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居云南省西北隅、迪庆州西南端,是人间天堂——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濒金沙江与香格里拉市相望,东北与德钦接壤,东南毗邻丽江,南邻兰坪,西界贡山、福贡,她静卧在并流三江、横断山脉之腹,地形地貌复杂,交通极为不便,信息较为闭塞。可正是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该地各族民众在社会交际和文化交流之中形成的汉语方言保留了众多特色浓郁的地域词汇和明清时期的常用词汇。笔者出于对家乡方言的崇敬、挚爱,不揣才疏学浅,踵接前人的步伐,以熟悉的词汇为颜料,用拙劣之笔勉力描绘家乡多姿多彩的方言文化图景,哪怕是一个片断,一个角落,为文化兴县、文化兴州做点微不足道的工作。
一、维西汉语方言的形成
维西汉语方言的形成与汉族移民有着本质的联系。从唐代樊绰《蛮书·名类第四》“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桥北,不知迁徙年月,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贞元十年,南诏异牟寻领兵攻破吐蕃铁桥节度城,获裳人数千,悉移于云南东北诸川。” 的记载可知,最早入境的汉族人口已于神川铁桥被南诏攻破时全部外迁,与维西汉语方言的形成关系甚微。元代于县地设临西县后,流官一直未能入境执掌政权,加之在设置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丽江木氏土司与吐蕃展开夺地之战,社会极不安定,只有零星汉族人口流入,对汉语方言的形成亦无大的影响。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滇西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中,奏准建置维西厅,同时,奏准设立维西营,先后调拨绿营兵1000余名驻防县境及中甸、丽江、兰坪的部分地区。是时,雍正皇帝就添设维西营一事降旨:“维西一区,乃通藏之路,甚属紧要。今兵丁移驻,边远地方,搬迁家属等项不可节省钱粮,必须丰裕足用,施恩前往。”为汉族移民入境洞开方便之门。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改维西营为维西协,绿营兵增至1300名,置左、右营分别驻防维西、中甸,以官兵和随军服务人员为主的汉族移民流入量大增。由于奉拨而来的绿营兵(大部分是携眷驻防士兵)是成建制直接从中原一带(较多口碑资料和家谱称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大石桥)进入县境的,来源较整齐,且大多数集中居住在新建的县城,少部分驻防于营(协)下军事哨汛、塘卡地方,他们所操的语言具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优势,自然而然地成了维西汉语方言的基础方言。以这种基础语言为核心,经过内部以及与其他诸如“为商”、“谋生”而入的江淮、四川等方言区汉族语言的汇聚、同化、异化或类比创新、兼收并蓄,历经雍正中叶到乾隆末年近三代人的演化,基本形成维西汉语方言。至嘉庆年间,县地虽有战事,但历时不长,汉族人口并无外流,在此期间,反而因朝廷为镇压恒乍绷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增拨汉族官兵及随军人员入境,促使维西汉语方言进一步成熟、稳定。
二、维西汉语方言的总体特点
维西汉语方言属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与南京方言、江淮方言有较近较深的姻亲关系,但因其在形成时与形成后都会受到当地少数民族语的影响及在形成后受环境影响(自然环境相对封闭,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语音方面,维西汉语方言音节中极少浊辅音和塞音尾,单元音和复元音占优势,且多以双音节组词,再配以阴平(半高平调,调值44)、阳平(中降调,调值31)、上声(高降调,调值53)、去声(低降升调,调值213)4个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而富有显著的音乐性。特别是当这种语音特色娴熟地运用到当地戏曲唱腔和民歌旋律中时,更鲜活地表现出一种天籁般的韵律美,彰显了当地居民平和、耿直、干练、乐观的文化品质。
