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指出,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当前,要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和农民群众思想实际,找准工作载体抓手,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
为了让乡风民风美起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移除陈规陋习,常吹“三股风”:道德的清风、优良的家风、思想观念的新风。
乡村是传统道德、传统文化的重要汇聚地,直到现在,很多乡村仍保留着崇德向善、乐于助人、孝敬老人、乐善好施等优良做法,让人际关系更为和谐,让乡风民风淳朴温暖。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留住这股道德的清风:注重“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注重物质富裕,也重视道德富有;注重赚钱赢利,也注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注重追逐利益,也努力维护温馨、温情和温暖的公共价值。让这些道德清风、精神上的清明,拂去物质化雾霾、自私化倾向、言行粗鄙等,促进个人精神发展,乡村道德空气,带来清新、清爽、清纯和积极的熏陶。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惯性做法。小家风连着大社会,家风清则世风清,家风优良,能给家庭带来自强不息、邻里和睦、相敬如宾、勤俭持家等等正能量,对于社会风气、文明建设,也是无形的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发展,也要涵养醇厚朴实的家风,家长和长辈要通过严谨自律、宽以待人、激励善美等,给家庭奠定厚实的精神根基,传承好“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等良好家风。基层行政组织也要注重对优良家风的引导,通过专家讲解、专项活动,推动家风建设深入人心,比如对身边的“好媳妇”“好公婆”“好丈夫”等给予表彰,让优良家风对乡村文明发展。
这些年,广大乡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闭塞的居所了,外出打工、智能手机的普及化,让广大农村也拥有更多新信息、新观念。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发展,要让这些新观念有用武之地,给人们带来思想和行为更新。比如可以用之来涤荡、纠正红白喜事中的铺张浪费、相互攀比、过度消费、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倡导崇尚节俭、量入为出等新观念,将新思想融入到村规民约中,引领乡村风气建设。
总之,我们应该让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像乡村空气一样清新、朴素、干净,充满绿色,对人的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引领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