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建设的生态效应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物种减少和环境污染 等,严重时引起生态平衡失调、气候异常。另一类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沿线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环境产生影响。
道路建设必然会占用大量的土地,特别是在平原地区还会占用大量的农田。虽然道路狭长、线性的特征对土地损失的影响看起来很小,但其宽度与长度的乘积所占的农田面积是巨大的。道路对土地最直接和明显的影响反映在对土壤的影响上,使其产出功能丧失;公路建设离不开土石方作业,在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破坏地面植被和原有地貌,导致地表裸露,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若弃土、弃渣不采取适当措施妥善处理,而随意倾倒,会加剧水土流失。另外,施工中使用的临时便道以及建筑材料,若不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遇到暴雨或大风都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道路对水文状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改变,地表径流可导致洪涝灾害、土壤侵蚀、渠道改道和河流的淤泥充塞,地下径流的改变造成土壤侵蚀、土壤裂化、植被减少、饮用水和农业用水流失等;机动车运输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泄露以及路面的固体废物随雨水流入水体而造成污染。
公路建筑材料中的石灰、水泥、粉煤灰等含有大量的粉尘,在运输和施工过程中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会产生大量的扬尘,对周围空气造成污染。施工中所使用的便道,特别是在干旱季节,经施工车辆多次碾压后,路面泥土变成粉末状,也会造成扬尘,对周围空气造成污染。同时,沥青在熬拌过程中会产生含有苯并芘、吖啶类、酚类、吡啶类、蒽萘类等对环境有害的沥青烟。
公路运营期间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来自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因此机动车污染也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另外,一些颗粒物,例如铅微粒、碳烟和油烟等,不仅对人体有害,对植物亦有害。
道路建设施工期一些大型工程机械作业时难免产生噪声仍对施工人员与附近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运营期的噪声污染来自于机动车,主要由发动机噪声、风扇噪声、进气噪声、排气噪声组成,其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居民区、行政事业单位等造成影响。
公路建设的施工和运营期间产生的空气、水源、噪声等污染会对景观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要尽量考虑其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使公路能够融合到景观环境中去,减少对景观环境的危害。 (和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