式,木结构,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桥面由七根长条杉木并排铺架而成,六排五间,悬山顶,小青瓦;桥廊两侧设有栏杆和长廊,桥廊正中有桥亭,重檐四角攒尖顶,葫芦宝顶。花桥是溪水东西两岸寨民相互交往的通道,也是他们集会议事,歇脚乘凉,行歌坐夜的最佳场所。

“三百磴”的石板古道镶着石雕。全杉木的四合院立于穿室而过的利洞溪畔,楼屋层叠,花桥处处,溪流回环,田畴绿野,茂林修竹,尽收眼底。炎炎夏日,竹椅一把,廊中品茶,临风赏景,听鸣蝉叶间小唱,看孩童溪中裸泳,情怀尽在画图之中。

锦屏侗寨的保护神是萨玛。新年伊始,带着悠久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祭萨的人们绕寨一周,最后到达固定的耶坪,围成圆圈,手拉手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玛的“耶歌”。边唱边舞,古朴而热烈。

所有这些浮在锦屏乡村时间之河中的场景,都渐渐进入侗族儿女的歌唱: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婉转的歌喉是当地找意中人,寻找知音的至宝,山歌、情歌、酒歌,各有各的调,各有各的味。情至深处,歌至浓处,酒至酣处,其歌让人肝肠寸断,百转千回。歌者,踏歌走进歌场,赋比兴信手拈来,循声而去,跌宕起伏,连绵不绝。高坝歌节、鞍瓦节、招龙节、尝新节、侗年、元宵龙灯节、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会,走进锦屏,犹如走进民族文化的大观园。

来吧,相约锦屏,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相约锦屏
“低碳游”何时能蔚然成风
云南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