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7年1月2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卡瓦格博
——朝圣观光纪行(一)
★祁继先
从察瓦龙乡高山草甸远眺梅里雪山。 (李强 摄)
来得村。 (安永鸿 摄)
“多噶” 滑石滩。 (李强 摄)
沿途良好的植被。( 安永鸿 摄)

(接上期) 我们的车沿着怒江逆流而上,山崖十分陡峭,公路紧紧地贴着悬崖,路下是奔腾的怒江,惊涛骇浪,路面坑洼不平,车颠得厉害。听司机讲从前这一带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十分凶险,朝圣者来到这里,一不小心就有跌进滔滔怒江的危险。翻过一道山梁,望见一片开阔地,这里叫“曲追塘钦”,意为温泉坝。前面的车子都停下来了,此处有佛塔、嘛呢堆和一座小寺庙,到处布满经幡,高高飘扬,我们来到了“空行母会供圣地”。从外围顺时针绕一圈,走进“供盘”里:一块大岩石像一座小山包似地卧在经幡丛中,有个老人走上石顶挂经幡供糌粑,岩石左侧有一块能容得下一个人侧卧的凹槽,朝圣者依次在凹槽里面打个滚儿,据说能消除所有的病灾,毋庸置疑能长寿。石槽左右两面和底部被朝圣者磨得平滑光亮,现出美丽的石纹。拜过空行母会供盘圣地,再进入寺庙里拜佛拜菩萨。然后离开公路,向下走一节路,来到怒江边的“曲追”温泉旁,这里有五处小泉眼,说是五方圣地加持水。我多么想在这里泡泡露天温泉,洗去一路的汗渍,然后躺在大石头上晒晒太阳,那该多爽啊!但是,没有这个福气,只好坐车继续赶路。

离开“曲追塘钦”,跨过“恰古达曲”小河桥,往前行驶不久来到一个长满高大成片仙人掌的平坝上,司机停了停车,指着江对面那道山梁说:“那是蟒蛇岗,据说是一条大蟒蛇变的。”右前方那个巨大的岩石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鸟,怒视着对岸的黑蟒岗。传说这是卡瓦格博神为了防止黑蟒蛇作祟,特派这只大鹏鸟王看守这个黑蟒的。汽车拐过一个山梁,前方江东岸那座山从山顶到山脚白花花的,我不禁喊出声来:“啊哟,那是什么山啊?”

我背后的那位男子说:“这条沟叫‘多噶’,由白色的流沙形成的。以前过这个地方很危险的,不仅难走,而且从上面滚落沙石,经常发生砸伤人的事故。行人稍有不慎,也有失足跌入江中的危险。一般情况下,上午过去安全一些。现在好了,有了公路很安全了。”讲到这里,我想起来了黄豆米老师曾给我讲起2003年他们过这里时的危险情形……到了近前才明白“多噶”是一个巨大的石灰石崩塌体,从江面到流沙顶点足有1000多米,宽约200米。这里白色的沙石据说是卡瓦格博神珍藏的千佛共同加持过的米粒,因此人们会带上一些沙石,作为镇宅和护身之宝。

面包车过了一个又一个满是仙人掌树的山坡,察瓦龙乡政府所在地——扎南村已经遥遥在望了。

来到梦中的察瓦龙

2015年11月1日(星期日) 多云转晴

今天是农历9月20日,是我敬爱的岳母大人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她老人家在世时待我像亲儿子一样,关怀备至,这一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她。按阳历年算岳母大人是去年10月13日去世的,中原一带老年人去世一般都按农历计算,我们也按这个习俗进行,我爱人他们今天要在郑州老家扫墓祭祀,我在转经路上纪念她更有意义。

我带上经幡、三炷香走出“大理旅馆”,向扎南村东南方向的煨桑台走去。到了煨桑台时天已大亮,东方出现夺目的彩霞,我在煨桑台上方挂上经幡后,先点上三炷香,见桑台上有松明,从旁边捡了数根松枝煨桑,撒上几个糖果,站在煨桑台前默默祈祷:祝愿老妈在那边世界没病没灾过得快活,在天之灵保佑我们全家……

