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7年3月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香之家书更香
——写在杨正文家庭荣获“全国书香之家”荣誉称号之后
□杨玲华

2013年,在征集“首届全国‘书香之家’事迹”活动中,香格里拉县经过认真遴选,最终推荐了杨正文一家。后经迪庆州、云南省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层层选拔,最终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2016年11月18日,香格里拉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朱晓军局长一行专程来到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乡白地行政村水甲自然村杨正文家,代表州市两级新闻出版广电局,郑重把荣誉证书和牌匾转赠给杨正文家庭。有关杨正文家庭的“东巴藏书室”和他们一家爱书、购书、读书、用书的事迹,此前不大有人知晓。现在我把杨正文家庭的事迹写成文章,作些宣传介绍。

早在怒江州福贡县一中任教期间(1978年——1987年),杨正文老师就在学校分配给他家的狭窄拥挤的三间小屋中,专辟出一间作为书房,取名为“德馨堂”,引用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斯是陋室,维吾德馨”之意以自勉。小小陋室在九年中经常有许多教师、学生光顾,不仅成了小小沙龙,还是语文教研组活动场所,直到1987年杨老师调回迪庆州为止。由福贡县委宣传部拍摄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怒江情——正文一家在福贡》生动地记录了这些有意义和价值的镜头。

当时学校教职员工的住宿条件十分紧张,像杨老师这样五口之家也只住了十来平米的一间房。后来,学校分给他一间半住房,隔成三间,另外有一小间厨房。他就利用那半间房(约6平米)辟作书房,两个书架、一张长沙发和一张书桌就把房间挤得满满的。尽管如此,他还是觉得很满意,有生以来第一次拥有自己的书房,可以单独看书、写作、备课、写字、画画,十分自在而惬意。更重要的是,在这小小的书房里,形成了一个十分热闹的活动场所。每到周日,本校的青年教师(除语文教师外还有其他科教师),男男女女七八个人就来到书房里,或高声谈笑,或吟诗赋歌,或下棋奏乐,显得十分欢乐而融洽。作为一位中年文科教师,杨老师能有这么多知音、朋友,不能不说是一种惊喜、享受和幸运。这里面他现在记得起来的老师有:和永祥、赵建华、羊俊文、和泽志、刘江波、李秀珍、赵子珍等。有时房间里挤满了学生,有的来问问题,有的纯粹是来玩的。此外,还有不少社会上、单位里的朋友前来交谈娱乐,来得最勤的有何君义、尹俊林、王桂华、王桂明等人。因此,杨老师给书房取了个很有韵味的名字,叫做“德馨堂”。引自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的千古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德”是有知识、有道德的意思,“馨”是有香气、有韵味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很有档次与意境”的意思。同一文章中还有一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很像是“德馨堂”的写照。

1987年初,经过长期而多方努力,杨正文老师才如愿以偿调回原籍迪庆,分在州群众艺术馆负责调研室工作。他在有限的住房中仍然辟出一间作为书房,把所藏图书分门别类放在书架上以供浏览。1999年他从州志办公室退休后不久,为了东巴文化事业,只身来到他的家乡东巴圣地白地神川,就在中外驰名的风光圣地白水台下建起具有“古旧简”特点的“圣灵东巴文化乐园”,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专辟一间木楞房作为书房,取名为“东巴书屋”,并且专辟三个书柜收藏东巴经书、有关著作和杨老师自己写的书。这个书屋虽然很小,但在十五年间却接待了近十万读者,其中有州内外各界人士、附近教师、职员、职工、农民,还有国内外专家、学者、游客、记者等。杨正文老师还多次上了中央和各省市电视台和报纸杂志。下面仅就藏书、读书、写作、创作、研究、育人等几个方面作些简单介绍。

(一)、东巴文化图书:藏书约16000余册,包括东巴经书600余册、译经50余册、杨老师个人专著及他人专著600余册、文集1800余册、文艺作品8000余册、有关杂志5000余册、各种文稿250余册;

(二)、汉族及其它民族书籍:藏书约300余册,包括文集、专著、工具书、各类知识专著、民俗专著、民族文化论集、史稿等;

(三)、订阅杂志:藏书约5600余册。其中年均订阅12种140册(有的杂志每月2本),40年共计4800余册;每年零购50册共1000余册,总计5600余册;

