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7年7月1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远的“雪山雄鹰”
—— 七林旺丹人生片断
●和吉昌
▲宣传画。
▶手握钢枪。
▲参加全国会议期间。 ◀晚年家庭照。

2016年4月7日,七林旺丹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世长辞。雪山雄鹰走了,离开了他无比热爱的父老乡亲,离开了他深情眷恋着的土地。他把热爱人民,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传统、优良作风留给了后人。这是一笔比万贯家产还要宝贵的精神财富。雪山雄鹰七林旺丹走了,他留下遗嘱,把骨灰带回东旺老家,撒在雪山峡谷、硕曲河畔。当运送骨灰的灵车进入东旺境内,沿途藏民手捧哈达,烧起堆堆香火,为他们日夜思念的亲人诵经祈祷。

七林旺丹从一个上山只识砍柴路,下山只知背水路,受尽人间折磨的农奴,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为全国民兵英雄,党的优秀干部,连续当选党的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从普通基层干部到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曾担任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多次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七 林旺丹这一生,饱经风霜充满传奇色彩。在他担任迪庆州委书记期间,带领各族人民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修公路,建电站,大干农田基本建设,为迪庆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作出了突出贡献,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好事实事。这里,我们只选取其中的几个生活和工作片断。

周恩来总理的关怀

上世纪70年代初,时任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委第一书记的七林旺丹,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就民族区域自治问题有过一次感人的谈活。这是他一生当中最难忘的一件大事,时隔半个世纪,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那场面、那情景,总理亲切的目光,始终记忆犹新。作为来自最基层的少数民族干部,七林旺丹多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并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共同商量国家大事,民族兴盛大业。那次周总理和他的谈话,七林旺丹印象深刻:记得在人民大会堂西南厅,他和出席中央工作会议的代表们正在讨论,周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进来,会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人们把目光投向敬爱的总理。那时七林旺丹正在发言,谈的是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问题。周总理看着旺丹,专注地听着旺丹的发言,还不时询问身傍的省委领导。旺丹带有浓重的藏族口音,有些地方总理听不清楚,请一旁的省委领导翻译。总理听明白旺丹发言的内容后,插话问道:“旺丹同志,你们云南边疆少数民地区的生产生活情况怎么样?”旺丹回答:“我很多时间在基层下乡,只了解迪庆的情况。在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方面,迪庆有的地方好一些,有的地方不太好,因为迪庆属丽江地区代管。”周总理问“代管”是什么意思,省里的领导作了说明。周总理又问:“旺丹同志,你说代管,管得怎么样?”旺丹回答:“其它地方我不晓得,从迪庆情况来说,如果国家要建立自治州,就要名副其实,如果不需要,干脆撤掉,并入其他地区,不要搞自治州了。”周总理听完旺丹的发言,望着省里的领导说:“云南十七个地州,中央历来是承认的。省委要直接管,不要搞什么代管了。对这些地处边疆的地州,要多给一些特殊的照顾政策……”七林旺丹的话直来直去,没有一点拐弯抹角。会后,和旺丹一起参加会议的省领导和一些代表,埋怨旺丹不该用那样的口气对总理说话,旺丹也觉话说得有点重,不该用那种方式表达,但话已出口已后悔莫及。周总理十分重视旺丹提出的问题,民族区域自治要名副其实,不能搞形式。后来,中央作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关条例,云南省委取消了“代管”。1973年10月,迪庆州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正式从丽江地区分出来,重组机构,独立办公,同时成立了迪庆、怒江军分区,不再由丽江地区代管了。从此,迪庆、怒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区域自治,完善制度,加大投入,经济、社会各项建设事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地区的重视和关心。

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特别问了七林旺丹的家庭情况,问旺丹家里有几个劳动力,一年收入多少。旺丹都一一回答了周总理。他说,我家在农村,家里有五口人,只有爱人是劳动力,其他都是老人小孩。我调省里工作后,每月拿49元的工资,农村一个劳动日只有6角钱……当旺丹说到这里时,总理插话:“旺丹同志家里有困难,一家人均收入才10多元,要帮助解决”。听了总理的话,七林旺丹眼含热泪,心情激动!一个7亿人民的大国总理,日理万机,每天有多少国内外大事需要考虑,还惦记着他这个农奴出身远离城镇的山村人家,问寒问暖,问到他的家庭人口,生活现状。总理情系人民,心里时刻装着人民,和各族人民心连心,多么伟大的胸怀!

