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旅游生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7年5月2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在旅途
行走在维西
●李雄珍 文/图
▲2003年的富川村。
▼稻谷
▲那米少女。

人生路上的行走分为四段,少年时期的快步如风,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人到中年的从容自得,老年以后的步履蹒跚。每一个时代,情感的冲突和情绪的起伏各有不同,但都会有花一样繁盛的快乐,水滴一样清澈的忧伤。

——题记

情系维登

第一次到维登,是十九岁那年。经过一路的跋涉,疲惫、无助,只记得整个天地分外压抑。没有熟人,没有朋友,不知今后怎么办。

第六天,我在杨娘的小卖铺里酩酊大醉,梦里仿佛有一双温暖的手为我擦去腮边的泪水。第二天醒来后,杨娘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递给我一碗醒酒汤。

以后的日子,只要闲暇,我都会扎进杨娘的小卖铺,听她讲述过去的故事,看她爽朗大笑后眼角泛起的泪花。五十多岁的人,可以活得那么洒脱,没有成家,无儿无女,心如止水。她告诉我:既然命中注定,就要坦然接受,如果不能改变,就试着去适应。她的话就像鸡汤,温暖着我的心灵,也温暖了我的身体,我慢慢地试着接近这里的人和这里的一切。

第一次去到一个叫做佳嘎卓的小山村解决一起邻里纠纷。村长蒋姐在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几句话就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给解决了。有一句话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帮人一把,情长一寸;容人一回,德宽一尺”。回去的路上,蒋姐表扬了我的记录,并告诉了我很多关于农村的工作经验。江风吹乱我们的头发,痒痒的拂过脸颊。我第一次仔细地观察着这片土地:冬季的澜沧江,远远看去温顺极了;绿色的麦田,火红的柿子挂满了枝头,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和我们亲切地打招呼,放羊归来的大爷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家里吃午饭,放学回家的孩童急忙钻进厨房,叫嚷着端起饭碗。这就是农村,和城里完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活,没有车水马龙,却多了几分无争与淡然。

以后的日子,萍、英、梅、江、秀……身边的朋友渐渐多了起来,我们一块到江边烧烤,去河边游玩,看春天风吹麦浪,听夏日蝉鸣,品金秋收获,晒冬日暖阳。无拘无束,我们的欢笑穿透天际。累了,就彼此相依入眠;醉了,还能彻夜长谈,把《将进酒》吟诵了一遍又一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小女子少了矫情,多了几分豪气。澜沧江畔的风光变得旖旎,这片土地也变得生动起来。

从那以后,农业工作、农村生活也惬意起来。 赵叔是在乡政府大院很受尊重的长辈,宿舍的灯泡不亮了、钥匙忘带了、插头坏了……他就是我们的免费修理工。传呼不通、没有手机的日子,我们五六个人就聚集在建芳姐的宿舍里,围着那台彩电看球赛,大声吆喝、大骂臭球。每到那时,建芳姐总会端来煎好的洋芋、臭豆腐或是各种水果,免费的宵夜一直吃了好几年。

2003年以前,我们在乡政府的工作几乎都是村里的工作队员。也因为此,我和小甸村结下了不解之缘,代收农业税、大春工作组、小春工作组、村改委工作组……几乎每一次乡里派遣工作队,我都会和小凤姐分在一个组里。她是我农村工作的良师益友,教会我挑水、做饭,带我到村里人家闲逛。她记得哪家的田地在哪里?哪家有几个劳动力?在她的教导和影响下,我对“76844拉线条栽”、“开秧门”、“关秧门”“双龙出海”、“单龙戏水”的农业术语也能朗朗上口。熊大爹家的豆豉、金奶奶蒸的馒头、老黑家的白菜、村头弯甸扒家的蜂蜜、村灯哥家的泡酒、赵家队阿敏家的腊肉……我们吃进嘴里,甜在心里。

收农业税时,我们在托扒组蔡老师家吃完宵夜,冒雨回到村委会时已是凌晨四点;文化普查时,我们在冲保社,听农民唢呐队吹奏直到半夜;我们一起在才鲁体组罗志聪家的山地抱回的那四棵大白菜真沉啊,但味道异常甜美……那时的小甸村委会还不通公路,更别说组与组之间了。行走就是必须的,我们就是靠脚步来丈量每一段距离、每一寸土地,也用脚步丈量了我火热的青春。我们敲开过每一户人家的门,喝过每一家的茶或酒,我们光着脚和村民下田栽秧,赤膊和老乡甩粮杆。田间的晌午、天黑后的晚餐,我们就是一家人。

记忆中,我双脚的水泡似乎已经磨破了好几层,但老乡家的饭菜香依旧还在回味。维登的河也是我记忆中弥足珍贵的。小甸河里的鱼种类很多,石扁头、红下巴、小白鱼都是我们的最爱。那时我顶着一头短发,和李哥、平哥、村长负责捕鱼,河水缓缓的流着,鱼儿和我们斗智斗勇,但很快都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没有太多的佐料,但小凤姐做的鱼、宝元叔焖的南瓜洋芋味道真好。

