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农药属于生物活性物质,以科学的态度去客观分析,农药对环境还是有一些影响的,比较突出的是对于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药施用时药粒的扩散飘移作用,影响邻近环境的安全,或使用杀虫剂或除虫菊酯类农药时,会引起附近林园的污染;农药在环境中必然有化学表现,它可能发生降解和代谢,而有些极为稳定,不发生任何变化,这些均引起残留性问题,这些问题便涉及到农药的化学行为。农药的降解分为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两大类,在生物酶作用下,农药在动植物内或微生物体内外的降解属于生物降解;农药在环境中受光、热及化学因子作用引起的降解现象,称为非生物降解。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方式有多种,主要有氧化作用、还原作用、水解作用、裂解作用等。农药在降解过程中可产生一系列的降解产物,在一般情况下,降解产物的生物活性与毒性逐渐消失。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总称为农药残留。农药残留是施药后的必然现象,但如果超过最大残留限量,对人畜产生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造成毒害,我们称之为农药残毒。
此外,大气中的农药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厂排出的废气、农药喷洒时的扩散、残留农药的挥发等,农药进入大气后,随气流的运动而扩散,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土壤中农药的主要来源有:农药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废液排放;农田农药使用;农药气体沉降以及农药运输过程中的泄漏。它会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使土壤结构板结,导致土壤退化,进而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水体中的农药污染主要来源有: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及水体施药;施用于农田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向水体的迁移;大气中残留农药和农药使用过程中的飘移沉降及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水体被农药污染后,会使其中的水生生物大量减少,破坏生态平衡;地下水受到农药污染后极难降解,易造成持久性污染,若被当作饮用水源,将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害虫抗药性增强,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长期使用农药还会使某些生物种类大量减少,最终破坏生态平衡。 (和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