第二,在词汇方面,无论是反映和凝聚民族基本观念、基本特征、基本活动等基本文化要素的基本词,还是更能直接表现与外部世界关联和交融的富含人文特质的非基本词,它们的本义、引申义或派生义都蕴含着维西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文化的多元文化外貌与内核。其中那些特色独具、传神入微的地域词和少数民族语方言借词,以其神奇的魅力,如诗如画,有血有肉地尽情展示了当地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风貌;那些守护明清时期中原文化精神的常用词,古色古香般彰显着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绵绵根脉。
第三,在语法方面,除反映汉民族所共有的“天人合一”、“物我一统”的整体思维、讲意合、讲道德、重秩序、重完整等民族文化品质外,还突出表现了维西汉语方言受古代汉语和各少数民族语言影响而特有的一些特点,如状语置于否定词前的句子:我小时候常常好好呢不做作业(我小时候常常不好好地做作业)。再如多个谓语共用一个宾语的句子:烧吃洋芋、煨吃茶(烧洋芋吃、煨茶吃)等。
三、维西汉语方言词汇的特点
在语言交流中,多民族语言的语音和语法较为保守,具有较强的自我性和排他性,而词汇的交流较易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从而使得维西汉语方言词汇具有较多的民族地域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色彩。成为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文化元素的结晶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分述如下:
(一)少数民族语方言借词众多
维西汉语方言词汇中有大量少数民族语借词,首先是地名词所占的比重最大。县地除县城、汛塘和少数汉民村寨外,几乎都是民族语地名,这说明当地的各少数民族在汉族人口流入之前就已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生活,形成了当地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多年以后,这些地名词会成为研究移民文化的重要线索和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料。其次是有较多的少数民族日常用语方言借词,例证如下:
1、借自傈僳语的“色勒俄”:一种名叫血丰草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用例:我小时候时常和村里的同伴们玩整饭游戏,春天刚刚发芽的色勒俄是我最爱用石片切的‘菜’了,还常常故意叫大人们来吃。
2、“阿纳保”:青阳参,是参的一种,傈僳族语意为“毒狗的药”,因狗(傈语阿纳)吃了会中毒而得名,但对人体却有祛除劳打损伤的作用。用例:阿奶在对门山的坡地里挖着阿纳保就扎实呢高兴,赶忙拿回来炖肉给我们吃。
3、“腊裱”:一种绣有多种花纹的漂亮斜挎包,是早期傈僳族女人亲手织给心上人并希望其在阔时节时前来抢走的定情花口袋。用例:那个傈僳族小姑娘的花腊裱怪好看,不知道作为女生的我可不可以去抢?
4、借自纳西语的“马嘎拉”:一种用竹篾、棕皮或笋叶等制成的宽檐斗笠。用例:小娃娃些,这日会下大雨呢,放牲口么一定要戴马嘎拉去嘎。
5、借自藏语的“木萨拉”:一种用木头刳制的粗糙大木碗。用例:阿爹最爱吃撒撒饭(包谷饭)了,一口气就吃了一木萨拉。
此外,在日常商贸活动中还随机使用一些少数民族语方言词汇,如丝珠:柴,腊红:帽子。上述民族语方言借词充分体现各民族间的血肉联系。
(二)地域特色词众多
维西汉语方言中很多地域特色浓郁的词汇来源于当地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其与之相关的民族心理特征。这与当地的人文地理和民风民俗密切相关,外地人常常因望文生义而产生误解、闹出笑话,亦会因全然听不懂而无所适从,更难以深味其中的奥妙和情趣。总之,这种地域词内涵丰富、浑厚,且极有趣,它们时常让说者风趣幽默,使听者笑逐颜开。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地域特色词汇,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
