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我们又要回家过年了。站在年末岁首,看着一个个忙忙碌碌准备过年的身影,听着大家对过年的不同感受和打算,我内心百感交集。
满怀憧憬过大年
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有些身心疲惫,真想躺下睡上三天三夜,把平时熬夜加班缺的觉好好补一补,可是,想到父母还在家翘首企盼我们回家,便想早些回去跟父母一起购买年货,开开心心准备过年。
还好,今年单位允许提前请假回家,对此,我心存感激。在1月23日完成手头工作后,我便急匆匆收拾行李为回家做准备。过去几年,因为工作原因,过年回到家时基本就吃现成的了,还没亲手给父母做过一次年夜饭,想想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今年1月24日那天我就到家了,25日一早我随父母到县城买东西,为27日的除夕年夜饭做准备。
维西县城的年货街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购好年货的群众肩背手提,收获满满,满面笑容离开;不少从各乡镇不断赶来县城买年货的群众精挑细选,货比三家。从维西县老医院旧址至东大街转盘路段禁止车辆通行,设为年货街,道路中间的隔离带两边和人行道都是摊位,上面摆满各种新鲜蔬菜、水果以及各种风味的饵块、糍粑等,麦芽糖熬制后粘成的米花糖、包谷花糖、鸡蛋糕和米肠、山药、百合等都倍受消费者青睐。人们边买东西边艰难前行,市场上热闹却井然有序,人人满面春风,被浓浓的年味所包围,把平时舍不得花的钞票大把大把地花出去。
买好年货,我们按照维西的传统习俗过春节。鸡鸭鱼猪会在大年二十九就杀好,烧洗好猪头,并提前做好百合圆子、酥肉这些菜品。
全家共同烹饪年夜饭
除夕的年夜饭是倍受重视的,按照传统习俗,一般平年至少要做12样菜,闰年做13样菜。一家人早起忙碌准备年夜饭,为了不浪费,我们蒸了整只鸡,还煮了一只鸭,将煮熟的半只鸭子剁成小块,另外半只煮成大块鸭,方便凉拌或者烧烤。把几锅肉煮好后,爸爸和弟弟开始贴对联,弟媳的父亲是位退休老师,写得一手好字,近几年我家的对联都是他帮忙写的,贴完8副对联,肉也都煮熟啦!
按照惯例,平年米饭要煮12碗,因人少,我们用12汤勺米饭代替12碗米饭,同时做了6荤6素12个菜。下午2点,我们就备齐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弟弟到大门口放完鞭炮,全家围坐桌边,开始端起酒杯相互祝福,开吃团圆饭,并不忘在老家微信群里晒晒照片、向在外的亲人打电话拜年。
过年期间,小孩是最高兴的,因为可以放肆地玩上一把,穿新衣、吃肉、喝饮料对于现在的小孩不是稀罕事,但可以玩烟花却是孩子们的大爱,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我们身边的烟花爆竹声从未间断过,欢快、幸福、喜悦笼罩在大地之上。
回味儿时过年趣事
记得小时候的年味总是很浓,总希望春节来得快一些,春节在我们童稚单纯的心里只有玩乐和吃东西,能去赶年货街,能买一身新衣服,可以吃到妈妈做的各种糖食,可以炸鞭炮,这些都是童年给我的记忆。小时候过年,什么都要自己做,整个腊月,妈妈要烤酒、熬糖、粘糖、做豆沙、蒸米糕、打饵块、做糍粑等,我们也成为妈妈的好帮手。最值得回味的是年前一周左右,背着几斤大米、玉米和一小抱柴火到村子岔路口排队炸花花,一群小孩围着师傅,认真看他边烧火边转动盛放着粮食的铁球斧,等火候到了,师傅把铁球斧一端对向一个大布袋,用一根小铁棍插着一掰,一声闷响,雪白的花花就冲到大布袋里了,小孩子们一窝蜂涌上来,一边帮着把刚炸好的花花装进粮食口袋里,一边不忘记一把把地抓着热腾腾的花花塞进嘴里。有时炸花花的人很多,要排一两天的队,但我们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小手冻得通红也还是乐此不彼。有时等着等着,机器会坏掉,但我们仍然不愿回家,总是抱着希望等着师傅慢慢修好机器,希望能早一点炸一锅香喷喷的花花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在腊月二十四那天,妈妈会让我们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这是我最怕的劳动,因为仰头扫高处时,灰会眯眼睛,而且一天下来,弄得全身都脏兮兮的,那时又没有太阳能,洗澡不是很方便,直到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记忆犹新,想想现在的生活,随着太阳能的普及,真是方便了很多。
过年期间,还会有县电影队下乡巡回放映免费电影,我们每天晚上会带上手电筒,到各村去看电影,尽管放的都是同样的几部电影,但因为没有电视,所以能看一场电影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新鲜的事。有时我们会爬到附近山上的新房子村民小组去看电影,看完后天已经黑了,看不清路的我们连滚带爬赶回家里,即便如此狼狈,我们却仍然乐在其中。
回味儿时的过年趣事,仍然意犹未尽。站在2017年新的起点,迈进新年,又闻雄鸡高歌,唱来黎明的曙光,总有一种力量温暖着我,在新的一年里,希望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