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旅游生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7年3月11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景点景区
雾锁千湖山
●李钢

到迪庆州文物管理所工作后,查阅迪庆的地质、地貌资料和进行田野调查时,了解到省地质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地质矿产调查时,在当时大、小中甸西部高原面上发现了数量可观的旧石器线索,这此旧石器点主要分布在瞎勒、瞎左和下推果三个片区。

1998年10月底,经过认真组织准备,迪庆州文物管理所、州博物馆和中甸县志办公室组成联合调查队对小中甸西部高原面上的旧石器线索进行了调查。

26日 晴

近一周的阴雨今天终于划上了句号,不过无论老天爷高兴与否,对小中甸西部高原面上的旧石器调查今天说什么都得出发了。

这次普查的队员由县志办的段志诚、仲志刚、州博物馆的张跃华和我四人组成。到小中甸联合村后,我们又请了当地一位名叫农努的藏族牧民作向导。

这次调查我们采用中间突破的办法,首先开展瞎左片区的调查。

从联合村后山的林区公路往南行驶,路越走越窄,北京吉普几乎都是加着加力挡行驶,颠簸约30多公里,便到了林区车路的尽头,向导说这里叫错刹,是藏民的一个夏季牧场。

这里海拔3600米,很多一两人合抱的云冷彬被横七竖八地砍倒在山坡上,山坡上只剩下密密麻麻的树桩和一片片茂密的剑竹林。

我们选了块稍高又向阳的平地安营扎寨。我把人员分成两组,一组下东西搭帐篷,一组烧火熬茶。吃过午餐才4点多,大家商量决定留下张跃华做晚饭,其余的人去探一下路。

据地图上标注,从错刹往西翻瞎左雪山垭口到金沙江边有一条人马驿道,在地质队的资料中反映这条路上有4个石器点。我们顺着这条路,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路边的石头。看到的几乎都是松软的风化石,有些很像有人工痕迹,捡起来一看又不像,这样捡捡扔扔,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三个湖泊。当来到一条小溪边时,只见几根糟朽的木枋搭在路心的溪水上,我正要踏上木桥,突然眼前一亮,一块手掌大小的黑褐石头映入眼帘,捡起来握在手上很顺手,认真观察,只见其刃部的一面为自然的斜面,而另一面则有几处很明显的击打痕,在手握的位置也有击打的痕迹。我一阵惊喜,忙招呼同伴过来看,大家看过后都认为这是一件很明显的石制品。

当大家还沉浸在兴奋中,向导提醒得赶快往回走了。我们这才发现太阳已悄悄地躲在了瞎勒雪山的身后,天空已经暗了下来。大伙高一脚低一脚地往回赶,到宿营地对面的山梁时天已经全黑了,好在营地的火光指引着我们,我们顺着火光的方向摸到营地时已是8点半了。

大家吃过晚饭,围着篝火,喝着青稞酒,谈论起下午的收获,激动不已,很晚才钻进睡袋。

27日 小雨 浓雾

昨晚睡觉时还繁星满天,后半夜却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由于原先估计会晴一段时间,除了睡袋,就只有身上穿的,所以,当冷风阵阵吹来时,不时被冷醒,就这样睡睡醒醒,好不容易挨到了天亮。

雨还没有停的迹象,雾却越来越浓。大家吃过早饭,带上干粮便出发了。

按照昨晚的计划,今天主要调查瞎左雪山周围的3个点和渺鲁深牛场的两个点。我们从错刹往南的一条小路行走两个多小时后,来到了一个大湖边,这一带林木繁茂,地表被3、40公分的腐植层所覆盖,要寻找石器地点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分成两个组,分别从湖的南面和北面调查,约定在瞎左雪山垭口会合。我与农努走南路,在连续翻越了三道山梁后,我俩来到了一群湖泊中间,仔细一数,我们的四周竟有5个大小不同的湖泊。这些湖有长条形的,有圆形的,还有两湖相连的,大者一两百亩,小者几十平方米,如果有太阳,这里的湖光山色肯定非常的美丽,但今天在雨雾中是没有福气见到阳光了。

来到瞎左雪山垭口时已经1点半,另一组队员已等了半个多小时,大家就着路旁的溪水,啃了点压缩干粮便又继续上路,这时,路越来越陡,雨下得更大了,雾也更浓了,能见度不到20米。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行走,我们终于登上了垭口,这里的海拔高度为3968米。经过一段约半公里的山梁,便开始下坡。突然,我们的眼前一亮,前方晴空如洗,金沙江宛如一条深蓝色的绸带在群山间蜿蜒盘旋,农努说再往下走个把小时就可以到上江乡的拉直古村了。

