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维西县文化扶贫就不得不说维西玛尼石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事因人起,说到维西玛尼石藏族文化传播工作就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藏家汉子、残疾人张利华。
今年,张利华47岁了。这位出生在维西县塔城镇其宗村藏家汉子经历了三次人生选择。第一次,1987年7月,他从迪庆州财校毕业后到令人羡慕的工行迪庆州分行工作,做的是财务工作。这段时期的张利华可谓:“春风得意马蹄轻!”
在时代的变迁、实践的发展面前,任何人都要做出选择,所不同的是,不同的选择成就不同的人生。2001年,工行进行改革,张利华作出了人生第二次选择。改革面前,他的选项是:买断工龄,自谋职业!
当张利华作出这样的选择时,关心他的领导说:“你是残疾人,可以选择留在工商行!”是啊,几年前,患了强制性脊柱炎的张利华成了残疾人,办了残疾证,按照有关政策可以照顾,继续过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然而,张利华选择的不是“照顾”而是“下海搏击风浪。”没有“游泳”经验,难免会呛水,甚至会出现被大海淹没的危险,张利华吃够了苦头。“很幸运,我还是闯过来了。”张利华说。从2001年到2014年,张利华在香格里拉市做过土特产生意、日用工业品批发零售生意、民族特色餐饮生意,其中,做得最长的是民族特色餐饮生意。他在香格里拉市开了一家藏族风味餐饮店,生意一直都不错,生意最好的年份,在职职工16人。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当张利华的民族餐饮业正风生水起的时候,为什么又改弦更张做雕刻呢?
2015年初,张利华作出人生的第三次选择:创办维西玛尼石藏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尽管很艰难,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义无反顾。”选择,一方面意味着抢抓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意味着面临困难和挑战,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性格刚毅,作风果断的张利华如是说。
那么,张利华为什么作出人生的第三次选择呢?在作出第三次选择前,张利华到青海、西藏等地考察学习,青海省玉树州加纳玛尼城震撼了他的心灵:300多年的历史堆积成巨大的“玛尼城”,大约有玛尼石24亿片!
考察回来的路上,张利华一路思考:“家乡达摩祖师洞有108个玛尼堆,历史长达600多年,藏族民间文化十分丰富,为什么就不能将其建成迪庆版的‘玛尼城’呢?我为什么就不能做玛尼石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呢?为什么就不能通过发展藏族文化产业带动一访群众脱贫呢?”
“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于是,张利华回到塔城镇其宗村创办维西玛尼石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启文化企业扶贫新征程。
创办文化传播公司人才最重要,但张利华恰恰缺少人才,怎么办?通过网络高薪聘请!唐卡大师扎西品初、石雕大师大哲等6名高手聚集在张利华的麾下。
开初,张利华采用以家庭分包的生产模式进行玛尼石生产,也就是说,大师们把设计好的图案教给承包农户后由农户“照葫芦画瓢”进行生产,然后交给公司,增加承包生产的农户经济收入。据统计,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维西县塔城镇和德钦县车里阁等地200多个农户成为公司的玛尼石生产户,每片玛尼石收购价30元,每户平均收入1.1万元。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农户生产技术参差不齐,不合格的产品很多,成为残次品。现在,公司还存有不合格产品5100片,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重新加工。
实践证明,这样干下去不行!2016年7月,公司生产方式开始转型,投入200多万元,租了地,建了厂,引进了生产设备,请了26名工人。通过培训,工人掌握一定的石雕技能,通过强化质量管理,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公司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
孕育着深邃文化的“滇金丝猴玛尼石”“藏羚羊玛尼石”等等产品卖上了好价钱,每个玛尼石卖到8800元,玛尼石书写出文化传奇。
“一块玛尼石上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一块玛尼石形成一个大产业,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这是张利华的思路,也是他梦寐以求的人生追求。贫困群众在张利华的追求中实现了脱贫梦想!
其宗村藏家汉子达瓦跟着张利华干了3年,每月工资6000元,摘掉了贫困帽子。像达瓦一样,去年下半年公司转型以来,26名员工增加了收入,摘掉了贫困帽子。
面向未来,张利华充满信心。这位在商海摸爬滚打多年的藏家汉子瞄准了商机:今年3月中旬,由马来西亚客商承建的玛尼时空金字塔建设项目奠基仪式在其宗举行,维西玛尼石藏族文化传播公司将为玛尼时空金字塔提供4000万片玛尼石。
“这可是一个很大的文化产业啊!”张利华说,“机遇稍纵即逝,我们要牢牢抓住它。我要把人生价值雕刻在文化扶贫路上,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