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7年1月28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嘎特七里的养殖致富梦
●此里取次
嘎特七里悉心照顾小牛犊。
在尼西乡幸福村,嘎特七里依靠养殖带动村民致富的故事在口口相传着。

深冬的香格里拉市尼西乡幸福村吴西龙村民小组静卧在群山的怀抱里,河水沿着山谷淙淙流淌,一幢幢乳白色的藏房像繁星点点散落在山坡上,香格里拉市嘎特七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嘎特七里就出生在这里。

2016年 12月20日一大早,天空刚露出一道鱼肚白,55岁的嘎特七里喝过早茶便牵着马儿匆匆出了门。今天,他要到离家很远的高山牧场上,去把合作社的65头牦牛赶下山,挂上耳饰做好标记。

山路弯弯曲曲沿河而上,这里植被茂盛,风吹过松林和山谷的回声、清脆婉转的鸟鸣、叮叮咚咚的水声都伴随着马儿颈上的铃铛合奏着欢快的山间乐曲。

两个小时后,嘎特七里终于到达了海拔3800米的高山牧场,一间小小的木屋和用木栅栏简单围起来的大约80亩的草场就是噶特七里的养殖场了。来不及休息片刻,他便开始吆喝着牛群,牦牛们听到主人的吆喝声都纷纷返回。眼看65头牦牛还差两头没有回来,噶特七里赶忙背上装有饲料的背包,纵身一跃跨上马背,进到山林里找寻去了。

三小时后,嘎特七里找回两头丢失的牦牛来到牧场。看来这两头牦牛是在觅食的过程中与牛群走散了,还好一个月前嘎特七里和养殖场的合作农户给养殖社所有的牦牛系上了铃铛,才得以找回丢失的牦牛。

在牧场上吃过简单的午饭,嘎特七里赶着牦牛下山,回到家已经是下午3点了,合作农户们赶紧给牦牛挂上有标识的耳饰,给它们喂食,一直忙活到天黑才完成所有的工作。

此时, 嘎特七里的妻子和女儿已经准备好晚饭,农户们围坐在火塘边,讨论着合作社的发现思路,嘎特七里和女婿拿出前几天洗出的照片筛选着,过几天他们要在村口树个广告牌,介绍合作社的产业规模和产品。

“合作社是今年年初才注册的,但是我自己本身做比较牦牛养殖已经8年了。”嘎特七里讲述着自己的创业史。

2007年底,嘎特七里从朋友那里了解到扩大养殖可以赚钱的消息,他想到当时家里本来就有5头牦牛,自己也可以试一试,于是,第二年刚开春嘎特七里从其他牧场上买回了两头品种优良的公牦牛,开始扩大养殖。

“搞养殖以后我就几乎都住在牧场上,一心照顾牦牛,” 一间小小的木屋,用木栅栏围起不大的牛圈,每天早上,嘎特七里把牦牛赶到牧草最好的地方,傍晚又把牦牛吆回牛圈,挤奶、喂水。“辛是辛苦,尤其一个人住在牧场上,还是有点难过呢。”

几年过去了,嘎特七里的牧场上牦牛越来越多,从原来的5头变成20头、30头,牦牛养殖开始有了可观的收益。“我养的这些牦牛,大部分都是母牦牛,所以酥油、奶渣的产量很高,一年下来还是有不错的经济效益。”

2013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嘎特七里一家损失了六头牦牛,“地震了以后牦牛四处跑,我到四处寻找,也有十几头没有找回来,当时又没有买保险,亏了七、八万。”说起这件事,嘎特七里显得有些激动。

地震过后,家里人说什么也不愿意再让嘎特七里搞养殖了,村民们也都纷纷劝说,让他赶紧把牦牛都卖了,走保守的路子。可是嘎特七里却始终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妻子拗不过他,也就只好跟着嘎特七里搬到牧场去住了。夫妻两分工明确,嘎特七里负责放牧和打酥油,妻子负责挤奶和饮食起居。妻子偶尔也陪着嘎特七里去远点儿的牧场放牧,那时候,牛群在牧场上自在的觅食,嘎特七里和妻子在不远处生起火,煮上酥油茶,吃着青稞糌粑,享受着夏天牧场上温暖的阳光。风轻柔的吹过,夹杂着甜甜的花香,嘎特七里的脸上慢慢洋溢起幸福的微笑。

2015年底,嘎特七里的牦牛已经发展到53头了,每年仅奶渣和酥油的收益就达到了4万多元。嘎特七里家不仅盖起了新房,还买了一辆农用车,自己出钱把水泥路铺到了院子里,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以前我们家住在陈旧的老房子里,没有大院子,每年晒包谷、麦子都要背到楼顶去,房子后面就是悬崖,两个孙子年纪又小,整天要担心他们会因为顽皮掉下去。现在我们把新房盖在山脚,庄稼直接可以晒在院子里,很方便,也很安全。”

看着嘎特七里把养殖做得有声有色,当初反对他做养殖的4户村民又找到嘎特七里,要求和他一起做养殖。嘎特七里一口答应了村民的的要求。“养殖给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家里条件也越来越好了,我就想如果能够带动其他村民搞养殖,就能在扩大养殖的同时带动村民致富。”他说。

经过商量,嘎特七里和村民决定注册一家养殖合作社,嘎特七里拿出50万积蓄,另外4家农户一起拿出50万,就这样,嘎特七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100万的注册资金在2016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了。

合作社成立后,农户们在牧场上圈起80亩的草场作为合作社的养殖场,用马把钢管驮到牧场上,引来自来水,牧场上的条件改善了不少。

半年后,合作社里又出生了十几头小牦牛,卷卷的毛、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十分招人喜欢。嘎特七里和农户们更加细致地照顾着这些小家伙,他们以一个月为周期轮流住在牧场上,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着。

眼看形势大好,牦牛数量太多,合作社只好雇了4名工人,由合作社一名农户带领着在牧场上照顾牛群。嘎特七里还是不放心,每个月总要到牧场上住上几天,和工人们一起割草、放牧。“这些牛已经跟我有感情了,所以我也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娃娃养,做父亲的哪有丢下孩子不管的。”

这一年,合作社的酥油和奶渣产量很高,由于牦牛常年生活在高山牧场上,吃的是最好的牧草,喝的是最纯净的山泉,酥油、奶渣的质量更是没的说,很多周边地区的藏民们慕名前来订购,经常供不应求。

“我们还想继续扩大养殖,所以除了酥油、奶渣,还没有出售过牦牛,但合作社的收益很不错,每户应该能分到3万左右,下一步我们想继续扩大养殖,引进更多品质优良的牦牛,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一起靠养殖致富。”在火塘边,嘎特七里喝着酥油茶讲述着自己的想法。

目前,合作社面临着冬季牧草不足的问题,嘎特七里正和农户们商量着租荒山种牧草的事情,“冬天下过雪以后牧场上的牧草就枯了,所以我们想如果在荒山上撒上草籽,秋天收割储存下来,就可以解决冬季的草料问题了。”

嘎特七里,一个在山村长大的孩子,他没有读过书,甚至都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就是这样一位淳朴的康巴汉子,用自己的勤劳和厚实的肩膀挺起致富梦,开辟出了一条养殖致富的路子。如今,在尼西乡幸福村,嘎特七里依靠养殖带动村民致富的故事在口口相传着,越来越多的“嘎特七里”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财富,不等不靠不要,主动打响了产业致富的脱贫攻坚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嘎特七里的养殖致富梦
雄鸡贺岁 新春大吉
“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动员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