奋战汤满河电站

上世纪1977年9月13日,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20周年纪念日,七林旺丹以云南省祝贺团副团长的身份,参加了迪庆州建州20周年的庆祝活动。祝贺团团长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并经过中甸,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的张铚秀。

行走在州府中甸宽阔的大街上,看着街道两边一面面迎风招展的彩旗,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七林旺丹心情特别激动。这是新建的汤满河电站完工,正式向州府中甸送电的日子,那是迪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建成的一座电站,是七林旺丹时任迪庆州委书记期间,亲自抓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

1973年前,迪庆藏族自治州还属丽江地区代管。1973年,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关怀下,迪庆才从丽江地区分家出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区域自治。刚从丽江分家,家底薄,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差,尤其是电力供应不足,只有一座60年代建成的装机容量只有424千瓦的小型发电站,设备陈旧,供电不足,电灯不亮的事时有发生。州府所在地只有一条街道,一个国营旅社,没有一个象样的宾馆。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着迪庆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百废待新,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当时担任省委副书记、迪庆州委书记的七林旺丹向省委反映了迪庆州的各种困难,提出建设汤满河电站,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省委对此很重视,省计委很快下发了批文。那时候,七林旺丹己是中央候补委员、省委常委、副书记,迪庆州委书记,迪庆军分区政委,同时还兼任着中甸县委书记、新联大队党支部书记。云南省委根据旺丹一身兼任多职的情况,对他提出了“三三制”的具体要求,即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省里上班,三分之一到地州调研,三分之一到基层。旺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对基层熟悉,不习惯蹲机关坐办公室。对于身兼数职的七林旺丹来说,总希望多深入基层,多了解情况,多做一些实际工作。只要省里开完会处理完日常事务,他就往迪庆跑,汤满河电站建设期间,他先后8次深入电站工地,听取电站指挥部的汇报,共同研究施工方案,帮助解决机器设备、物资供应、资金紧缺等急需解决的困难。1977年7月,工程进入倒计时的冲刺阶段。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关键时刻,七林旺丹主持召开州委常委会议,提出党、政、军、民总动员,工、农、商、学齐上阵,奋战汤满河电站,实现提前俊工发电,向建州20周献礼的口号,并作出具体部署。每个州委常委都作了具体分工,分头抓落实,任务分解到部门,责任落实到个人。旺丹先后到迪庆军分区、省属企业小中甸林业局召开会议,作动员,组织队伍上阵。州级机关各部门、厂矿企业、学校教职工,雷厉风行,由领导带队进入工地,挖坑、扛电杆、架设输电线路。把每根水泥电杆运送到预定位置,有的地段不通公路,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的双手和肩膀,把几吨重的水泥电杆从河谷扛到山顶,30多公里路程,人们肩扛电杆,喊着号子,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到处是热火潮天的场面,一个个汗流如雨,眼冒金星,肩膀又红又肿,腿脚酸痛,仍没人叫一声苦和累。那种“人心齐,泰山移”的阵势,气吞山河。那吃苦耐劳不计较得失乐于奉献的精神,现在的人们是难以想像的!由于电站指挥部干部、工程技木人员的努力,全州各行各业和人民军队的大力支援,团结协作,勇于拼搏,汤满河电站实现了提前竣工发电。迪庆各族人民用双手谱写了一曲艰苦奋斗的颂歌。汤满河电站的建成,为迪庆的经济腾飞社会发展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给居住在中甸(今香格里拉)尼西乡高山峡谷的藏民送来了光明。来自汤满河电站的电流如神话中的“夜明珠”,照亮了金沙江两岸的村村寨寨,结束了千百年来月亮当灯、木柴照明的日子。

修筑东旺公路

七林旺丹和陈康将军认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成为全国民兵英雄,被中央军委授予“雪山雄鹰”光荣称号以后。旺丹到省里工作,他们要常在一起开会,见面的机会更多了,加上陈康将军是军人出身,说话办事干脆利索直来直去。旺丹也当过民兵扛过枪,也有军人直爽的性格,俩人很快就熟悉了,相互之间言谈随便,没有拘束。陈康将军请旺丹到家里做客,拿出贵重的茅台酒招待他,亲自在酒杯里为他斟满洒。七林旺丹每次上昆明,陈康将军都要邀请旺丹到家里喝上两杯,叙叙家长。有时他也来旺丹的住处聊聊。来往多了,交情也加深了。在一次交谈中,旺丹提出请陈康将军在方便的时候,到他的家乡新联看看。陈康也高兴地答应了。

