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边富民”行动
1999年由国家民委倡议发起,经历了试点探索、重点推进到全面铺开几个阶段。2011年国家出台《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重点支持包括云南在内的9个沿边省、自治区的边境地区发展。2005—2010年,我省先后实施了两轮(两个三年)兴边富民工程,2011年启动实施了《云南省兴边富民工程“十二五”规划》。
●“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工作
我省从2015年启动《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旨在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切实改善沿边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
我省从2012年启动的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和2015年启动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相关部署中的一项工作。重点是从2013年启动的“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三年行动,集中打造一批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示范典型。
●森林云南
我省从2010年启动实施的一项工作计划,以“兴林富民”为目标,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为重点,着力提升森林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党风廉洁建设
是对“党风廉政建设”认识和实践上的丰富、发展,包括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等内容。
●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通过“森林云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江河流域生态防护、地质灾害治理等工作,增强云南生态功能,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三去一降一补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
●服务经济“倍增”计划
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坚持市场运作、培育企业主体、完善政策支持、优化发展布局、改善成长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力争服务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提升,为跨越发展提供强劲新引擎,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
●“云上云”行动计划
主要通过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和推进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互联网+等为基础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带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质量强省战略
全面加强质量工作,着力打造优质品牌,培育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树立一批在质量管理、产品控制等方面具有广泛实用性的全国和行业质量标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双提升”,走出一条以质量服务跨越、以质量支撑发展的质量强省之路的发展战略。
●五个统筹
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
●装配式建筑
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
●“科技入滇”活动
由科技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组织,每两年举行一次,旨在面向云南发展需求,组织全国科技资源入滇创新发展、合作发展。迄今为止,已组织三次活动。
●“云岭英才”计划
新时期我省加快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重大计划的统称,既与从2014年起我省开始实施的着力培养“云岭学者”“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云岭首席技师”“云岭教学名师”“云岭名医”“云岭文化名家”的“云岭系列”人才培养工程相衔接,又与推动跨越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目标任务、具体举措上有新的深化和拓展。
●“万企帮万村”扶贫行动
以民营企业为帮扶主体,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为帮扶对象,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力争用3到5年时间,动员全国一万家以上民营企业参与,帮助全国一万个贫困村加快脱贫进程。
●文艺滇军打造和文艺精品创作行动计划
主要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扶持、深化改革、改善条件、营造氛围,促进云岭大地涌现更多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文艺名家,产出更多既有云南特色、云南风格,又有时代气息、有美誉度,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使我省文艺队伍地位实现新提升,让我省成为文艺创作生产新高地。
●“健康云南”建设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云岭全民创业”计划
我省为鼓励和帮助各族人民积极创业而实施的一项帮扶计划,主要采取包括创业培训、创业贷款、创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
用3年时间创建1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1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10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0000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
●“两新”组织
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即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个体工商户、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等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即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按照2015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规定,主要由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
●教育提质惠民工程
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八大民生工程之一,即坚持把提高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实现教育的普惠性。
●多规合一
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确保规划得以全面贯彻执行。
●三屏两带一区多点
三屏,即青藏高原南缘生态屏障、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南部边境生态屏障;两带,即滇东—滇东南喀斯特地带、干热河谷地带;一区,即高原湖泊区;多点,即其他点块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区域。
●地下综合管廊
建设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
●海绵城市
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四治三改一拆一增
四治,即治乱、治脏、治污、治堵;三改,即改造旧住宅小区、改造旧厂区、改造城中村;一拆,即拆除违法违规建筑;一增,即增加绿化提升品质。
●七改三清
指在我省村庄全面开展的“七改三清”综合整治行动。七改,即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三清,即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
●组织工作“两个覆盖”
抓好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做到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立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
●边疆党建长廊建设
针对边境一线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党建薄弱的实际,我省从2007年4月开始,以实现强组织、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为目标而组织实施的一项党建工作措施。
●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
我省推进精准扶贫采取的一项工作措施。双联系,即机关联系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联系贫困群众;一共建,即机关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双推进,即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