太阳的光辉照到了怒江西岸高高的山顶上,我从煨桑台下到公路上,加快脚步向昨天来的方向走去,因为昨天坐车没有了解到下面几个村子的情况。路过加油站、检查站后进入到一个深沟里,山谷中有一条河,这个季节河水不大,不过,从铁桥两边宽敞的鹅卵石河滩可以判断出夏天河水一定很大且时有泥石流发生。拐过山嘴,路边有两个刻玛尼石的男子,他们说:“这条河是从东面的‘崩嘴’山谷流出的,此山背面是卡瓦格博。沿着这条河进入峡谷中,有天然的持财仙女、智慧大鹏空行母、狮面空行母等很多圣地,您可以进去看看。”因为这条沟不在转经线路上,我是看不到了。

这一路都是砂石遍地,到处生长着罕见的高大仙人掌树。走上3公里后来到一个平缓的斜坡上,见上面有个村子,顺着土路向村子爬去。村边除了几头牛和一群猪外没有什么动静。我进了一个人家的院子喊:“有人吗?”随着喊声从侧门出来一个男子,他叫久美,49岁,是这家的主人,紧接着从楼上下来了一个中年妇女,她是久美的妻子。我请久美介绍一下这周围的村子,我俩来到门前的土坡上,听他一一介绍:“我们村叫贡塘村,有10户人家,90来口人。原先这里只有一户人家,都是陆续从江对面搬过来的。对面的那个村子叫日东村,离这里有2公里多。前面的那个大村叫丁顺村,有40户。”

他又指着北面说:“乡政府所在地叫扎南村,最北面山脚下的村子叫龙普村,它下面的村子叫争南村。”介绍完村子他问我:“您是到这里来检查工作的吧?”我说:“不是,我是来旅游的。”他断定我是个藏族人,说:“藏族人到这里来旅游干什么!您是来转神山的?”我笑而不答……

告别了久美,我又到前面的村子里转了转,突然手机响了,是更噶打来的,他说:“昆明的那几位游客催我们了,您回来吃早点吧。”我掉头往回赶,拐过山梁来到能见到扎南村的地方,朝阳下的山川河流、村落美极了,为了把照片拍得好看一些,我离开大路从仙人掌树和荆棘丛中穿行一里多地,下到一个悬崖上面,从那里拍了几张察瓦龙乡全景。正在兴头上,更噶又来电话催了,我有些不耐烦:“让他们先走好了,我们可以徒步前行。”电话那头不吱声了,我加快了往回赶的脚步。但是不管怎么说,也不能错过了拍照卡瓦格博绝佳的机会。早上看不太清楚,现在看清楚了,扎南坝子东山山腰上有一座亭亭玉立的岩峰,仿佛是一位俏丽的女子。传说这是卡瓦格博的女儿,在嫁到印度途中,经过扎南地方时,她被此处美丽的风光所吸引,流连忘返。结果天色大亮时,迎亲队伍不见新娘,只好空手而归。新娘子也变成了这座岩峰永远留在了这里……

我赶回驻地已是十点半了,草草吃点东西,背上相机赶到小娴他们住的察瓦龙旅馆。今天的行程是这样决定的:昨晚更噶到察瓦龙旅馆找扎西时碰到了在阿丙村同住一个客栈的昆明游客小娴他们一行四人,他们打算包车到格布村,新修的公路也是顺着传统的转山路的,一个景点也不少。阿吾扎西也说:“坐车和走路都一样,圣迹都能看得到。”于是,他们商量一起包一辆面包车在格拉山腰等赶马人。我也同意了这个方案,阿吾扎西的脚还没好利索,让他也跟我们一起坐车前往。他把骡子托付给了为小娴和徐滔他们两拨人赶马的人,他们是昨天路上碰在一起的,都是德钦老乡。

我在路边碰到从浙江来的徐涛他们,他们说:“今天要在这里休整一天,明天坐车绕道左贡县碧土乡直接到‘说拉’脚下。”我们的车子刚驶出扎南村,东面的山腰上有一条黑色的岩石,仿佛一只巨大的蟒蛇向下面的村子俯冲下来,我想这一定是蟒蛇山。与此联想到今早在扎南坝子里看到的形似一条大白蛇的白石头岩石带,我记起了仁钦老师讲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条大黑蟒蛇从山上冲下来,正要涂炭山下的生灵时,卡瓦格博神派出他手下得力的守护神大白蛇来迎敌,大白蛇高仰着头,张开大嘴,横卧在扎南坝子中间,大黑蟒蛇见状吓得在山上动弹不得……