(四)、订阅报纸:年均订阅5种,月收150份,年收1600份,20年总计32000余份。此项至今尚存16000余份;

(五)、档案整理:已整理档案袋100余袋,已将上述各类,除杂志、报纸外全部整理入档,此外入档的尚有各种手稿、打印稿约300余万字;

(六)、照片、光碟:20年共收藏自己拍摄的照片16000余张,自行制作宣传文艺光碟30余种5000余盘,除赠送外,尚余照片9000张、光碟2000余盘。此外尚有收藏东巴画200余幅、东巴字帖50余幅,皆自己制作。

藏书特点:藏书中最大宗是东巴文化书籍,数量多、质量精,都是杨正文在从事东巴文化四十余年间,利用一切机会购得或收得,少部分是互相交流所得;还有一部分(约占此类书之三分之一)是杨正文撰写或创作的学术专著、文艺作品,前者已出版6部6000册,后者已出版11部10000余册。此外还有自己创作的东巴书画作品,大部分已赠人,少部分收藏。第二个特点是:所有藏书,包括书籍、杂志、手稿、打印稿,均已整理入档,计有100余种,这是十分正规而难得的。

杨正文从中学时代起酷爱读书,凡中学、大学之图书馆之藏书尽收眼底,成了无书不读、无时不读的“书痴”。参加工作以来,随时购书、订阅杂志。每年仅此一项就花费约2000余元,40年共计8万余元。除白天抓紧时间阅读外,每夜睡下还要看书约3小时。

他读书时喜欢摘抄要点,而且分门别类进行归类整理,至今积累了30余本读书笔记。

长期阅读、摘抄的结果,积累了丰富而深厚的知识,加上生活积累和文学艺术功底,创作了诗歌、小说、散文、杂文、音乐、绘画、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剧本等约600万字作品,除分别刊登于各地报刊杂志、文集、专集外,还出版了十二部文艺作品、五部学术专著,影响广泛,大部分事迹刊登于迪庆日报、卡瓦格博杂志、迪庆论坛、丽江日报、云南日报等报刊杂志。

为了进一步更有效地展示东巴圣地白地神川纳西族宗教、民俗文化,为发掘、抢救、保存、保护、传承和研究圣地东巴文化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为发展白水台景区旅游业服务,圣灵东巴文化乐园于2000年隆重推出“圣地东巴文化展示厅”,比较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东巴圣地白地神川的纳西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

“圣地东巴文化展示厅”分别展出了以下内容:东巴经书、东巴书画、东巴服饰、东巴法器、东巴文化著作、东巴文化介绍(杂志、画册、导游词等)、纳西服装服饰、纳西民间工艺品及生活用品等等。所有展品古朴典雅、原汁原味、美观大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研究、收藏价值。加上生动准确、简明扼要的解说及声像演示,更增添了展示效果。

“圣地东巴文化展示厅”是目前全州境内唯一的东巴文化展示场所,由我州著名纳西族学者、国际纳西学学会副会长杨正文先生主持。其位置在白水台景区中心,厅内宽敞明亮,陈列井然有序,服务热情周到。两年中共接待中外参观者2000余人次、当地参观者500余人次。

东巴书屋:2000年设立于圣灵东巴文化学校内,是州内藏书最丰富的东巴文化资料室,以门类全、藏书多著称。所藏书籍包括东巴经、东巴画、研究专著、东巴文字典、有关资料、各种志书年鉴、各类报纸杂志、各类辞书辞典、各类文集丛书、各类文学艺术作品、各类知识专书、民间文学作品、古文参考资料、其他民族文字资料,以及大量手稿、影像资料等等。主要内容简约介绍如下:

东巴经:古籍30余册,新抄500余册,复印100余册,“海归”经书300余册;

东巴书画:古籍少量,大师手稿50余幅,临摹60余幅,创作100余幅;

研究专著:东巴文化专著、论集有200余部;

东巴文化字典、辞书、总览等50余部;

民间文化:包括故事、谣谚、诗歌、文字等150余部;

手稿:约5000余万字30余万页;

其他:约10000余部(册);

影像资料:设专柜收藏。

上述已分门别类归档保存,并列有名录、索引便于查阅。部分对外开放,主要供本单位及有关部门、有关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人士查阅、交流资料。

