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迪庆州委组织部的关心下,我有幸参加了2017年春季同济大学迪庆州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10天的培训学习,虽然时间很短,但10多位专家给我们讲授了10多个专业培训课,内容涉及党史党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城市建设与管理、旅游产业发展、媒体应对与危机管理、领导力与领导艺术,还安排多场实地教学,使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为下一步在本职岗位上发挥作用,提升行政执行能力增添了新的知识和能量。
10天的培训学习,不但让自己增长了知识,还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上海人海纳百川、开拓创新、精益求精、引领前沿的时代精神以及真诚友好的高尚品质和博大胸怀,让自己深受感动和鼓舞。也更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当前,迪庆各族人民正面临一个崭新的大有作为的时代,承担和肩负着建设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东部藏区辐射中心三大责任。为此,我们的学习要转化为联系具体的工作实际,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白马雪山保护区通过30余年的保护和管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也存在许多现实矛盾与问题。如何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丰富内涵,创造性地做好“世界的白马雪山”的推进工作是当前我们极为迫切的任务。
白马雪山保护区面积高达281640公顷,地跨德钦县、维西县,涉及13个乡(镇)54个村委会,保护区面积占到了两县国土总面积的23%,涉及的社区人口占到两县总人口的36%。为此,要管理好这样的区域,仅管理局或林业系统的举措是难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然而眼下国家层面在国家级保护区领域管理上仍然没有实现突围与顺畅。主要问题有:一是九龙治水、多头管理。仅白马雪山地域而言,中央层面就涉及环保部、住建部、国家林业局3个专业部门都在监管,交叉重叠;二是管理要求十分严格,而与之相适应的保护投入严重不足,从而造成工作中难以调动各方面保护积极性,保护管理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三是国家层面仅有一个21年前出台的保护区管理条例,该条例已严重不适应现行条件下保护管理的需求。而作为担负了生态保护管理重任的迪庆,以白马雪山为例,保护管理与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县域经济发展关联度极高,面对以上情况,如何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具有白马雪山特点、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保护之路已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若白马雪山成功,不仅能在州内实现可复制的经验,也能在全省、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分享迪庆经验。
白马雪山在全省和全国层面分析,也有十分明显的特点,主要是特有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地理区位重要,地形地貌独特,民族文化多元,地域面积涉及生存人口众多。这些都是我们构建世界的白马雪山的基础。
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白马雪山保护区“十二·五”期间在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社区共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跻身全国示范保护区,被环保部等中央七部委联合表彰为“先进集体”。同时在州内生态文明建设执行机构中,保护区有较大的管理和专业人才优势,能够将保护、监测、科研、科普等工作动态地做优做实。
“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建设“世界的白马雪山”为工作目标,一方面积极配合州级各有关部门以数据、工作实绩为支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努力做好白马雪山资源保护;另一方面,认真组织编制好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6-2026)、白马雪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16-2026),争取规划尽快分别得到国家林业局、省政府的审批。第三,在规划的指导下,认真落实好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保护提升行动计划为重点的白马雪山管理工作,努力实现白马雪山的华丽转身,将其建设成为“香格里拉”品牌的又一核心内容,重点内容是:(一)以智慧保护区构建和人的综合能力提高为抓手,全面提升保护管理质量;(二)加快前期工作,尽早启动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社区共建有机结合,生态可持续、生态与文化融合的白马雪山(曲宗贡)生态文化教育中心项目;(三)加快并推动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为平台,科学研究为支撑的滇金丝猴保护繁育(塔城)基地建设,基地启动,不仅能增加种群数量,还能助推维西经济社会发展,将来滇金丝猴对全国和国际上调配租展后,更能通过各方面的综合效益来反哺迪庆的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