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汤堆拉”(坝子上方的山岭)山脚下,前方三岔路口有一木牌,左边指向左贡,右边指向察隅,从这里我们告别怒江向左贡方向前行,翻越“汤堆拉”经过两个村庄,也就是早上久美介绍的“争南村”和“龙普村”。龙普村的东山上有一大片白流沙滩,山腰有一座小庙,那就是庙小名气不小的“堆格拉康”(白流沙庙),也叫“三身庙”。因小庙右方的岩石下有天然的法身无量光佛、报身观世音菩萨、化身莲花生大师的三身像而出名。庙后有一天然的足印,据说是无量寿佛留下的足迹。

进入森林地带,车子盘山而上,回头遥望,怒江在一道道山梁中时隐时现,蜿蜒流向遥远的南方。站在“汤堆拉”垭口,视野开阔,记起《圣地志》中说“汤堆拉”是观世音菩萨的圣地,东面的山头是金刚手菩萨的圣地。那么,西面形如孔雀的山头是什么呢?当然是天然的孔雀圣地。

翻过“汤堆拉”山口进入原始森林绕行而下,半个多小时后过了森林地带,来到半山腰的一个山头上,眼见沟底有一清清的河流和小村庄,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马上让司机停车。下车欣赏难得的风光:遥遥望见东面大峡谷外的雪山,三座大山在这里聚首,恰似玉带般的玉曲河从崇山峻岭中蜿蜒穿行,在此处从山脚下又折向北流去。小村庄叫“扎古村”(岩石山门下的村子),玉曲河从村子的北面狭窄的悬崖中间穿过,真是名副其实。对面大山半山腰的“喀珠玛格榻”(空行母织的布),更让人叫绝。

过了扎古村沿着玉曲河继续向北,前面山路很陡很险,车子行驶在蜿蜒陡峭的险坡上,悬崖下是汹涌的玉曲河,令人胆战心惊。路过达热打村,过一座铁桥就到了格布村。从格布村开始爬山,不知绕了多少个弯,到了村子对面格拉山顶,从扎南村到这里整整47公里。我们八个人下了车,付了车费,从这里离开公里,徒步翻越更加艰难的“打古拉”了。

蜿蜒如带的玉曲河

2015年11月2日(星期一) 阴转晴再转阴

昨天下午我们到了格拉山腰,公路边上有小卖部和住宿点,在这里等赶马人歇息近一个小时,仍不见他们到来。我们决定不再等下去了,各自背上背包,沿崎岖的山路向上爬去,这是达古拉的第一关。爬上一个山头向南可望见从“塘堆拉”山口以内的所有来时的路,玉曲河西岸的山梁像一只向北爬行的巨大的乌龟,它的背后有一座雪山,皑皑白雪,那便是卡瓦格博的西门护法大王——骑狮战神。

向北眺望,一个的美丽的小村庄坐落在山腰的台地上。晚上问赶马人才知道那个小村庄叫瓦村。再平行一段路后,有一岔路口,一条通向西藏左贡县,一条通往云南德钦县。现在左贡通了公路,公路不是沿着原来的小路,而是从对面的山腰蜿蜒向北而去。我们沿着通往德钦的小路,一个多小时后到了目的地“格拉毕日格归”。这里一共三间房:一个通铺住人木屋,一个厨房兼卧室木屋,一个小卖部。山坡上没有水,是从沟里用胶管引来的,清澈透凉。一路没有条件洗澡,头发黏糊,实在难忍,又见太阳暖洋洋的。于是,我把胶管挂在高高的树杈上,脱去上衣洗起头来。几个昆明的朋友劝我说:“这么冷的水最好别洗头,会感冒的。”清清的雪山之水经过胶管从两米高处落在我的头上,溅起水花,浸湿了我的衬衣,浇个透心凉。这是一道别处见不到的风景线,后悔没有让更噶拍下来。太阳挂在西山头的时候,赶马人和马匹都到了,小小的平坝上骡马们表演了一场争先恐后的打滚戏,顿时尘土飞扬,马嘶啸啸……