1、三不打之
偶尔、间或、为数不多:父母亲小时候生活困难,三不打之才打回牙祭)。
2、自该自悟
形容人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明白(某种道理)或去做(某种事情):这日是咋个些也不知,一个也不有逗我,我自改自悟呢乱发脾气。
3.獐头鹿耳
形容人行动时常常东张西望,耳听八方,高度警惕的样子:这日他整着什么烂事情不知,贼惊惊呢,走几步路就獐头鹿耳呢整一下。(这个成语因獐子和马鹿在行走时,为防外物侵袭,獐子常抬头四周张望,马鹿常竖耳听声而得名。)
4、死头钢姜
形容植物缺乏水分,干瘪僵硬的样子或形容人干瘦到极点,毫无生气的样子:这根甘蔗死头钢姜的,啃常不有;这个人疼了作黄皮柳叶、死头钢姜呢,人样样都不有了(钢为干的音变)。
5、拖衣落食
形容生活穷困潦倒、衣着不整,饭食难保而又以烂为烂,不思改变的样子:听说村里那个不知名的老爷爷在解放前过了十几年拖衣落食的日子。
6、瞎子包弹痄巴眼
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反而去讥讽眼病比自己轻,视力比自己好的人。比喻不认识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反而看不起或讥讽别人: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阿牛的数学才考了56分,他扎实伤心呢,当他看到同桌阿喜也才考了59分时,两眼放光,张大嘴巴大声狂笑。阿喜气鼓鼓地骂他:“你这头死牛,嫑(不要)五十步笑百步,瞎子包弹痄巴眼。” (“痄巴眼”是指患眼疾而常常淌眼屎的视力较差的人。)
7、听三不听四,听到喇嘛寺
形容人不会听话的戏谑语,极言听话者不认真听,心神都飞到喇嘛寺了,也说听话者分不清三四和喇嘛寺的情状:阿群听话时常爱听岔耳,所以常挨别个骂:“和你讲不清,你这种人么就天天呢听三不听四,听到喇嘛寺。”
8、水落第三丘
梯田水已流到最后一块田。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可改变或挽回,犹“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这台事情已经水落第三丘了,再咋个有意见也只得捏起鼻子闻臭屁了。
9、烂木头滚一箐
喻指坏人聚集在一起或坏人往往与坏人为伍,犹“一丘之貉”、“狼狈为奸”:这几个人是烂木头滚一箐,不有哪个是松和呢,离他们远一些才得。
10、马嘎拉底下好人才
不好的穿戴物下面往往隐藏着拔尖的人才,转喻贫穷艰苦的环境,会造就杰出的人才:阿燕小时候家境贫寒,衣衫破烂,到处是补丁,但她与众不同,村里有名望的老爷爷在听到别人打趣她时总会说:“你们嫑看阿燕麻衣相嘎,马嘎拉底下好人才,二天你们怕是连她的半个手指头都不如。”
11、媄媄
宝宝,对婴儿的爱称,多指女婴:小时候的好多玩伴都结婚了,去年回老家,见到嫁到我们村的结拜大姐生了个可爱的胖媄媄。
12、夹舌子
因舌头大而说话不清楚的人,多指男性:我弟弟阿鹏小时候怪逗人恨,时常学村里夹舌子的大叔讲话。
13、黑心萝卜
以主根变黑的烂萝卜喻指心狠、贪得无厌的人,多指男人:他是个黑心萝卜,处不得。
14、爬杆豆
以牵藤豆喻指趋炎附势的人,多指男人,带贬斥义:他嚣张常不有,像他这种爬杆豆,迟早会被人连根拔起。
15.拃拃虫
学名尺蠖,喻指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人,多指男人,带贬斥义:去年,咱村里有两兄弟在财产问题上有纠纷,大哥指着小弟的眉心大骂他是拃拃虫,得寸进尺。
16、独巴黑
以独处的猴子喻指性情孤僻不合群或被别人孤立起来的人,多指男性,带贬义,其中“黑”是“猴”的儿化音:他就是个独巴黑,小伙实伴(小伙伴)都有不起一个。
17、喳哇狗
以爱吠之狗喻指废话特多,声音特大的人,带贬斥义:我小时候很爱跟弟弟大声争辩,我妈老是凶我:“听不得,喳哇狗,阿(那)半边叫克(去)。”
18、大土夹
一种毒蜂,喻指十分狠毒、厉害、凶恶的人,多指男子,带贬斥义:要离这只大土夹远一些嘎,不然有你好受的!
