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继先同志生前系迪庆州商务局局长,2016年12月25日到昆明参加云南省会展业发展座谈会,27日晚回到香格里拉家中,因长期带病工作,旅途劳累,突发疾病猝亡,享年54岁。寸继先同志参加工作三十年来,一直战斗在迪庆高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直至生命最后时刻依然对社会主义事业无限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树立了我州新时期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
从小立志 报效家乡
寸继先同志于1963年6月出生于香格里拉市上江乡福库村一个普通白族农民家庭。由于家庭困难,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读书就要读出一个样子,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家乡面貌。”这是寸继先的一句口头禅。据他同学回忆,寸继先就读高中期间,没有生活费就利用周末时间约上家庭困难同学,到当时的州财校基建工地运砖、搬土,自己挣生活费和学费。许多同学至今还记得他经常手上有冻疮,脚上有泥巴,从工地直接进入教室的模样。“梅花香自苦寒来”,1982年9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并于1986年7月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当时的大学毕业生可以称作天之骄子,作为重点大学毕业生更是省级机关的“抢手货”。但在组织分配工作时,他说:“贫困的家乡更需要我。”婉拒了省级机关挽留,毅然回到家乡工作。同年9月,他进入州政府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当时我州各项条件都很困难,他背背包下乡、走路到基层调研、在烛光下写材料,艰苦的工作环境磨炼了吃苦耐劳精神。由于工作出色,一年多后他被组织选派到德钦县佛山乡挂职任副乡长。至今,扎西老人还记得,州里来的寸大学生工作很踏实,接地气,乡里的山山水水都走遍了。挂职两年间,他积极融入群众,特别是在当地乡村公路建设、“一师一校”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后来的工作过程中,省里多次要调他到昆明工作,他都以“家乡更需要我”放弃了,一直扎根迪庆高原三十年,为我州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无私奉献 清正廉洁
“不能让犁架子倒下。”这是寸继先为自己立下的廉政誓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迪庆发展迎来了新机遇,迫切需要加强政府接待工作。1994年,州政府办公室成立接待科。同年,寸继先被任命为州政府接待科科长。领导找他谈话时说:“接待工作对迪庆来说是块荒地,同时也充满利益诱惑,你要开好荒,不要把犁架子弄翻。”作为我州政府接待工作的开创者,他下定决心一定不辜负组织重托。创业是艰难的,上任之初,科室只有他一人单枪匹马作战。当时条件有限,在没有公务用车、没有手机的情况下,他骑自行车或者走路去预定酒店、安排会议,人手不够就让家人义务帮忙,工作中他抓住接待工作“利害攸关、联系广泛、事无巨细”的特点,既坚持原则,又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在人员少、缺乏经验、无工作基础的情况下,短时间就让我州接待工作步入规范轨道。因为接待工作需要,当时每年相关物品采购及宾馆饭店定点和活动安排涉及资金额很大,由于相关制度尚未健全,很多事情就是他一句话的事,于是在一些人眼里接待科科长职务成了“肥差”。有老板找到他希望接待科能购买自己的土特产,并暗示可以给回扣,但被他严辞拒绝了。寸继先告诉他们:“收起你们的钱和礼物,政府采购一定要按集中采购的程序办,要推销你们的产品,就用自己的产品质量和价格说话,别耍小聪明。”由于送礼的人屡禁不止,他认识到仅靠个人修养拒腐防变不能持之以恒,还得用制度约束,于是牵头制订《迪庆州接待工作规程》,并经州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执行,使我州的接待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正规化。他当年制定的很多规章制度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一些老板后来回忆说:“当时公务员工资不高,他只要随便开个口,就有送上门的钱,但他能坚持底线,真佩服他,要不是这样的人也不可能在接待处一干13年。”
当寸继先离开接待处时,他自豪地说:“开荒有没有开好,我不敢说,但我做到了犁架子没有翻”。
开拓创新 打开局面
“工作起来不要命,开拓创新打开局面”这是同事们对寸继先的一致评价。2006年9月,他来到州外事招商局工作,调任不久组织就安排他负责滑雪场的建设项目,任项目建设副指挥长。该项目属州庆重点建设项目,从2006年11月底开工建设到一期工程投入营运,仅用了2个多月时间。期间,他除了需要协调和汇报工作到城区,其余时间几乎都在项目建设现场,与专家和施工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他的带领下,项目负责团队克服了工期紧、冬季施工难度大、施工条件艰苦、项目报件复杂、社区群众协调难等一系列特殊困难,按时按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该项目的建设也创造了在迪庆建设施工气温最低、工期最短、短时间内完成投资等一系列“第一”。