小娴他们四人从德钦县城和察瓦龙乡买了不少蔬菜和大米,晚饭做米饭,煮了一锅粉丝豆腐白菜汤,外加我们带来的本地腊肉,味道真不错。我们又从小卖部买了几个香肠和挂面,准备早餐食用。晚上我们十几个人一个挨一个地躺在通铺上,不一会儿满屋都是鼾声。

天蒙蒙亮时,木屋里一阵骚动把我从睡梦中惊醒,赶马的那几个小伙子起床到上面台阶上的屋子里烧茶、下面条去了。我们几个接自来水洗漱,看天色有些阴沉,山上云雾缭绕。小伙子们把茶打好,把面条下好了,美美一顿早餐后,收拾东西,驮好马匹,七点半我们就上路了。今天的队伍好庞大:小娴他们4人,更噶我俩,赶马的4人,外加六匹马,我们这支壮大了的队伍,浩浩荡荡进入森林地带。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艰难爬行,上到海拔3700米处,到了一个休息地,地名叫做“萨森曲尼”,有两个简易塑料棚和小卖部,旁边有一泉眼,行人可以在此烧茶、住宿,此时没有见到客栈主人。站在山坡上朝山下望去,遥遥可见昨晚的住宿点就在下面的深沟里。补充了一点能量后继续向上攀登,在临近达古拉山顶之前,向北山上仰望,丛林中有一座凸起的岩峰,据说是天然形成的弥勒佛。仔细端详,果真有点像呢。

十一点半我们到达海拔4100米的达古拉山口。达古拉意为“绕盘山”,也有人说山上有老虎而得名。山顶经幡飞舞,桑烟缭绕,四周是茂密的杜鹃林。翻过山口向南下山,山路隐入莽莽的原始森林中,我们穿行在抬头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中。从山顶下行约一个半小时到了森林与灌木结合部,转过一个小山头,突然眼前一亮,好一派壮丽的山河!群山巍峨,千崖万壑,气势雄浑,山脚下的玉曲河像一条碧绿的玉带,紧紧系在巨人的袍子上。昆明姑娘小娴站在路边用微型摄像机拍摄风光,见我下来,她说:“爷爷,这里风景太好了,有雪山,终年不化;有原始森林,参天古树;有河流,就像玉带缠绕。风光使我挪不动脚步,让我大饱眼福了。”她要把这梦一般的仙境记录下来做成视频,与更多的朋友分享,我俩会心地笑了起来。

我问阿吾扎西这河叫什么,他说,这河就是我们昨天在扎古村下见到过的玉曲河,它把达古山脉绕了一圈。原来,我们昨天从玉曲河边上山,到达“达古拉”山顶,又折向南,下山到了山前面的玉曲河边。从地图上看,玉曲河发源于西藏昌都地区类乌齐县附近的瓦合山南麓,流经洛隆县、察雅县、八宿县、左贡县,在察隅县察瓦龙乡境内的目巴村附近汇入怒江。

山下玉带般清澈的玉曲河从狭窄的山谷里流过,两岸紧紧相夹,水声震彻山林。临近玉曲河,要经过一条山深壑,险崖临河,从崖边向下张望,不见河流,充耳都是狂吼的水声,从一个陡峭的沟里顺着曲流拐弯的小路小心翼翼地下到谷底。玉曲河边海拔2520米,再向南走一截就到了“来得”铁桥边,过桥到东岸,是一个热闹的休息地,徒步行走过“达古拉”的香客和从扎南村坐车绕行碧土乡的人们都集合此处,从这里翻越“说拉”雪山。此处叫“珠喀”,从地名上来分析,很早以前这里可能没有桥梁,而是一个渡口。路边有很多小食店和小卖部,还有一座年久失修的佛塔和转经筒房,路边的木板房里还放着台球桌。这里聚集了很多人,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了,走了大半天的人们都在各自忙着吃午饭,小食店里挤满了人,好不热闹。

从海拔2460米玉曲河边到海拔3000米的“说拉”雪山脚下的来得村要爬两小时的山,很多游客坐着当地人的摩托车上去了。太阳火辣辣的,马背上的矿泉水一瓶接着一瓶灌到肚子里还嫌热,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一个多小时后,到了“扎卡贡”,河对面的上有个村子,叫做高咱村,玉曲河从北向南顺着山脚流过。阿吾扎西说:“下面还有一个村子,名叫永日村,玉曲河在永日村下转了一个大弯向西流去。据说是被卡瓦格博以神鞭抽打玉曲河,迫使它折向西流去。”从“扎卡贡”向东,山路平缓地向山谷纵深延伸,下午六点钟终于到了只有四户人家的来得村。一般情况下,朝圣观光者在此地食宿休整,以便第二天翻越说拉山。