翻回垭口东面,我们找到了渺鲁深牛场,可惜云雾太大,看不清它的全貌。我们在牛棚旁找到三块似有人工痕迹的硅质岩,便往回走。

回到宿营地,天已经全黑了,大家七手八脚做好了晚饭,斟满青稞酒,边吃边谈论白天的调查,当讲到一无所获时不免有些沮丧。我却鼓励大家,我们这次野外调查的目的是核实地质队的资料,有新的发现固然好,没有新的发现我们此行目的也已经达到,况且,我们已经采集到石制品。

28日 晴

昨晚睡得很香,醒来时太阳光已经射进了帐篷。看到帐篷顶上的霜,知道今天准是个大晴天。

今天我们要更换宿营地了,途中还要调查3个点。吃过早饭收拾好行李,清理焚烧完垃圾,浇灭篝火,已经是9点多钟了。

我们调查的第一站是持普牛场。牛场在车路下方的一个山凹里,这是一个山间的坝子。其间有6、7间牛棚,虽然时令已是11月底,但是这里的草场还泛着金黄,周围黛蓝色的山峦层林叠嶂,远处银白色的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连绵起伏,雪山后是湛蓝的天空,这么近、中、远景层次分明,色彩斑斓,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油画。大家被眼前的美景吸引,纷纷按动相机的快门,并不断地换角度、换镜头、换胶卷……

持普牛场的两个调查点分别在牛场北面的山崖下和其东面约400米处的溪流旁。经过勘察这里的岩石基本上是硅质岩和火成岩。没发现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

离开持普牛场往西走了两个多小时,来到了谷簸牛场,在牛场后的山沟里找到了农努说的那个人头,认真观察此头颅非但没有丝毫石化的痕迹,连骨质也未朽,其显然是近物。

谷簸牛场海拔3875米,为瞎勒雪山下一上千亩的缓坡,牛场的植被除牧草外,多数为高山矮杜鹃树。可以想象春夏之季,当漫山遍野的紫杜鹃、粉杜鹃盛开的时候,这里将是一个花的海洋。

下到停车处,已经是3点半,大伙喝着路旁的溪水,用压缩干粮填饱肚子,又往今天的宿营地索嘎牛场进发。

索嘎牛场位于小中甸联合村到碧沽天池的林区车路旁,有6、7间牛棚散布其间。像其它的高山牛场一样,这里的牧民和牛羊已在1个月前就下山了。我们找了一间干净的牛棚宿营。吃过晚饭,快11点,大伙围着地图找好明天的考察点,便各自整理资料、写日记,我提醒大家赶快睡觉,便先吹灭了床头的蜡烛。

29日 阴

早上9点准时从索嘎牛场出发,今天主要调查谷苏卡和落吹俄两地的4个点。由于向导不熟悉这一带的路况,我们从宿营地出发1个多小时后便迷路了。正当我们在密林中乱钻,寻找出路时,天空竟下起了雨,这更给我们找路带来了困难,好在向导野外经验丰富,带着我们离开山箐,往山脊爬。果然,当我们爬上山脊便找到了一条大路。这时向导终于搞清了方向,说:“顺着这条路往南就是谷苏卡牛场,往北走就到落吹俄牛场了。”我们决定先到谷苏卡,便往南走,爬过一道陡坡后来到了一片北高南低的平缓山梁,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山梁的东边流过,只见这里到处是茂密的香柏树,柏树的空地间生长有3、4米高的大树杜鹃,穿过这片林地,来到了一片流石滩,这其中夹杂有大量的似手斧的石块,均为青灰色的硅质岩,在路旁还垒砌有3堆石块,这些石块上好象都有人工打击的痕迹。刚看到这些石块,大家都很兴奋,但是在认真勘察了周围环境,仔细观察了这些石块后,大伙的神情凝重了起来。显然,这几天来我们所调查核实的地质队标注的石器点,还没有发现一个出自原生地层,所采集的疑似石器的标本中除第一件外,其余的打击痕迹均不能排除自然的因素。

我们这次共采集了21件似有人工痕迹的样品,其中有尖状器、盘状器、手斧等,这些石器虽经省内外专家鉴定,但均没有明确的结论,关键是除了这批石制品本身外,相关的地层、化石等等材料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补记:1999年7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两位专家与迪庆州文物管理所的专业人员一起再次对小中甸高原面的旧石器线索进行了为期4天的调查,结果还是无功而返。小中甸西部高原面的旧石器就像“拉姆冬措(藏语对小中甸高原面高山湖泊的统称,意为”神女千湖“)”的迷雾至今仍然扑朔迷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山城兰花沁脾来
一对捡石头的夫妇
雾锁千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