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优美动听的歌曲《月亮花》,自2008年获国家级奖项后,使纳西族青年歌手金甲劲松一夜成名,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歌手一跃而成著名歌手,不仅在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频频亮相,还被应邀到全国各地轮番演出,更重要的是成了丽江市的骄傲和众多纳西族同胞们心目中的偶像,还成为众多新闻媒体追逐的对象。但是,人们可能不知道在他成功的背后,却有着一位神秘的人物,作着默默的奉献,为他做出了重大的牺牲。正是因为有了这位神秘人物,不但主动放弃了自己出名得利的机会,还把他推向艺术人生的顶峰。他就是金甲劲松的恩师、《月亮花》的创作指导、迪庆籍纳西族文化名人杨正文,艺名艺德高·阿文,是个年余逾70、有名的知识分子。他集专家、学者、诗人、作家、画家、音乐家于一身,为了培养出纳西族优秀歌手,长期以来却隐姓埋名,甘当无名英雄,令人钦佩、敬仰。现在我把这段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披露出来,不但想让这位当代伯乐广为人知,也想普天下的让成功人士千万不要忘了师恩。
拜师白地神川 初识纳罕音乐
金甲劲松出生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塔城乡,是个土生土长的纳西族青年歌手,十几年的打拼渐露头角,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为了丰富自己,迅速提高演唱水平,多年来他梦想到东巴圣地白地神川一游,去领略那里的纳西族古老支系纳罕人古朴典雅的民间音乐,以作为自己创作的源泉。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天而降,使他不仅圆了美梦,还结识了一位恩师,不经意间使他的音乐创作如虎添翼,取得了长足进步。
2004年夏秋之际,金甲劲松在一位友人的引见下来到东巴圣地白地神川,专程拜访著名纳西族学者杨正文先生。杨先生的大名令他早已如雷贯耳,有早日见他一面的欲望。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他来到了位于世界驰名的风光胜地白水台下的“圣灵东巴文化乐园”,终于见到了向往已久的杨老先生。
杨老先生在他那绿荫如盖、花果相映的乐园里接见了他。他边听杨先生介绍边观察他,发现杨老师个头不高,声音洪亮,介绍起纳西文化来滔滔不绝,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杨老先生花白的头发和同样花白的胡子,分明标志着他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的精神面貌却似只有40多岁,人们光听他说话绝对猜不出他的真实年龄。望着他慈祥亲切的面容,令金甲劲松油然起敬,顿生拜他为师的念头。待到晚上观看了圣地民间艺术团的演出,更使金甲劲松犹如走进了纳西族歌舞的大观园,美不胜收,赞叹不已。杨老先生手下的几十位演员,虽然个个是农民,却有着高超的专业素质,唱得好,舞得更好,再加上这里独有的精美服饰,更令人陶醉不已。节目中还有不少是杨老先生创作的作品,尤其那首《纳罕敬酒歌》,旋律优美,歌词优雅,听后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借此机会,金甲劲松向杨老师大胆提出拜师的请求,杨老师干脆而爽快地答应了,令他受宠若惊百般感动。杨老师与他年龄相差近40岁,但他们却成了好朋友,从此彼此交往不断。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8月丽江市政府在古城区举办“纳西族原生态歌舞展演”,杨老师应邀率圣地民间艺术团部分演员前来参加,教给丽江同行白地神川纳罕人传统节目。杨老师还推荐金甲劲松担任纳罕传统歌舞《亚哈里》的领唱,称赞他有“纳罕人韵味”。这令他受到很大鼓舞,大胆向杨老师提出想演唱他的创作歌曲的请求,杨老师欣然答应,并说培养纳西族歌手是他的天职。他只有一个要求,演唱时应介绍一下词曲作者,金甲劲松当即拍着胸脯说保证能做到。金甲劲松还请求恩师答应把他的创作歌曲收入自己的音乐专辑,杨老师虽然答应,但说要订立协议,再写一份委托书。由于金甲劲松的音乐专辑尚未列入出版计划,因此此事暂时搁下了。
同创优秀歌曲 造就辉煌成绩