1971年,正是“农业学学大赛”搞得轰轰烈烈的时期,七林旺丹还担任着新联大队党支部书记职务。这一年12月的一天,旺丹正忙着接待到新联参观的外地客人,突然接到省里的电话,说陈康将军要来新联。那时候,东旺乡全境还没有一寸公路,到新联要徒步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大雪山,山上空气稀薄,缺氧,路途艰险。旺丹带了几个藏民到翁水迎接,路上和陈康将军边走边聊。旺丹说,新联大队这些年修水渠,建电站,开梯田,因为不通公路,各种机器设备一件件全靠人背马驮,走两三天路程,爬雪山过峡谷运到新联的。旺丹还把陈康将军带到自己家里,按照藏家的习俗,给尊贵的客人献上洁白的哈达,敬上自酿的青稞酒,品尝醇香的酥油茶。旺丹抱歉地说:“我们这里山高路险,没有蔬菜,条件艰苦,生活简单,没有好东西招待,对不起陈司令。”陈康将军在新联期间,参观了新联大沟,层层梯田,新联电站,他高度赞场新联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改变家乡面貌,让雪山峡谷换新天的革命精神。他说,百闻不如一见,你们靠双手在贫瘠的山坡上开出平整的梯田,在悬崖陡壁上修出一条条水渠,让荒山秃岭披上绿装,这种精神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敬佩。说完,将军把头转向旺丹,关切地问道:“旺丹同志,你看,还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向上反映帮忙解决的?就提出来吧。”旺丹说:“陈司令不辞辛劳来到新联,这里的环境条件你都看到了,抬头是雪山,出门就爬坡,看天一条缝,看地一条沟。老百姓去一趟县城还要翻几座大雪山。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是早日修通东旺公路,缩短和内地之间的距离,过上和内地人一样的好日子。要说困难,这是我们最大的困难,也是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拜托首长,一定把修东旺公路的事放在心上。”陈康将军听完旺丹的话说道:“你的心情,老百姓的要求,我理解。作为个人,我当然同意修东旺公路。但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回省里还要向省委汇报集体研究。也让分管的同志亲自下来看看,提出具体方案”。

后来,旺丹进了省委领导班子,任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同时兼任迪庆州委书记、东旺公社新联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一次省委常委会议上,他又把修东旺公路的事提出来,作了专题汇报。他讲了东旺山高谷深交通闭塞的特殊自然环境,生活在这里的藏民与世隔绝一年难得出来一次,讲了毗邻藏区的四川乡城一些乡镇通了公路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还讲了修通东旺公路对加快藏区发展的意义。东旺公路经过的很多地段都是冻土地带悬崖峭壁,地质结构复杂。旺丹要求有关部门,把技术装备较好,施工经验丰富的省公路六团从西藏芒康调来,让他们帮忙修筑东旺公路。旺丹直接找了分管项目建设的领导左奎元,和他商量修筑东旺公路的相关事项,并和时任州委副书记的阿多美陪同左奎元一起到东旺,跋山涉水实地考察了7天,研究了东旺公路的走向以及相关具体问题。

东旺公路全长65公里,总投资1千多万元。工程于1973年云南省计委批准后正式开工,由省公路设计院设计,云南公路工程局第六工程处负责施工。筑路工人在气候严寒,高海拔、缺氧、山势险峻、环境及其恶劣的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风餐露宿,熬霜斗雪,不怕流血牺牲,在刀削斧劈般悬崖绝壁上点火放炮悬空作业,头顶白云缭绕,脚下是万丈深谷。他们打 通了猴子见了掉眼泪的“飞悬崖”、“胜利关”等无比艰险的鬼门关。在修筑东旺公路过程中,七林旺丹多次深入工地慰问,看望筑路工人,帮助解决了粮油供应不足等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远在省城的陈康将军也非常关心,经常向旺丹了解工程进展情况。为了修通东旺公路,把幸福带给世世代代居住在雪山怀抱中的藏族同胞,在修筑东旺公路中先后有18名来自全省各地不同民族的筑路工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把鲜血撒在雪山峡谷,长眠在硕曲河畔。每当七林旺丹从外地回东旺老家,经过掩埋着18位烈士的地方时,心里就会感到沉痛,他都要司机停车,走到坟墓前,向烈士低头致哀,心里默默地念着:请安息吧,东旺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1975年东旺公路竣工通车。东旺公路在省道中乡公路大雪山北侧分线,从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垭口盘旋而下,降至海拔2000多米的德木席河岸边,然后沿硕曲河(东旺河)一直延伸到新联的“江”社。东旺公路像一条彩带,把硕曲河沿岸的上游、跃进、中兴、新联等10多个村庄串连在一起。多年以后,旺丹已进入古稀之年,他回忆起修筑东旺公路的前前后后曲折经历,陈康将军的身影就出现在眼前,在他的回忆录《迎着金太阳飞翔》中,他把修东旺公路的过程,专门作为一个篇章作了记述。2002年5月23日,雪山雄鹰七林旺丹尊敬的老首长陈康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作为将军的生前好友,他参加了在昆明金宝山举行的“阵康同志部分骨灰安放仪式”,见到了将军的亲属。想起将军生前对他的关爱,关心东旺公路建设,情系边疆民族地区的往事,平时很少流泪的康巴汉子七林旺丹,此时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一下子老泪纵横……

