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旅游生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7年2月18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在旅途
耄耋出游也发狂
●艺德高·阿文(杨正文)

重游春城购乐器

说到这里,我认为有必要说一说我创办的“圣灵东巴文化乐园”。乐园创办于1999年6月,是迪庆州唯一的东巴文化产业,包括圣灵东巴文化乐园、圣灵东巴文化学校、圣地东巴文化研究会、圣地民间艺术团、纳西族手工造纸传承点、圣地东巴文化展示厅、东巴文化藏书室、文艺创作室、纳罕手工工艺制作部及根艺石艺工作室等。其中,圣地民间艺术团与这次我们出游有很大关系。

圣灵东巴文化乐园由我于1999年6月创办,其中的“圣地民间艺术团”成员全部由东巴圣地白地神川各村农民组成。10余年间,他们活跃在白水台景区,一方面为文化旅游事业和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得到了一些回报,使农民演员增加了收入。乐园于2002年、2009年两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1999年到2016年的17年间,艺术团共演出1823余场,观众达30万余人次,演出节目累计2万余个。艺术团有农民业余演员70余人,每位演员平均每年仅此一项约收入3000余元,12年间共收入约30000余元,总计收入约200万余元,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繁荣农村经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不仅为他们作了义务培训,免费提供表演场所和服装服饰,还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歌舞节目,免费辅导、排练和演出,每逢乐园组织演出还付给他们演出费。17年间乐园付出35万元余元费用,而这些资金是由我四出奔波争取而来的。

纳罕人是居住在白地一带的纳西族古老支系,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17年中,我搜集整理了一大批民间文学作品;收集150余首传统民间歌曲,其中部分几近失传;抢救恢复了一批民间传统歌舞;我用纳罕民歌特色创作的《纳西敬酒歌》、《月亮花》、《香格里拉迎宾曲》、《香格里拉送客曲》、《白水银河万古流》、《高原明珠白水台》等10余首被选入全国优秀歌曲集,分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金银铜奖。我还写出《浅析白地纳西民间音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白地纳罕人传统民间音乐。由我提供音乐素材制作的音乐碟《东巴》两集于2001年、2005年分别在日本推出,并于2006年起在国内发行;2005年、2008年,圣灵东巴文化乐园两度参加“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收效很大;2007年初,迪庆纳西学会委托圣灵东巴文化乐园举办首届“阿卡巴拉赛歌会”,取得成功,引起轰动;2009年,出版了首张音乐碟《圣地清音》;2010年,出版了音乐作品专辑《三江歌咏》。

2013年,我购买了原乡信用社房产,并从白水台下把圣灵东巴文化乐园迁到位于水甲村的信用社旧址。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有两个选择:继续从事东巴文化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是没有问题的,但要继续组织圣地民间艺术团进行纳罕民间艺术活动,就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活动资金没有着落,活动起来困难重重;二是地处偏僻,文化活动尚且少之又少,文艺演出更是无从谈起;三是原来培训好并掌握了演技的团员们因种种原因,大部分都不能用了,如重新组织活动就必须另外挑选人员并组织培训,而这一带年轻人都已到城里打工,只能在30岁至50岁的留守农民中挑选。这些人都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上有老下有小,别说参加演出,平时培训排练就常常到不齐人员。上述3个困难还不是最大的,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已年届七十有四,精力体力都大不如前,家中老伴反对我再出力出钱去作奉献,子女们也劝我“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去过悠闲自得的生活。还有一个别人不了解的问题,那就是我近年来糖尿病越来越严重,视力大不如前不说,早年我曾得心应手的乐器演奏也不行了,如想重操旧业,就得花费时间和精力,而我又是个永不服输的人,所演节目如未能不断提高,就宁可丢弃,而丢弃又是我所不甘心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做还是就此收手,一直在我脑海中翻来覆去,相持不下。我想到我奋斗半个多世纪,不但能创作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曲艺等技艺,还能创作音乐、绘画作品,还能吹拉弹唱、创作节目、组织排练,其水平可与省级人才相比高下。面对家乡农村缺乏文化生活的现实,我的良心何在?我这一身技艺岂能丢弃?纠结到最后,良心和追求占了上峰,因此我终于下了最后的决心,一定不辜负父老乡亲们的殷切盼望和谆谆嘱托,要用老天赐给我的这一、二十年,忘了年龄,忘了体力精力,克服一切困难,把东巴圣地的民间文化事业进行到底。