到了村里要变天了,我拿着相机赶紧到村里转了一圈,来得村东面山岩上的原始森林中有一座很奇特的悬崖,据说是阎魔王及其部下的居住地……天阴沉沉的,没过多久下起了小雨。

老乡的家里都住满了人,我们就住在了一位牵马人的老乡开的客栈里,说是客栈,其实是两排塑料大棚,外加一个木板食堂,一个大棚里能容得下30来号人,通铺都住满了。食堂很忙,人多轮流吃饭。临近黄昏,浙江的朋友徐滔他们也赶到了这里。

翻越奇拔峻秀的“说拉”

2015年11月3日(星期二)晴

昨晚的雨没有下大,临睡前天又晴了。我倒希望下大一点,山脚下的是雨,山上下的便是雪,可以欣赏一下冰雪漫天盖地、银装素裹的梅里雪山,重温上初中时冬季过东旺雪山的往事。可是,这么点小雨在雪山上形不成“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的壮观场面。

昨天我们在谈论如何过“说拉”时,四位赶马人说,雪山垭口结了冰,牲口过去很危险,午后雪化了以后再过最安全。我们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决定我们在天亮之前先行一走,在“梅秋崩岗”休息点等他们,在那里吃过午饭以后一起过“说拉”垭口。

因为睡得早,我凌晨四点就醒了,起来到棚子外仰望天空,只见星月交辉,清澈明朗。又回到铺位上,给眼睛贴上“好视力”,为双腿按摩喷药,为翻越被称之为凶煞神地盘的“说拉”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朝圣的藏族同胞们陆续起床出发了,我们几个起床后,草草吃过早点,收拾好行囊,打着手电筒向着“说拉”进发了。

昨晚下了点小雨,我想道路肯定会有些泥泞,但是森林中弯弯曲曲的山路没有泥巴,倒是脚下没有了灰尘,感到清爽许多。走这样的夜路,谁也不愿多说一句话,只顾低着头机械地前行。虽然一步一喘,但空气特别新鲜,感觉十分舒畅。从来得村攀登的这座山叫“香多拉”,此山非常陡峭,满山遍野生长着栎树,山路一直在山脊上绕来绕去,没完没了。原来,朝圣转山的人们中流传着的“香多十八弯”,就是指的这座山。“香多拉”弯多坡陡路程长,据说休息18次才能到达山头。我们也在途中休息了不少次,没有18次也最少有10次了。足足爬了三个小时便来到了一个山头上,海拔4075米,是著名的“梅秋崩岗”,此处有客栈,有小卖部,有烧茶、做饭的简易厨房,转山人所需的饮食应有尽有。

从这里往北有一条老路,我问客栈老板后,方才晓得这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在滇藏交界的汇合点。我兴奋极了,在茶马古道的悠悠历史岁月中,“梅里雪山”海拔4815米的“说拉”山口是云南马帮们从德钦走进西藏的门户。驮着云南普洱茶的马帮翻过“说拉”山口,就进入西藏昌都地区左贡县的甲朗和碧土,然后沿玉曲河北上,经左贡到达邦达。我沿着老路往北走了一段路,山上长满了栎树和杜鹃灌木,间有零星云杉。看不出除了虫草以外还会有什么人们所说的“梅里雪山有极其珍稀的药材”。到了“梅秋崩岗”海阔天空,进入高山牧区,周围都是高山草甸。

吃过一桶老坛酸菜方便面和一根香肠,再嚼上几块牛肉干,稍作休整后,又继续前进,山路缓缓向上。山脚下宽敞的草地风景极好,植被以低矮的刺柏树为主,怪不得此山名叫“说拉”(香柏山)。这些柏树在转山人看来都是最好的护身圣物,采集一些柏树枝叶插在竹杖上端。转山人到了这里就不再大声喧哗,怕任何不敬的行为都会激怒“说拉”左右的山妖水怪七兄弟、草地神和龙神等,瞬间遭受严厉惩处。

