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7年1月2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卡瓦格博
——朝圣观光纪行(一)
★祁继先
“说拉”风光 (安永鸿 摄)
卡瓦格博人马足迹 (安永鸿 摄)

2015年11月4日(星期三)晴

(接上期) 今天可是朝圣观光外转经路以来最轻松的一天。早上走出屋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方满天的朝霞,澜沧江沿线逶迤绵延的群山格外壮观。转过身来往后看,让人更为兴奋,只见一副日照金山的油画高悬于眼前。

从“多塘”牧场开始一直要沿着“多塘”河下山,过了一段较平缓而宽敞的山路之后,风景虽好,道路就没有那么好走了。石头路崎岖难行,山谷里奏响着水流声和马匹在石头路上行走打滑嗒嗒声的交响曲。阿吾扎西说:“据说,从牛场到山脚澜沧江边,这条小河上有20余座桥,所以,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香多十八弯,多塘十八桥’。我从这里经过多次,但是没有一一数过,说不上确切的数字。”下山一个小时后,来到一座木桥边,木桥那头挂满了经幡。阿吾扎西说:“根啦,到了有卡瓦格博神脚印的地方了。”我站在桥上弯着腰往下看,桥下的一块巨石上赫然印着一只脚印和马蹄印,卡瓦格博神的脚印约有五寸长,深约一厘米;在脚印的下方有卡瓦格博坐骑的马蹄印,圆形的马蹄印有拳头那么大,下面是湍急的河水。

走了一段路程后,前面有一条河从西南方向的山谷中流出,在这里与多塘河汇合,扎西说这里叫“曲宗”(河水汇合处)。两条小河在这里冲刷出一片开阔地,朝圣观光者可以在此休息煨茶。接下来的山路更加难行,两个半小时后到达“纽达亚古”,路边有一座岩石山,高约十米,上有几个碗口大小的石洞,岩面上有一些古怪的纹路。扎西给我们介绍说:“据老人们讲,有星星月亮的夜里,这些纹路里能呈现出一个老寿星和一个小顽童的形象。但我没有亲眼见过。”说完嘿嘿一笑。从这里突然看到山下的澜沧江和澜沧江东岸群山的几个村落,“那不是我五月份去过的说达、江坡几个村子吗?”得到了阿吾扎西肯定的回答。

快到出山的沟口时外甥鲁茸丁增上来迎接我了,我把相机交给他,让他沿路拍一拍。十二点整我们到达214国道线上澜沧江边的梅里石路边。从“扎西牧场”到梅里石整整走了四个小时,累得满头大汗,脚板和膝盖生疼,双腿不住地打颤,一下瘫坐在了路边休息亭的长凳上。公路下方的梅里石村是德钦县佛山乡的自然村,距离德钦县城50多公里,因该村处于梅里雪山下而得名,历来是茶马古道必经之路,也是神山那头西藏的扎南、察瓦龙、碧土等地与云南德钦互市的口岸。外转卡瓦格博翻越“说拉”的朝圣者们都聚集在这里,大多在此等着来接的车或者从这里租车回德钦县城,也有赶马者和朝拜者沿着澜沧江边的公路继续徒步行走。按过去的外转路线从梅里石到德钦县城至少还要徒步行走三天。我在五月份来朝拜神山时,在藏族民俗专家木梭先生的陪同下从这里到德钦县城的外转路已经走过一次了,所以,今天就坐车回了县城。

据木梭先生介绍:在梅里石公路下方的江边原先有一块宝瓶似的天然岩石,瓶内甘露外溢,若虔诚朝拜,则能消除一切罪孽。这个圣地叫“夏秋卡”,可惜在修筑滇藏公路时被毁掉了。我们从梅里石下面过江到东岸,沿着公路到达46公里处的古水村,该村坐落在“古拉”山脚,因此叫古水村,意为“古拉山下的村庄”。古水村边的山崖左右两边有骑羊护法和千佛手印;距离古水村不远的东岸山崖顶上有一根如擎天柱般的岩石叫做“天铁剑”,据说是从天而降倒插在那里的天铁之剑,其下方翘首蹲踞着一只面向西方极乐世界的“月宫玉兔”;43公里处澜沧江西岸的小村落叫木许村,村旁的河沟南岸是峭壁悬崖,据说那座山崖是秘密主金刚手菩萨的圣地,转山人朝拜此圣地,能消除来自下界龙蛇之类的危害。

