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陈之藩在天津北洋大学电机系读书,有一天在广播里听到北京大学校长胡适的演讲《眼前文化的动向》,觉得与他的意见有一些不同的地方,遂给他写了一封信。胡适很快回信,彼此的通信由此开始。陈之藩回忆:“他的诚恳与和蔼,从每封信我都可以感觉到。所以我很爱给他写信,总是有话可谈。”日后这些信集成了《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
1948年,陈之藩在天津北洋北洋大学毕业后,由学校派到台湾工作,后进入梁实秋主持的国立编译馆工作。有一次胡适从美国回台湾,鼓励陈之藩赴美留学,知道陈之藩经济拮据,无钱去美国留学,胡适回美后就寄了一张400美元的支票给陈。
后来,陈之藩学成名就,就把钱如数还给了胡适,并附了一封感谢信。胡适看了陈之藩的来信,便回了一封信:“谢谢你的来信和支票,其实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400美元。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陈之藩后来说:“我读这封信时并不落泪,而是自己想洗个澡。我感觉自己污浊,因为我从没有过这样澄明的见解与这样宽广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