爬上一个坡,抬头仰望,只见“说拉”垭口与蓝天连在一起,右侧犹如堡垒般矗立的海拔5295米的“说拉赞归玛布”(柏树山上凶暴的红脸厉神)神山已经在向我们招手啦!心里没有丝毫的胆怯,反倒增添了一份自信。真正的考验是走过几个缓坡后,直上山顶的那一节陡坡。由于缺氧行人都喘着粗气,缓慢地向上爬行,拐过几个弯后终于到山顶了。往下望望来时的路,还有许许多多的朝圣观光者正奋力向上爬行呢。

垭口风很大,密集的风马旗哗啦啦地飘舞,像是在不停地念诵六字真言,又像是急切切地把朝圣观光者虔诚的心愿传扬上去。人们兴奋地在狂风中悬挂各种经幡,但谁也不敢在这凶神恶煞的地界高声呼叫。“说拉”犹如一堵城墙般陡峭,两边的山脊形似刀刃状,山峰两面山岩耸立,怪石嶙峋。天空明朗,阳光灿烂,站在山顶向着东方眺望,德钦县境内澜沧江沿线的群山如海,白云绵绵。在往北看,哦,我亲眼看到了“说拉”垭口以北真正的“梅里雪山”和眼前“梅里雪山”的主峰“说拉赞归玛布”。

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我忘记了来时仁钦老师的提醒:“‘说拉赞归玛布’是一尊厉神,不宜在山顶久留。”我在山头欣赏风光,上下左右,前前后后,看也看不够,手里的相机不停地跳动着快门,竟在此停留了四十分钟。“说拉”雪山周边还有很多圣迹,比如,姆措湖上方天然的怖畏救护尊、姊妹护法、毗沙门大天王、具誓多吉勒巴等愤怒诸佛尊。

下山路上都是正在融化的冰雪,很滑,右侧是陡坡,一不小心就有跌落到雪窝的危险。走这样的冰雪路,对一个藏族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可是,对内地来的游客来说可是大问题了,有的是被人牵着下来,有的是扒着冰雪下来的。独臂牵马人都吉在路面最滑的地方挖了梯形坑,在等着我下山哪,真让我感动不已。我们终于来到了山下。

山下是一大片杜鹃林,远山还残存着一些积雪,可以想象得到,每年六月初,这里一定会是杜鹃花的世界。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六月的东旺雪山垭口,那红的、紫的、白的、粉的、黄的杜鹃花竞相开放,简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杜鹃王国,穿行在梦一般的风景之中,心情格外的好,呼吸也舒畅极了。这里的杜鹃林比东旺雪山的更广更密,夏天一定会是杜鹃花的海洋。往下植被就显得愈来愈丰富,一个小时后到达“多塘”,也叫扎西牛场,此处是一个食宿休息点。我看了看手表,时间正好下午三点半。这里没有手机信号,无法通知外甥明天上午到梅里石来接。于是,决定让更噶今晚赶到梅里石村去通知外甥明天上午赶到梅里石。从扎西牛场到梅里石还要走四五个小时,更噶急速下山,一会儿就消失在丛林之中了。

我真没想到来自大城市的小娴和小程他们四人这么能走,除了吃的东西和用具驮在马匹上以外,行李和相机都自己背着,上山下山不在话下,还一路说说笑笑的,他们使雪山低头,河水让路了。四个年轻人为我们找好了一间木楞房,把我安排在最里面。住处比前两天的塑料棚强多了,铺位是用木桩把木板抬高后铺成的,左右两边各一张大床,可容二十人左右。小程和小娴用他们自带的小炉子煮咖啡请大家共享,大家一起毫不客气地喝起来,感觉就像是一家人,其乐融融。

木屋下方还有好几个中国红十字捐赠的帐篷,也都住满了人。我们铺好垫子和睡袋以后,走进那间写着“扎西牛场”字样的木屋,屋里铺着地板,打扫得干干净净。女主人正在忙着给大家烧茶、做饭,屋子里的炉火烧得正旺,大家都围着火炉烤火,谈笑风生,感觉非常开心。黄昏时来了一批来自察隅的转经人,挤进了我们的木屋,使屋子里变得更加热闹。大家脸上带着灿烂的笑,找不到一丝倦意…… (未完待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探访卡瓦格博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