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见唐卡不是在寺院里,也不是在达官贵人的家里,而是在一位家乡的藏族老牧人的牛棚里,老牧人把唐卡悬挂在火塘上方的木楞墙上供奉,十分醒目,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时我还很小,我很好奇的就问起老牧人,你悬挂的是什么东西,老牧人告诉我,小孩你不懂,这叫唐卡,是卓玛唐卡(度母唐卡),供奉它,让她保佑我们平安、幸福。到现在,我才深刻的领会到了唐卡被人们称为“可以流动的壁画”的真正内涵,能与唐卡结缘是一件与生俱来的机缘吧。
唐卡在迪庆,藏语通称“蝈唐”,意思是卷轴画,画像。这一词与画师第一次绘画佛祖释迦牟尼像的历史事迹有渊源关系。据说,当时,画师看着释迦摩尼在水中的倒影来画像,诞生了第一张唐卡画,称其为来自水中的画像,随后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延续至今。
唐卡与藏族人十分有缘,传承历史悠久,虽然唐卡是舶来之品,起源于国外,或说印度,或说尼泊尔,但是它在中国藏区找到了发展的空间,发扬光大于中国藏区,形成了藏族文化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当前,唐卡的美名已经漂洋过海,大家都已如雷贯耳了。唐卡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价值定位和历史意义,决定了当前唐卡文化艺术发展的前景。
也有学者说,唐卡是由西藏苯教布画继承发展而来。苯教僧侣使用便携布画以便传教布道,后被佛教所用。我想迪庆也应该留存有苯教唐卡,因为这里曾经也是苯教的传播地区,苯教在法事活动时必须供奉的是唐卡,这与现在我们在迪庆境内看得到的纳西族东巴教做法事活动时供奉东巴画像的形式差不多。我在香巴拉文博中心有幸观赏到了该中心收藏的一幅苯教祖师顿巴辛饶弥沃的本尊像,也是一件文化珍迹。过去,在迪庆绘画唐卡的并不是很多,松赞林寺等寺院里有僧人绘画,距今有400年左右的历史,在寺院和民间使用的唐卡大多数都是从其他藏区购置进来的,价格十分昂贵,因此,局限于寺院、贵族和土司的家庭里供奉,算是奢侈品,一般百姓家庭可望而不可及。
现在,迪庆乘着国家提出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春风,香格里拉也掀起了绘画唐卡的热潮,来自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藏区的唐卡画师云集在香格里拉这片热土上,与当地的香格里拉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与保护协会、迪庆松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香格里拉唐卡画院等文化企业和协会联手传承、保护和发展唐卡文化,还有香巴拉文博中心、嘎玛巴秀公司(噶玛嘎孜画派)、香格里拉印经院、东竹林寺的巴卡活佛、松赞林寺的一些僧人(五世达赖时期的新勉唐画派)、东旺洛桑丹增工艺品画院等也是一样,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在传承、保护和发展着唐卡文化,可喜可贺。
前些年,我在西藏拉萨、青海西宁和热贡、四川甘孜、甘肃甘南等藏区的寺院和画院里观赏过唐卡绘画艺术,各有千秋,大开眼界。尤其是青海西宁金珂藏药集团绘画的巨作唐卡文化艺术长廊,十分震撼了我,那才是真正的藏族唐卡文化艺术魅力的展现,该长廊已经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从艺术流派说,唐卡最早是受尼泊尔风格的影响 ,在公元7世纪左右,随着佛教传入西藏,唐卡艺术也随之传入,自此之后到15世纪之前的称之为尼泊尔画派,之后有在宗喀巴时期的齐岗画派,15世纪兴起的勉唐画派和钦则画派,16世纪兴起的噶玛嘎孜画派等。值得一提的是噶玛嘎孜画派流行于藏区东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相传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以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我们德钦县境内的飞来寺,藏名叫“南喀扎西”,是南喀扎西活佛主持的一座寺院,是姜域噶举派十三大寺院的主寺,在过去对迪庆境内流传的唐卡画派有着渊源的关系,值得进一步考究。
唐卡作为文化艺术作品,具有历史价值、宗教价值、经济价值。尤其是当今经济发展腾飞的时代,往往出现了经济价值高于历史价值和宗教价值的现象,唐卡流通于市场,也出现了唐卡印刷,以利益所驱动,在唐卡的质量和精致要求等方面不够严谨。我认为,在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更要注重历史价值和宗教价值,同时也需要创新发展,衍生艺术,从艺术的角度创新创作空间、扩大传播空间、发展空间、发扬光大,才是硬道理。
当前,在香格里拉掀起了唐卡绘画热,有香格里拉本土的,也有来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藏区的,各种画派云集香格里拉这片热土上,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我希望能够整合资源,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取其之精华,形成一个具有香格里拉特色的画派,那才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藏族唐卡文化艺术历史上建树了一个藏族唐卡艺术的里程碑。
创新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还是要有规矩地创新发展。唐卡一般分为宗教类和非宗教类。我认为,唐卡绘画可以在按传统度量标准绘画宗教内容的基础上,在非宗教类的方面,绘画一些有香格里拉民间内容、精神、理念、远景的唐卡,建树香格里拉唐卡画派,也是世人最为关注的香格里拉文化品牌。因为,香格里拉不能没有唐卡文化,唐卡文化是香格里拉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该文为2016年首届迪庆唐卡论坛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