七林旺丹家事

在七林旺丹担任中央候补委员、省委副书记和迪庆藏族自治州委书记期间,除他参加工作外,他的家属都在东旺老家,一家四人在农村当农民。妻子拉初一个人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拉扯着 三个孩子,抚养年迈的老母亲。白天参加队里的集体劳动,早晚有点空就捻毛线、织麻布,为丈夫编织毛衣,默默地帮忙丈夫,养儿育女,操劳家务,接待旺丹的客人。由于旺丹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回家照顾家庭和孩子,致使孩子们没有上学念书的机会。三个女儿中只有二女儿知诗读过几天初中,大女 儿没有上完小学就辍学回家干农活。省委领导很关心旺丹的家庭困难,几次提出解决旺丹爱人拉初的非农业人口问题,甚至已安排旺丹爱人在省级机关做临时工。作为当时身居高位的七林旺丹,要安排家属到昆明,解决夫妻分居、子女入学问题是顺理成章,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旺丹有自己的想法: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怎么能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再说,妻子习惯了农村生活,不会讲汉话,生活也不方便,觉得还是在家乡当农民好。为此,时任省委主要领导和他谈过,说服旺丹把爱人拉初和孩子带到昆明,这样生活上也可以互相照顾,孩子们也能在城里读书。为从中甸搬昆明的事,省委书记周兴几次在不同场合和旺丹谈过话,第一次讲了两句话:你不要回中甸了,要把家安在省里,全家搬昆明。旺丹说,我每月的工资49元,怎么养活全家。周兴说,这些不用担心,你爱人马上可以安排到事务管理局上班,孩子在昆明上学。旺丹还是没有表态。周兴接二连三来做工作,要旺丹把全家都搬来昆明。一次次地好心相劝,都被旺丹一次次婉言谢绝。他说,:“在农村,只要有土地就不会饿肚子。我文化低,以后难免犯错误。如果有一天我犯了错误,一个人卷起铺盖就可以回家种地,什么也不用牵挂”。

七林旺丹到省、州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党组织关系一直在他原来所在的香格里拉县新联大队党支部,直到他2016年4月在昆明病故。雪山雄鹰七林旺丹的心,永远向着雪山,想着父老乡亲。

旺丹的大女儿至今还在新联老家当农民。二女儿知诗卓玛是迪庆州民族中专学校合同工,现已退休,在州府所在地香格里拉市定居。小女儿七红英在州藏医院工作,也是合同工,不幸遭遇车祸遇难,对旺丹打击很大。爱人拉初一直没有工作,这些年从迪庆到昆明,旺丹到哪里她跟着到哪里,形影不离,照顾旺丹的生活。旺丹晚年患食道癌住院一年多,她和女儿知诗卓玛一直守护在身边。旺丹回想起来,总觉得对不起爱人和孩子们,欠他们的太多。不过,如今孩子们还算争气,靠自己的勤奋劳动,努力工作,都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雄鹰飞得再高,在暴风雪中也有迷路的时候。正应验了七林旺丹的预料,“文革”后期,由于文化低,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辨不清方向,被一些人利用,让时任省委副书记书只有小学文化的旺丹当省“批林批孔”办公室主任。他犯了错误,组织对他作了降级降职处理。但组织没有让他回家种地,而是根据他的要求,先后安排他到省民委任副主任,后又让他回迪庆当州政协副主席。对他这样的处理,旺丹并没有什么想不通。只要有机会为老百姓做事,官大官小都一样,照样为人民服务。他在州政协副主席任上,分管提案处理工作,经常下乡调研,工作尽心尽力。从州政协退休以后,旺丹仍然为改变家乡面貌不停地奔忙,为了贫困山区修路架桥的事,他一次次写项目报告,找州县领导反映,到省交通厅、省民委要资金。为使用好资金,他不顾年迈多病,有时吃住在工地,用筹措的资金修通了从新联村公所到勒布村的乡村公路,在边远的格咱乡赞茸村修了人马驿道,架设了钢筋水泥大桥。直到病倒住院躺在病床上,他还念念不忘四川德荣至香格里拉县东旺色聪公路的修筑情况。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七林旺丹。省委老领导丹增、张宝三,省人大副主任江巴吉才和迪庆州州、县领导,在旺丹病重住院期间,都来看望过他。省里还在金牛小区为旺丹解决了住房,安排他到省外参观,尤其让他高兴的是,他的孙男孙女都喜欢读书,有上进心,个个都有出息,正在健康成长,孙女七林 拉姆大学毕业后在昆明找到了工作。

七林旺丹走了,“雪山雄鹰”精神还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永远的“雪山雄鹰”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