十八年来,杨正文创办了圣灵东巴文化乐园、圣灵东巴文化学校,成立了迪庆纳西学会、圣地东巴文化研究会,组成了圣地民间艺术团,集抢救、传承、研究、创作、开发于一身,不仅繁荣了民族文化和文学艺术,还培养了数百名文化人士,其中约有30名成为传承骨干,常年活跃于民间。学生除本地本民族外,还包括汉族和外国友人。

东巴书屋除收藏有一万余册书籍供研究、写作之用外,还接纳爱好读书的人士前来免费阅读,其中有不少游客、记者、专家、学者。开办藏书室18年来,年均接纳800余位读者,总计约有12000余位读者,还不包括当地随时前来借阅者(每年约有500位)。两者加起来约有2万余人。

杨正文一家本来住在香格里拉县城建塘镇,日子过得比较舒坦。但为了回到家乡东巴圣地白地神川创办东巴文化事业,全家来到白水台下动手建设东巴文化乐园。尽管条件简陋,杨正文还是想方设法僻出一间书房,从城里家中把书籍搬来放到简陋的书架上供一家人阅读。由于每年都订了十多种报刊杂志,加上不断买书,书房一再扩大。每天,杨正文和长子杨玲华、次子杨玲泉在这里看书、学习、写书、打字、复印,周而复始日复一日都在认真做这几件事。知识越来越丰富,成绩也越来越大,名声远播,获奖多多,前来拜访、参观、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杨正文不断受邀参加各种研讨会并作发言;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他各种奖励,他的事迹被多家予以报道。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独有的宗教兼民间文化,它除存在于东巴经书中而外,更多地被仅存少数的东巴经师(俗称“东巴”)掌握和传承。为了更好地发掘、抢救、翻译、传承、研究这份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杨正文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圣灵东巴文化学校”,重金聘请老东巴任教,学员则来自附近各村,用全日制、夜校两种方式教学。从2000年至今十八年间,先后培养出100余名优秀传承人员,均已回到各村担任传承骨干。较为优秀的学员有汝胡、阿古吉、阿明拉若、依丹嘎、依丹恒、和贵红等;

杨正文经常请来硕果仅存的几位老东巴,在自己家中围坐在一起读东巴经,边读边讨论、边翻译,还作了录音、录像。十多年来,先后请来习阿牛、习尚洪、和志本、杨玉林、杨玉发、和丽国、和丽军、和占元、和永胜等十多位东巴,讲读了300余部经书,其中翻译了30余部,有的整理为译文发表。杨正文还撰写了近百篇论文发表,出版专著《杨正文纳西学论集》、《藏区东巴文化要览》、《最后的原始崇拜》等五部。从2011年起,他与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合作,开始翻译从美、法、英、德等国复制回国的白地东巴经书,已译完《白地魂路经》上中下三部、《杜志布》一部、《杀妖》一部。其长子经过学习,已能熟练电脑排版,做到东巴象形字、国际音标、直译、意译四对照,以供出版之用。2012年底,这项工作已列入国家级重大扶持基金项目“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杨正文成为专家组仅有的三名核心成员之一。2013年4月27日,国家社科办、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一行20余人,与迪庆纳西学会一起,在圣灵东巴文化乐园举行了项目启动仪式;同年6月底,他与长子杨玲华一起受邀赴京参加项目开题会。杨正文在东巴圣地白水台下创办圣灵东巴文化乐园及学校的十七年,义务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为乡亲们代写项目报告、申请书、起诉书等,已经记不清数字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代写免费,还为乡亲们义务打字、复印。乡亲们都称赞杨老师是“我们贴心的人”。

最近,圣灵东巴文化乐园搬迁到位于东巴圣地白地神川最中心的水甲村,改名为“纳罕文化传研中心”对外开放。这里既是杨正文的出生地,又是东巴教圣祖阿明山郎的出生地,为杨正文发挥余热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巴藏书室不仅有专间,而且面积扩大了两倍多。在将近40平方米的房间里,安放有9个书柜、书架,而且藏书也在不断增多,仅东巴经书及有关书籍就占了满满四个书柜和一个书架,藏书一万余册、手稿1000余幅、打印资料约580万字,堪称东巴文化之集大成者。由此看来,称它为州内最大个人藏书室可算是名符其实,一点也不夸张、不过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广告
略说《尊胜大总持经》
书香之家书更香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