时光回朔到13年前的2004年夏,金甲劲松专程来到东巴圣地白地神川腹地圣灵东巴文化乐园内,向杨正文先生提出拜师学艺的请求。杨老师简单询问过他的情况后,欣然答应收下这个学生。杨老师敏锐地发现了他的潜质,断定他日后必有出息,于是专门为他举办了联欢晚会,向他展示圣地民间艺术团的风采。他尽情欣赏过闻所未闻的精彩节目后,迫切提出要求加入圣地民间艺术团,以便更好地学习白地神川纳罕人(纳西族古老支系)的传统优秀歌曲,以及杨老师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曲。经杨老师答应后,金甲劲松立即向艺术团老歌手学习传统唱法,很快学会了杨老师的创作歌曲《纳罕敬酒歌》、《白地峡谷景色美》等。从此,尽管分隔两地,但一有机会,师徒二人抓紧时间教学,一个是倾其所能潜心教诲,另一个则认真细心地学,坚持数年毫不松懈。由于金甲劲松十分努力,悟性又高,没有多久就心领神会大有提高,成为名符其实的圣地民间艺术团成员。10年前,金甲劲松打算学习创作一首通俗歌曲《月亮花》,自然而然地引用了《纳罕敬酒歌》(杨正文作词作曲)中的主旋律。不久,他特意把杨老师请到大研古城,正式请求杨老师答应共同创作这首歌曲。杨老师不但欣然答应,还同意把《纳罕敬酒歌》的主要乐段直接用到《月亮花》中,并让他在此基础上用同一旋律写出引子和尾声。杨老师还辅导他多次修改歌词,使之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由此,一首具有浓郁纳罕人音乐特色的优美歌曲就这样诞生了。
这首《月亮花》通俗歌曲的产生,与杨老师的原创歌曲《纳罕敬酒歌》关系很大。首先从歌词说起。杨老师的歌曲中有“叔叔阿姨们,兄弟姐妹们,大家来相聚,请喝一碗纳罕酒”等歌词,是用纳西族古老支系纳罕人的语言演唱的。而金甲劲松写的歌词中有“兄弟姐妹们,欢聚在一起,手与手相牵,唱歌又跳舞”等几句,是从前一首歌里借鉴引用而来的,也用纳西语演唱。就连歌中的衬词“依喂格依”,也是从前首歌的“依喂”中直接引用过来的。纳罕民歌中原本没有“依喂”这个虚词,是杨老师首创的,却有很浓的民族特色。对此他十分赞叹和欣赏,于是作了借鉴和引用。特别是曲谱,《月亮花》的引子部分受到《纳罕敬酒歌》的旋律影响而写出,中间约有16个音节(每节两拍),直接引用了杨老师创作的《纳罕敬酒歌》,还作了多次重复。杨老师原来用四二和四三拍交叉出现,十分融洽,可谓天衣无缝,表现了纳罕民歌的特色。为了适合通俗歌曲,他在引用时全部改为四二拍,但仍保留了原创歌曲的旋律。因此,可以说《月亮花》这首歌是杨老师和金甲劲松共同创作的,其中杨老师不但是首创,还是主要创作者和辅导老师。歌曲写成后,由于有了金甲劲松较高水平的演唱,把这首歌发挥得淋漓尽致,唱出了纳西族的特色,因此得到杨老师和各级评委们的赞赏和肯定,因而一炮走红。这首歌既有丽江地区纳西歌曲的韵味,又有东巴圣地纳罕传统音乐的韵律,两者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经金甲劲松进一步演绎,这首歌从丽江唱到省城昆明,又从昆明唱到北京,频频获奖,最后夺得“全国优秀通俗歌曲创作大奖赛”铜奖和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作为金甲劲松的老师,为了让他顺利成长,杨老师主动提出不署名、不宣扬,而是让他独享“词曲作者”的荣誉,由此作出了重大牺牲。这在音乐界引起强烈反响,尤其在丽江一带众人纷纷称赞杨老师为纳西族培养出了一位顶级歌手。2009年7月,为了感谢恩师的培育之情,金甲劲松特意向外界公布了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举行了隆重的感恩晚会,在丽江市广大听众和观众中传为佳话。对此,杨老师既受感动又倍感欣慰,不但肯定了他能很好体现东巴圣地纳罕民间音乐的真谛,也为把自己的音乐作品推广出去提供了方便之门。从此,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师生情谊,也坚定了他们要为纳西族音乐事业奉献毕生力量的决心,更加拓宽了合作之道。这正是杨老师所构想的,也是他毕生的追求。
古城徒弟感恩 圣地贤师育花
2009年7月29日下午,在丽江市古城区闻名中外的“东巴宫”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刚获“全国优秀通俗歌曲大奖赛”三等奖的《月亮花》演唱者的金甲劲松,为表达感恩之情,邀请了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领导、文化艺术界人士、社会各界人士、歌迷代表出席,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在贵宾席中,端坐着一位年近70的陌生客人,许多人并不知道他的姓名和来历,但他却是这场感恩会的主要角色。他名叫杨正文,来自近邻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东巴圣地白地神川,他今天却有着一个特殊身份:他既是金甲劲松的恩师,又是《月亮花》的创作指导者,因此当仁不让地成为感恩会的主角。
