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门口有一副对联:心作良田百世耕,善为至宝一生用。是父亲用毛笔写在门框上的,虽经历风吹雨淋日渐灰暗,但它的精神内核却深深烙印在我心里。
父亲喜欢写毛笔字。家里张贴着很多对联,都是父亲亲手写的。我年少懵懂的心,沐浴在父亲的教诲里,知道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知道了勤俭之家、忠孝仁义。稍大一些后,我才慢慢读懂父亲,理解了他疼痛的耕耘和生命的担当。
一生耕耘,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父亲14岁离开山村,去城里读初中。每个月两元钱的生活费,经常忍饥挨饿,被疼痛包围,所以拼了命地想走出大山。16岁初中毕业后,因家里十分困难,父亲带着遗憾回到了山村。从此与土地结缘,年少时走出大山的梦想,在昏黄的土地上日渐凋零。
父亲说,他和母亲结婚的时候几乎一无所有。那时,我的叔叔还小,分家时,父亲除了几亩薄地什么都没要。在艰难的岁月中,父亲凭着自己的双手建起了新房子,让整个家变得欣欣向荣。在我年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在大雨中佝偻着腰,挥舞锄头开垦一块块土地,他的汗水让贫瘠的土地也能结出丰硕的生命之果。
父亲说:“土地是最诚实的,一份汗水一分收获。秋天你看到土地上金黄黄的一片,都是辛勤劳作后结出的果实。”只问耕耘,不问前程,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
记忆中,父亲曾是村里的用电管理员。每当刮风下雨停电时,他总是忙着协调人抢修,奔走在风里雨里。谁家乔迁新居需要接电,谁家电路出问题需要维修,父亲也是义不容辞。在一次接电的过程中,父亲从高处摔下,落下了一身的疾病。之后的很多年,每到雨天,父亲就会习惯性的全身酸疼,但他从未放下地里的活计,一直用意志支撑着自己在疼痛里耕耘。
我在外奔波多年,每次回家看着父亲依然那么劳累,心中甚是难过。父亲总是说,自己忙惯了,闲下来不舒服。我心里明白,父亲是不想让我操心,他希望自己的辛苦可以换得我不再辛苦。
远离山村后,时空的阻隔让我们心灵的代沟越来越深。每次和父亲通电话,都是循着一种模式,无非是“身体好不好?少下地了,多休息一下”之类的套话。我的性格里继承了父亲的沉默,不善于倾诉,也不懂得安慰人。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二姐的电话,她在电话里发出低低的哭泣声。她说:“爸爸现在还在背肥料,还没有吃饭。”我看看表,已是晚上8点多。那一瞬间,我竟忍不住失声痛哭。我强忍住哭声打电话给父亲,叫他先吃饭。父亲叫我不要担心,他很好,但我分明听到父亲的声音里有几分哽咽、几分疲惫。
父亲的一生,有多少时间在为自己而活?贫瘠土地是他一生的财富,辛苦耕耘是他一生的担当。漫长的生命里,父亲总是把温暖留给别人,把疼痛留给自己。
韶华易逝,父亲已不再年轻。在沉重的岁月里,他渐渐变得枯瘦衰老,变得佝偻单薄。他依旧守着遥远的群山,守着土地,平凡沉默,与世相忘,而他用自己的耕耘点亮了儿女们走出大山的希望之灯,照亮了我们的梦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