木梭先生介绍说,从前的外转经路是从澜沧江西走到溜筒江村,再从篾索渡到东岸,也就是现在的国道214线41公里处。因地处茶马古道要塞,又是滇藏之间的关隘,旧时曾有驻军防守,故得名“马巴顶”。从前从云南到西藏、尼泊尔、印度各地的商人都要从这里渡江,当时江面只有一条篦索,对面的村子因此得名溜筒江村。1948年,丽江富贾赖耀彩等筹资在此修建铁索桥,命名“普渡桥”,从此人马安然无恙。从“马巴顶”出发,传统的外转经路要翻越“马巴顶”旁边的山坡,现在这里有隧道,再也没有人去爬坡了。再行3公里来到一个大沟里,此处有树有水有电站,河流叫阿东河,电站叫阿东河电站。国道214公路顺着澜沧江继续向南,经飞来寺到达德钦县城。朝圣观光者沿路可以一览卡瓦格博诸峰的风采。

传统的外转经路不是沿现在的公路线,而是到了大沟后要沿着阿东河到阿东村,再到升平镇。现在乡村公路从阿东河电站通往阿东村,公路右侧的绝壁巉岩上有一个岩洞,据说是莲花生大师修行洞。可以想象,能在那里面修行的人非同一般。修行洞的对面有一座黑色的岩石山,山脚下有一株古老的核桃树,树旁边的那个山洞是古代藏族大译师白若杂纳的修行洞。由于白若杂纳大译师在这里主修的是度母,所以,这座山洞又叫“度母洞”。莲花生大师修行洞上方的山崖里有众空行母的各种服饰、法器和伏藏箱。河床的尽头有一座桥,对岸悬崖上有一个不大的岩洞,洞口蹲着一只石猴,非常逼真,这就是藏族人的祖宗“菩提神猴”。在“神猴洞”对岸有一株香柏树,后面隐藏着一个山洞,据说这是神猴的伴侣——罗刹女的修行洞。在“神猴洞”下方左侧沟底山崖上有一道敞开的裂缝,形似女性生殖器,该圣迹应叫“圣阴像”吧!

阿东村海拔2800米,气候适宜,庄稼一年两熟,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青稞等农作物。从阿东村沿河往东南山谷上行,一路风光无限,小路西侧有一座直立的山峰,名叫“吽西扎”,是当地的一座神山。据说,神山上藏有佛经三藏,山腰有一座小岩石峰,说是“千部鬼神佛塔”;山脚路边古桃树后一块壁立的岩石上有一清晰的人的背印,据说是昌都强巴林寺活佛帕巴拉大师留下的。这里一路山清水秀,风光美不胜收。木梭、马泽我们三人曾在小河边平坝上野炊,去观赏岩画,到湖边拾垃圾,捡游客扔下的空啤酒瓶和饮料瓶,观赏湖里的鱼儿,真是其乐无穷。

谷口东山后有一面明镜般的高原湖泊,名叫“贡卡措”,湖神名叫“达香善波”。再到“卓拉”山口,即可俯瞰德钦县城全景。“卓拉”意为成就之山,外转行人经历千辛万苦,翻越无数座高山,渡过无数条大河,最后翻过这道山,外转功德圆满成就,所以叫“卓拉”。从“卓拉”下山到达德钦林寺,寺院建在犹如大象行走一般的山头上,其后一道屏障似的大山是德钦寺的守护山神——“日尼·丹松尼波”,北山头上那个鸟嘴一样的岩石,叫“恰曲”(鸟嘴岩)。从这里向南远眺,白马雪山——卡瓦格博的东大门守护神“扎拉雀尼”近在眼前;向下俯视,建在卡瓦格博水晶盘上的升平镇一目了然。

我的外转经路今天圆满结束了,用肉体的劳累换得精神愉悦、心灵纯净、感悟人生,非常值得。从明天开始,我又要行走卡瓦格博内转经路了! (全文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鸡年话鸡
古人的名、字和号
清朝的压岁钱
解析竹简蕴含的文明
探访卡瓦格博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