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娱时尚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2017年6月2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厨房折射大变化
● 杨洪程

纳西族老人和学文家住维西县永春乡拖枝村营盘村民小组。前几天,记者来到老人家,偌大的院子里就老人一个在家。老人边侍弄花草边说:“儿子、儿媳忙活路去了,孙子读书去了。”

和学文老人今年87岁了,目光炯炯有神,身体健朗,爱说爱笑。如今,儿女都成才了,老人的主要事情就是栽花种草,美化家园,颐养天年。

走进老人家鲜花盛开的院子,现代化的厨房吸引了记者的眼球。于是,记者和老人谈起了厨房的变迁。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和学文在生产队里赶马车、做农活。他们家的厨房就一格,土木结构,用木板做屋面,地皮是泥巴地皮,低矮、潮湿,厨房里有两眼老虎灶,一眼用来煮牲口食,一眼用来做饭,燃料用的是木柴。老人回忆说,那时,他们家一天至少要烧上80斤柴。上山砍柴成了一家人最重的体力活,其次就是要挑水,每天要到300米外的水井里挑上至少8担水才够用。那时,吃的也很简单,包谷饭能够吃饱就不错了,很多时候粮食不够吃就拿瓜菜代,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肉。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学文家的日子好过起来了,厨房也发生了变化,家里拆掉了土木结构的小厨房,盖起了砖木结构瓦屋面的厨房,面积比过去增加了一倍多,水泥地皮,而且安装上了玻璃窗,亮堂多了。灶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的土坯老虎灶改成了砖做的节柴灶,而且安装了烟囱,再不像以前那样烟熏火燎了。但灶里使用的依然是木柴,老人一家人依然需要上山砍柴。老人回忆说,那个时候,附近的山上已经砍不到柴了,砍柴要到七、八公里外的山上,一天也就能够砍上一背柴。厨房里还没有自来水,依然要到很远的水井里去挑。吃的比以前好得多了,吃上了米饭,隔三差五的还打牙祭。

“你家的厨房比我们城里的都好。”记者对老人说。

“哪里哪里,我们家在村里只是中等、中等。”老人回答。

老人家现在的厨房是5年前改建的,面积比过去增加了7个平方米,外墙为浅灰色,内墙为白色,铝合金大窗子、防滑地砖,亮亮堂堂,干干净净,看了心里很舒服。老虎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电磁灶、燃气灶、电饭煲、电冰箱,城里人没有的一样东西老人家的厨房里有,那就是沼气灶——柴不用砍了。洗碗池有两个水龙头,一个是热水管,另一个是冷水管。

“现在的日子安逸了。”老人打开冰箱说,“你看,里面是时鲜蔬菜、水果和肉,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什么吃了健康就吃什么。”

老人家送记者到家门口,灿烂的阳光下,茫茫青山扑面而来。“这里的森林保护得真好!”记者情不自禁地说。

“柴不消砍了,山不就绿了?”老人接过记者的话笑着说。

离开和学文老人好几天了,但老人的形象一直浮现在记者的脑海里:在老人爬满皱纹的额头上,记者看到了岁月的沧桑,在老人愉悦的笑颜里,记者读懂了什么是幸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要闻
   第3版:要闻
   第4版:文娱时尚
小厨房折射大变化
《冈仁波齐》上海首映 朴树现场献唱主题曲
《美人鱼》《西游降魔篇》将拍剧版
景色宜人新人忙拍婚纱照
黄轩杨颖组最默契创业CP
赵文靖: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
首届滇池国际民族文化艺术节举办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