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江初) 6月7日晚,德钦县体育馆上演了一场原始而古朴的斯农热巴。
开场的祈福仪式用高亢的声音拉开了热巴的序幕,除了精彩的表演,还有“热谐”用诙谐的语言互相揭短嘲讽,“请看看这几位女热巴,平时在家总是对着镜子偷懒,出门脸上至少要擦上一斤面粉,家里的面粉被她们擦得快不够吃了!”……诙谐嘲讽的语言使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夏哇”舞和“子木岗措”舞则有着严格的仪式,表现了农牧民在生活中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的画面。将马鹿和牦牛拟人化,用精彩的对白和夸张的舞步在博取笑声的同时宣扬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夏哇”(马鹿舞)猎人打猎时的夸张动作和马鹿自由的舞蹈形成鲜明的对比,最终猎人放下猎枪,为马鹿敬献哈达。“子木岗措”(牦牛舞)表现了牧民在牧场期望丰收的场景,夸张诙谐的表演使大家在笑声中还有了对牧民生活的思索。
斯农热巴展演内容极为丰富,在激烈的铃鼓声中,男女艺人矫健的舞步使观者也热血沸腾,每个段落中间穿插了“夏古”(以为原地旋转)、“称帕”(斜着身子在空中跳转)、“佳里”(两两相抱打转)、“热谐”(用诙谐的语言互相打趣)、“夏哇羌”(马鹿舞)、“子木岗措”(牦牛舞),最后是热巴弦子。一场热巴舞就是一台完整的舞剧,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整场演出精彩纷呈。
展演活动在悠扬的热巴弦子中落下了帷幕。
据悉,热巴舞是一门融铃鼓舞、杂剧、寓言歌舞、说唱、杂技、弦子舞等艺术种类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具备了一台完整自然舞剧的条件。这次展演活动中艺人的年龄跨度极大,最大的“热巴”已经50多岁了,最小的今年只有20岁。
近年来,德钦县开展了一系列传承活动,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使一批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重生。“斯农热巴历史悠远,逢年过节,热巴是斯农人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上至耄耋老人,小至十岁的毛孩子,都会跳热巴。现在,我们在州县非遗部门的支持下,村里经常开展培训活动,更好的传承发展了热巴舞。”州级传承人农布说。
德钦县文体广电局张庆华告诉记者:“通过政府主导,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联合上台表演,社会民众参与,权威专家指导等形式,将近年来对斯农热巴舞采取的传承培训、保护措施及成果展现于人们的视野中,重点突出斯农热巴舞的传统性和本真性,为进一步保护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活动后,应邀到现场观摩的专家学者对活动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各位专家在肯定传承工作的同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要求切实尊重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发扬好热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