19、大蹬箩
一种大腹箩筐,喻指肥胖粗大的人,多指女人,带贬义:村里的阿娘扎实乐观呢,人家叫她大蹬箩,她也不生气,还和人家说说笑笑。
20、背盐巴去了
死了,去世了,该词源于当地旧时食盐奇缺,交通险阻,到外地背运往往是有去无回的历史状况:小婶心口疼医不好,背盐巴去了,当时,堂妹艳微才三岁左右,她瞧起棺材跟我叔叔说:“爸爸,妈妈一天呢睡在盒子里头不出来,妈妈肯定肚子饿了,妈妈饿了……”叔叔哽噎了,旁边的人听了个个都眼泪婆娑。
21、阿婆家去了
死了,该词源于民族心理特征,折射出当地居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乐观豁达、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把死看做是到阿婆家去享受亲情。当然,我觉得这还跟阿婆一般先去另一个世界有个家,让后人觉得即使是死,也没什么可怕的,因为在那里有着自己的可亲可敬的阿婆和亲戚们,这跟中华民族对死的豁达看法有关:村里那个能施施(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得了怪病,吃了好些药都不课(起作用),到头来还是阿婆家去了,太可惜了。
22、老婆头
维西本地妇女婚后戴的一种包头帽,帽心呈蛋圆形,外用纱帕裹制后再别上青蓝布巾,极具边地服饰文化特色:那个戴老婆头的大娘唱大词戏怪好听呢。
23、新姑娘
以人喻指瓢虫,因其好看的外表与漂亮的新娘一样惹眼而得名:我家马圈旁边的草地上有好些新姑娘,好看死了(相当好看)。
24、红喇嘛
子实为红色或褐红色的玉米棒子,可能因为当地喇嘛穿红衣而得名,这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撕包谷时,我最想撕到的是红喇嘛,因为老妈说只要撕到红喇嘛就歇(休息)一下。
(三)保留的明清时期词汇较多
维西汉语方言形成后,由于县境地处横断山脉之中,地形地貌复杂,交通极为不便,南北走向的高山陡崖阻碍了当地与外界的交流,致使词汇变化较为保守缓慢,保留了许多明清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中的一些方言词汇,举例如下。
第一,出自《金瓶梅》中的如:
1、这形
书中作“这行”,这样,这类,这种:“你不知道这行人故虽是学院出身……显的说你不帮衬了。”(四十六回)
2、那辽东
十分遥远的地方:“你哥若是一百二百里程途,便可去的,直在那辽东地面,去此一万余里,就是好汉子,也走四五个月才到哩。”(五十七回)
3、滑齑齑
物品着水或油后十分滑溜:“这草地上滑齑齑的,只怕跌了你,教儿子心疼。”(五十二回)
4、萝卜拔了地皮宽
书中作“拔了萝卜地皮宽”,喻指障碍物排除后地方显得更为宽广,自由活动的空间也越大:“(李瓶儿)被月娘瞅了一眼,说道:‘拔了萝卜地皮宽,交他去了,省的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原不是听佛法的人!’”(五十一回)
5、牛马畜
书中作“驴马畜”,小孩子的生日:“玉楼在席上,看见他艳抹浓妆,从外边摇摆将来,戏道:‘五丫头,你好人儿,今日是你个驴马畜,把客人丢在这里,你躲到屋里去了,你可成人养的。’”(十四回)
6、馋痨痨
书中作“馋痨”,形容长期缺乏营养 ,十分贪吃的样子:“西门庆道:‘傻花子,你敢害馋痨痞哩,说着的是吃。’”(一回)
7、天气
时辰,时候:“西门庆道:‘我昨日周南轩那里吃酒,回家也有一更天气’”(四十五回)
8、上付
书中作“上复”、“上覆”用好话或物品拜谢别人:“俺娘多上复姐姐,多谢重礼。”(三十四回)
9、黄皮寡瘦
皮肤蜡黄,身体瘦弱:“想着一来时,饿答的个脸,黄皮寡瘦的,乞乞缩缩,那个腔儿。”(七十二回)
10、空落落
形容环境空旷或房屋、物体中什么东西也没有:“止是这个天福儿小厮看守前门,后半截通空落落的。”(十四回)
第二,出自《红楼梦》中的如:
1、屁滚尿流
贬义词,形容人遭打击后屁和尿迭出的狼狈状,这里反用,形容人十分高兴而得意忘形的样子:“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二回)按:“巴不得”,维西又作“巴之不得” ,迫切希望得到。
2、一向
一段时间:“去年因打了薛呆子,他不好意思见我们的,不知那里去了一向。”(六十六回)
3、不消
不需要,不用:“一应仕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帖。”(十二回)
4、花马料嘴
书中作“花马吊嘴”,油腔滑调,花言巧语:“你不用和我花马吊嘴的,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六十五回)
5、坐夜
为逝者守灵而整夜不睡:“原来他和太太告了假,出去给他兄弟坐夜,明儿送殡去。”(五十七回)
6、挨刀的