于是,我倾其所有,一面备料准备盖一所像模像样的表演厅,辟一块能够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小小广场,一面筹集资金,打算购买一些乐器、服装道具,并下死心一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勤学苦练,恢复多年丢弃的演奏技巧,以便提高艺术团演出水平,让乡亲们享受较高的艺术表演。我已提前作了准备,决心借此次出游之机,购买必不可少的器材和乐器。

9月25日晨,超鹰派小赵送我们到虹桥机场。我们顺利找到候机场,准备于8:30乘机飞回昆明,那里早有我的学生张丽安安排好住处,并将自驾轿车到离城30多公里的长水机场接我们。不料到了登机时间,喇叭里传来通知:飞机因某些原因不能按时起飞,请旅客们耐心等待。此后每半小时通知一次,都是重复第一次那些话。直到中午12时多一点,才说可以登机了。飞了3个多小时,于下午4时才降落在昆明长水机场,早有张丽安独自在候机厅等候。又由他驾车带我们到了他工作的省供销社附近一个不大的酒店住下。因这一段时间他在省委党校学习,领我们吃过晚饭后,就匆匆返校去了。

第二天,我率领老伴逛街,主要目标是翠湖公园。以前多次由北面进园,此次却由南面往北走。原以为走一个小坡就能到,谁知走着走着就找不着北了,已走到另一条大街青年路去了。直到见了红会医院大门,才恍然大悟。穿过医院,很快找到了去翠湖的路。

第二天午后,早已联系好的我的老友、著名音乐家艾华先生,通知我到篆塘乐器市场来。到了省总工会大门旁,艾华先生也同时到了。他带我们去逛乐器市场,才发现省总工会大门两侧全是乐器店,一家连着一家,形成一个很大的市场。逛了几家,艾先生领我们来到一家叫“天鹅商行”的乐器店,比别家大些,用品也多些。名片上说这里是一店,主要经营民乐乐器。一进店,第一眼就见摆着两架扬琴,其中一架大些,也好些,正是我朝思暮想的那种,心中窃喜,但不露声色。40多年前,我在怒江州福贡县文工队任编导,兼任创作员、乐器演奏员、布景绘制员等,曾自学扬琴,能演奏、能辅导学生。后来当了9年教师,于1987年初调回原籍迪庆。先在州群艺馆工作,曾见过中甸县文化馆有一架较小的扬琴。30多年后我又想起了它,专程到市文化馆(原县文化馆)向老馆员询问,才知10多年就赠给了虎跳峡镇文化站,因无人会用已朽烂不堪。我又逼着大儿子阿华上网查看,查到数种都不满意。于是我打电话给在省文化馆工作的老友艾华,请他留意音乐器材店,有能用的二手货更好。以我过去的经验,扬琴动辄3至5千,贵的上万,以我的财力只好买二手货,2至3千元可以接受。现在我所朝思暮想的扬琴就在眼前,不经意似地问了问价钱,私下觉得比3千多些也无妨。料不到的是,老板陈钢是个诚实人,他说原价3千多点,最近接到厂家通知,为回馈顾客降到2100。我大喜过望,忙掏钱买下。又问了问手风琴,最小的(60贝司)也要2600元,也毫不迟疑地买下了。之后又买了1只铜锣、两只笛子、3付三弦琴弦,总共花去了4千多元。店主答应由他托运给我,于是我写下了详细地址。由此,我终于了了一桩心事,圆了一个夙愿。我想,我终于下定决心,要重新恢复圣地民间艺术团活动,并且在节目创作、排练、演出3个方面都有较大提高。

我回到家里不久,收到了所购乐器。加上原来买好的二胡、笛子、三弦、10多只笛子,已有30多件乐器。我又买了些体育器材,从此每天加紧练习活动手指,使之能够自如地演奏乐器,并初步取得了效果。我想待到一切都走上正规后,我也能自如地弹、吹、奏乐器了。

特作一首七律诗以志此事,诗曰:

耄耋出游兼会友,欲了夙愿降春城。

三番五次挑弦线,朝思暮想寻扬琴。

也曾四处购锣鼓,还进八店问芦笙。

待到百事俱备时,圣地文化日蒸蒸。 

(全文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耄耋出游也发狂
攀天阁:误堕人间的桃源仙境
味道维西
行走尼汝七彩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