随着我州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以及“香格里拉”知名度提升,我州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寸继先按照外事工作为国家总体外交服务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意识,抓住机遇,广交朋友,广辟渠道,带领全州外事招商队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我州从云南开放末端、外事工作次要地区、外来投资边缘地带逐步走向全省前列。在他带领下,全州外事工作走上良性轨道,外事管理不断规范,外事接待工作水平得到提高,缔结友好城市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引进外来投资总量保持连续增长态势,外来投资成为弥补我州建设资金缺口和对支柱产业培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极大地推动了迪庆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自2006年到2016年他担任局长十年间,全州招商引资数量和质量年均增幅在20%以上,引进了香格里拉酒店、法国酩悦轩尼诗、中信资中(香港)、中国华能集团、中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迪庆。
牢记党恩 自觉学习
他时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作为一名非党领导干部,对党他一直心怀感恩,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把所有的青春和精力都投入到党领导的事业上,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他的特殊爱好,各个时期的党章都收存了一本。
作为老搭档的局党组书记毛建忠回忆说:“老寸作为一名非党领导干部,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组织活动中,主动要求参加单位民主生活会,与其他党员一起自觉查找不足,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求更好地服务于迪庆经济发展。他的女儿学历和专业都和商务工作对口,但他没利用职权为其安排工作,直至他去世,女儿还在昆明打工,值得我们敬佩。”
群众冷暖记挂心头
作为一名从农村贫困家庭走出的干部,他深知贫困群众生活疾苦,不论从事什么岗位都把群众冷暖记在心头,通过“打老庚”“交朋友”,积极为各族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一次到虎跳峡镇下乡途中,偶遇退休多年的老同事老李,当他看到老李家境贫困连套像样的桌椅都没有时,把身上仅有的2000多元钱给了老李,让他添置点家中急需的生活用品。老李紧握寸继先的手深情地说:“小寸啊,时隔多年,现在你当领导了,还记得我,真让我感动。”
小中甸镇联合村农布扎史说,他和寸继先相识是在一个寒冬傍晚。当时他等着用卖柴的钱去买年货,但一直没人要,脸冻得通红,正好遇到寸继先夫妇出门散步,得知他的柴卖了好几天还没卖出去,寸继先不但掏钱买下柴,还邀请农布扎史到他家吃晚饭,后来两家结成亲戚,寸继先一家都称农布扎史为“老乡叔”。寸继先还出资帮他购买籽种,并为他家发展产业出点子,现在农布扎史家已逐渐过上了富足日子。
寸继先经常说:“我们救助一名民族学生,可能是救助了一个家庭。”利用侨务、商务、招商的资源,他先后促成了迪庆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开展了“光荣与梦想奥林匹克培训”“爱心包裹发放”“腾讯珍珠班”等活动。2003年,他与维西县永春乡锅底塘村贫困户邱志忠一家结成结对户,资助邱志忠儿子邱鹏峰读书。从2003年开始他就按时给邱鹏峰寄学费和生活费,在他鼓励下,2013年邱鹏峰考入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成为当地第一个研究生。2016年11月,去世前一个月,他还给邱鹏峰寄生活费。他去世后,女儿女婿决定接过父亲接力棒,继续资助邱鹏峰完成学业,完成父亲的承诺。
青松挺立矗立高原
寸继先去世后,女儿寸子涵写了一篇文章回忆父亲。文章中说,父亲的一生是勤劳奋斗的一生。在女儿印象中父亲的身影总是忙碌的。就连春节、中秋这样团圆的日子全家人都很难聚在一起。寸子涵说:“爸爸走了,这次不是因为工作,也不是出差,我知道您累了,该休息了。对于妈妈来说您不是个好丈夫,对我来说您不是个好父亲,对孙子来说你不是个好爷爷。可是您仍然是我最爱最敬重的人。操劳一生的爸爸,善良一生的爸爸,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您的女儿。”
寸继先同志54年的人生不算漫长,却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人生大戏。作为一名非党干部,他始终牢记党的培养之恩;作为一名民族干部,他始终心里装着迪庆各民族的冷暖;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时期什么岗位,他都勇于开创、勇于奉献。寸继先同志去世了,但他常感党恩、敬业奉献、助人为乐、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将激励迪庆各族干部群众奋发有为,书写中国梦迪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