感恩活动一开始,主持人请杨正文老师发表意见。杨老师激动地说:“我的学生金甲劲松能获得这样的成绩,作为老师我感到十分欣慰。最初我收他为徒,只考虑到为民族文化事业多做点事,多培养些传承骨干,从未想到回报。今天我的得意门生金甲劲松开了感恩会,不但把《月亮花》这首歌的来历向大家作了公开,还向我表示了感谢。这一点我是没有想到的。我为有金甲劲松这样的优秀学生而自豪,也愿用余下的有生之年多培养一些人才。”接着,金甲劲松向恩师表达了感激之情,说出了一直埋藏在心底的肺腑之言:“有了恩师的不倦教诲和无私扶持,才有了我今天的成绩,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望老师长寿健康、事业有成!”师徒二人在台上紧紧拥抱在一起,久久不松手,引起台下阵阵的掌声和赞叹声,不少人还留下了眼泪,把感恩活动推向了高潮。中央电视台、丽江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作了拍摄、采访,还有许多音乐爱好者提出要拜师学艺,一些文化产业的负责人还提出了合作意向。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表彰了一批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先进单位和个人,其中就有杨老师直接指导下由金甲劲松创作的音乐作品《月亮花》,这也是此次全省唯一获奖的作品。金甲劲松向中宣部领导介绍了情况,要求中宣部邀请杨正文老师一起赴京领奖,可惜未能如愿。国庆前夕,《月亮花》的创作与演唱者金甲劲松赴京参加了领奖会。
此次中央宣传部评选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云南省委宣传部一共送去20多个节目,最终只有《月亮花》荣获大奖。金甲劲松接到获奖消息后,第一个向恩师作了通报。赴京领奖回昆后,又马上到省第二人民医院看望生病住院的恩师杨正文,向他汇报了获奖经过。由于历次获奖时署的一直是“金甲劲松作词作曲”,中宣部领导答复说此次获奖时不便更改,因而再一次埋没了恩师作为创作指导者的名声,对此金甲劲松十分内疚,再次向恩师表示歉意,并表示今后用实际行动作弥补。杨老师向金甲劲松作了诚恳祝贺,并为此感到十分自豪,激励他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成绩,他还表示一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让这位得意门生唱遍祖国各地。
令金甲劲松愧疚的是,为他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杨老师,也为此付出了重大牺牲,一是失去了两次赴京领奖的极好机会,二是许多记者并不知道《月亮花》背后的故事,因而埋没了当代伯乐的功劳。作为金甲劲松的多年老师,杨正文使他在音乐舞台上进步很快,获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更为珍贵的是让他接触了东巴圣地纳罕人古老而优美的传统优秀民歌,还教他演唱这些传统歌曲和杨老先生自己创作的歌曲,使他的演唱曲目更加丰富多彩,演唱水平更加完美。但是,在向外宣传和演唱时,为了让他的得意门生能尽快得到公众认可,早日成为一名顶级歌手,他却甘愿充当一名无名英雄,主动让他单独署名为歌曲《月亮花》的词曲作者。每当金甲劲松独自一人上台领奖,独自享受鲜花和荣誉之时,他心中就油然涌起一股热流,禁不住流下激动的热泪。他想到此时此刻,就在滇西北万山丛中,就在东巴圣地白地神川那简陋的木楞房内,他的恩师杨老先生正在他那简陋的书屋中一如既往地忙碌着,一会给东巴学员们上课讲授东巴文化知识,一会又在奋笔疾书研究圣地东巴文化。他淡定自如,他不求名利,全身心投入到圣地东巴文化事业和纳罕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的工作中去。当他从电视上看到自己的得意门生获奖时,禁不住击节高呼起来。而金甲劲松呢,当他双手捧起火红滚烫的奖状时,就会感到内疚和自责,后悔由于自己求胜心切,事先没有想到应该把恩师的大名署上去,那么此时此刻恩师就会站在这里,享受双重的成功和荣誉。但这一切都晚了,也无可挽回了,因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今后借一切机会加以弥补,作加倍的报答。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感恩会”后,金甲劲松与恩师商量,打算请丽江电视台录制一个访谈节目,以便向公众进一步公开以上这些“秘密”,共同抒发友谊之情。由于当时恰逢丽江电视台有关人员赴拉萨采访,因而错失了良机。后来师徒二人各自忙碌不已,再也没有机会坐下来畅谈,更谈不上做访谈节目了。金甲劲松还打算请中央电视台一同前往东巴圣地白地神川去拜访恩师,一来想再次表达感激之情,二来想拍摄恩师所创办的东巴文化事业,三来还想进一步学习纳罕传统民间音乐,同时演唱几首恩师精心创作的具有浓郁纳罕民歌风味的歌曲。由于各种原因,这个美妙的计划至今尚未得以践行,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但他至今仍耿耿于怀,仍然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偿还心愿。