妥洛河的河水湍急,河两边都是大石头,我们脱掉鞋袜,把脚浸泡在水里,透心凉却很惬意。这里水质很好,清澈见底,岸边有大片的树林,我们在吊床上睡觉,磕着瓜子,听着知了鸣叫,便是一整天。

共新河离乡政府不远,情窦初开的我们就在堤坝上谈论心仪的对象,倒影里映出了我们羞红的脸蛋。我们用鹅卵石慢慢摩擦脚上的茧子,西瓜在水里浸泡过后冰凉爽口。

其普河是乡政府每年春游的目的地,男的杀鸡、女的择菜,炊烟袅袅,喝酒猜拳声不绝于耳,无论男女,酒量都不错,实在不行了,就去河边洗把脸接着战斗,男女各自为阵,直到倒下一大片为止。核桃枝叶编成的草帽,配上黄色的打碗花,无论哪个阶段,臭美的秉性永远改不了。

维登的拉玛人唱的调子也很有趣。小甸的杨大妈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调子王,她能根据周围环境的不同和季节的变化更迭歌词,我只记得,全体工作组被她唱得体无完肤,那种寓意深刻、意味深长的语调,让我们深深折服。因为杨大妈不识字,被村长的那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困住,我们才窃笑着走出窘境。

小庄组的裴大爷也是远近闻名的调子王,“澜沧江水滚滚流,拉玛人家喜事多,今天村里嫁姑娘,十里八村最漂亮,声音好似百灵鸟,身段赛过王昭君,希望婆家好珍惜,来年添个大胖孙。”裴大爷唱得山羊胡一翘一翘的,看着就喜庆。

妥洛村那米组的傈僳族姑娘,长得很水灵。在维登有“赛过七仙女”的美誉,她们大都群来群往,成为维登一道亮丽的风景。

维登最出名的景致当属新化湖。新化湖因为位于新化村境内而得名,是澜沧江支流其普河的源头。从乡政府到新化村没通公路时,我们整队人背着简单的行李从乡政府步行五个小时才到达新化村,在村里过了一夜。第二天再接着走四个小时才到达海拔3200米的新化湖,还好赶在下雨前就搭好帐篷,否则无论怎样都避不开迎接我们的这场大雨。雨中的湖面烟雾迷蒙,四周的竹林若隐若现,才下午四点就已经好似黄昏,唰啦啦的雨声尤为突出。我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醒来时已是晚饭时间。

一整夜都在下雨,潮湿的地面让我们辗转反侧。好不容易睡着,天也亮了。我们站在湖边放声呼喊,暴雨立即倾盆而至,“呼风唤雨湖”的魔力的确不容小觑,我们只得灰溜溜地回到帐篷里。大约半小时后,雨停了。站在湖边环顾四周,苍松翠柏、桦树竹林层层呵护着新化湖,雨后的湖面如明镜一般,远山、近树、云朵的倒影悉数可见。抬头望去,刀切般的山岩像极了城墙,生生隔断了成片的如画的风景。据说周围十五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分布着十多个大小不一的湖泊,与新化湖相互依托、互为映衬,统称为“鬼骑马”湖泊群。“城墙”上面3800米以上的地方分布有矮杆杜鹃。可惜,花已经开谢了。

我们慢慢地环湖行走,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惊扰了这里的“雨神”。竹笋和黄金果是最大的收获。我们把竹笋扔进火堆,噼啪作响后,蘸少许盐,喂进嘴里,赞极了。

晚上,我们围着篝火边唱边跳,雨水夹着汗水,一杯接一杯的酒,一首接一首的歌,肆意放纵着。

第二天下山的路,我们走得很快。顺其普河而下,经过了草甸、竹林和峡谷,也遭遇了不一样的景致。我们向养蜂人买来蜂蜜,趁“热”吃下去,解渴又解乏。整整走了7个小时,终于回到了乡政府。

2004年,我调离维登。后来,新化村也通了公路,我们几次相约前往新化湖,但都没有成行。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赵叔和江在一次车祸中离开了人世,小伙伴们也都纷纷离开了那里。听说杨奶奶、裴大爷也已经去世了。每每想起建芳姐做的宵夜、小凤姐爽朗的大笑,杨娘给的温暖,秀家果园的桃和桔子,那些年的点点滴滴总会浮现在眼前,泪水情不自禁的滑落。

母亲常说:人这一辈子要进很多行当,唯一一个改不了的行当,那就是做人。是啊,看似最简单的一撇一捺,却让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书写,连接这一撇一捺的就是无数割舍不断的情感和抹擦不去的记忆。

人生行走如歌: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将开展红色旅游校园行
端午预计8000万人次出游
香格里拉市持续整治城区“脏乱差”现象
受伤金雕有了家
行走在维西
保障旅游安全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