该用刀杀的人,是妇女骂人的话:“你听听,这一起子没廉耻的小挨刀的,才丢了脑袋骨子,就胡唚嚼毛了。”(七十五回)
7、老鸹
乌鸦:“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了。”(四十一回)
8、单另
书中作“替另”,重新,另外,额外:“后而宝丫头的生日,我替另拿出银子来,热热闹闹给他做个生日,也叫他喜欢这一天。”(一0八回)
9、现世宝
丢人现眼,令人厌恶的人(多指小孩子):“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沾污了去,也算无能。”(六十五回)
10、黄汤
酒的蔑称:“你撞丧那黄汤罢,撞丧醉了,夹着你那膫子挺你的尸去。”(六十五回)
第三,出自《儒林外史》的如:
1、牯子
书中作“牯牛”,公牛:“远远的有个牧童,倒骑着牯牛,从山嘴边转了过来。”(一回)
2、齿
种、类:“老友是从来不和小友序齿的。”(二回)
3、尸皮
书中作“尸皮子”,衣服的贬称:“而今弄两件尸皮子穿起来。”(四回)
4、相干
相互有关联:“这事究竟也不与你相干。”(五回)
5、齐崭崭
书中作“齐臻臻”,多而十分整齐的样子:“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六回)
6、牙祭
书中 作“牙祭肉”,隔一段时间才能吃到的肉菜,意为用肉祭牙齿:“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十八回)
7、根究
从根底、本源上追查核实:“这些事根究起来,如何了得。”(二十回)
8、歇
留宿,住宿:“第一日过江,歇了六合县。”(三十一回)
9、皮塌嘴歪
书中作“鼻塌嘴歪”,形容人受伤而皮开肉绽、鼻歪口斜:“那里禁得箫云仙的弹子打来,打得鼻塌嘴歪,无处躲避。”(三十九回)
10、标
书中作“标致”,漂亮:“新娘人物倒生得标致,只是样子觉得惫赖,不是个好惹的。”(四十回)
(四)民族语言合璧词较丰富
维西是一个傈僳族、纳西族、汉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之间互相包容、团结进步、和谐共处、共同繁荣和发展,各民族语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呈现出多民族聚居区语言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在维西汉语方言中,民族语合璧词较丰富,除腊他早(很早、傈汉合璧词)、稭布馒头(一种蘑菇,傈汉合壁词),马马菊(马没有,汉纳合璧词)等外,还有较多民族语混合地名词,其大体结构是,以少数民族语冠首,以汉语方言地名通名殿尾作宾语。例如:
1、维登区
以白语“维登”(圆形坝地)冠首,汉语通名“区”殿尾。
2、北甸村
以白语“北甸”(有白土之地)冠首,汉语通名“村”殿尾。
3、白济汛
以白语“白济”(白族首居地)冠首,汉语通名“汛”殿尾。
4、阿喃多塘
以傈僳语“阿喃多”(老鸹-乌鸦聚集之地)冠首,汉语通名“塘”殿尾。
5、马哈洛上村
以傈僳语“马哈洛”(雨水箐地)冠首,汉语通名“上村”殿尾。
6、嘎嘎塘
以藏语“嘎嘎”(河谷地)冠首,汉语通名“塘”殿尾。
7、塔城区
以藏语“塔城”(塔形山下)冠首,汉语通名“区”殿尾。
8、巴迪区
以纳西语“巴迪”(普米族首居地)冠首,汉语通名“区”殿尾。
9、弄独乡
以纳西语“弄独”(溜索桩地)冠首,汉语通名“乡”殿尾。
10、梓里上村
以纳西语“梓里”(草坝地)冠首,汉语通名“上村”殿尾。
维西汉语方言是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地域文化的载体,自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它记录、承载着县境各民族的生存历程,镌刻着他们的集体记忆,浸透着各民族的文化精神。我们可以从少数民族语借词与民族语合璧词中了解当地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频繁交流;从地域特色词汇中窥见当地浓郁而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文化;从保留的古语词中得知边地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关系和传承、坚守的精神。进一步发掘、记录和保护维西汉语方言词汇已迫在眉睫。
附记:本文撰写过程中主要参考:《文化语言学教程》(张公瑾、丁石庆主编);《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志编委会编);《维西汉语方言词典》(吴成虎编著);《红楼梦》(曹雪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