为了相互勉励与督促,进一步做好纳西音乐事业,在杨老先生的提议下,师徒二人于2009年7月签订了《歌曲〈月亮花〉的协议书》,明确规定《月亮花》系师生二人共同创作,双方享有著作、使用及解释权,一方不得私自占有,还规定了其他有关条款。接着,双方还打算进一步签订《师徒合作协议书》,明确规定师徒各自的职责,可惜此份协议尚未签字生效。
签订第一份协议以来光阴又走过了7年。这期间,师徒二人虽然天各一方,但都把这份珍贵的友谊牢记心头,都在想方设法互通消息、互诉衷肠和相互鼓励。正如金甲劲松在“感恩会”上所说,他在全国各地演出时,不忘介绍恩师对自己的悉心培育和共同创作《月亮花》的经过,并且一定会说明金甲劲松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功,就有着恩师杨老先生的心血和无私奉献。作为金甲劲松的恩师的杨老先生,更是时时刻刻关注着他的一切,一面为他的成功而高兴,一面不断督促和鼓励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09年末,杨老先生在昆治病,金甲劲松在百忙中前往看望。杨老先生拿出在病床上刚创作出来的歌曲《玉龙雪山是阿爸》让他唱,他轻轻唱过一遍就赞不绝口,说它很有特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朗朗上口,并表示一定要尽快学会唱好,再铸师生友谊。
十年铸就友谊 携手继续奋斗
最近,金甲劲松又一次赴东巴圣地白地神川,拜访了他的恩师杨正文先生。杨先生已搬了家,从白水台下搬到东巴圣祖出生地水甲村,经营着占地近3亩的庄园。不到3年,他已把新的住地变成花园。一个70多岁的老作家、老学者、老艺术家,在每天忙于搞创作、搞研究之余,还有精力种花种草、植树种菜,把家园培植成花团锦蔟一般,让金甲劲松这个年轻人油然生起一股钦佩之情。
杨老师在他的书斋里热情接待了金甲劲松一行。几年不见,他仍是那样地热情洋溢和精力充沛。一开始,金甲劲松向恩师表达了歉意,为这么长时没有前来问候和关心歉疚。想不到恩师非但没有怪罪于他,反而一迭连声表扬他这几年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说:“你为我们纳西族争了光,也为我争了气,作为你的老师,具体讲作为你的成名曲《月亮花》的创作指导,高兴还来不及呢,何来责备之词!”
与他同去的还有一位老朋友,也是杨老师的学生,汉名叫周宇萍,纳西名叫老纳,是一个旅游公司“钦马帮”的老总,3年前他就聘请杨老师担任“钦马帮”的首席东巴文化顾问,这次就是前来求教于杨老师的,请杨老师就下一步做法提出宝贵意见。杨老师不仅很有见地,还敢于直抒己见。他对“钦马帮”的前景和具体做法发表了意见,老纳边记录边不住地点头。接着3人就《月亮花》的推荐宣传问题和师徒二人的进一步合作方向畅谈了起来。大家各抒己见,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以宣传推荐《月亮花》为中心,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推出一张又一张歌碟,为纳西族文化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也为“钦马帮”摇旗呐喊,更为铸就铁一般的师生情谊共同做出努力。
杨老师用十分诚恳的话说道:“说起来,《月亮花》虽然是劲松独立创作出来的,但也浸透了我的一片心血,甚至把我创作的《纳罕敬酒歌》中的一整段旋律也无偿奉送给你了。但为了培养我们纳西族青年歌手,当一个幕后的无名英雄,我也是心甘情愿的。因此,这首歌成了师生情谊的最好见证,也是新的征途的开始!今后,我建议尽快出一片碟带,带名就叫《月亮花》,我当 ‘创作指导’就够了!但我希望劲松千万不可松劲,要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写出像《月亮花》这样有份量的作品……”
这一番话,作为恩师的门生,感到说到金甲劲松心里去了!真是感人肺腑沁人心脾!由此,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争取得到恩师的进一步指导,争取在一、二年内创作出有水平有质量的音乐作品,一来为纳西音乐事业作贡献,二来也是对恩师表达感恩之情!
借用杨老师的一首七律诗以作此文结束。诗曰:
七律·咏月亮之花
师生合力吟新曲,多年育出月亮花。
轻柔玉兔绘音画,猛踏舞步映年华。
浓情厚意皆达雅,欢声笑语尽作佳。
夜静人深思绪多,曲终便可迎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