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过去的事或人生经历人称讲故事,在这里我所说的是60-70年代云南最有名的乡村——中甸县东旺公社新联大队的一段往事。对于40岁左右的人来说,这是个至今让人记忆最深刻的传奇大队。
1972年12月12日,我和全体医士专业的同学完成学业后服从组织的分配,各自带着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奔向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巳的诺言,去磨炼自巳。我在新联乡最红火的时候被分配到朝阳卫生所从事医生工作,当时我毕业于迪庆卫校,后来自愿来到了东旺卫生院(所),从事医生职业。
那时乘马车从中甸到翁上的格咱区住一宿,第二天乘55拖拉机到翁水村招待所,在那里等到马帮,从翁水到东旺,需要翻两座雪山,第一天,我随马帮夜宿雪山,第二天下午4点到达当时的公社所在地——习克。
那个年代的东旺公社各方面条件很艰苦,交通闭塞,信息不通。到公社报到后,区委书记桑主找我谈话说:“欢迎你来东旺卫生所工作,但新联大队朝阳卫生所需要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去工作,因为那里有来自上海和省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疗队,一是你要帮助他们更好地服务病人,二来自己也可以提高医学知识,三是给医疗队当好藏语翻译”。
我没有二话,第二天背起简单的行李随公社丹真邮递员,沿山谷的羊肠小道徒步24公里到达胜利乡所在地。第二天下山至东旺河畔的“扎地塘”新联乡朝阳卫生所报到。
朝阳卫生所是东旺卫生所下属,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机构提升为所级,也是当时新联大队的榜样所需,因为来参观学习的团队很多,所以设了这个卫生所。除医疗队常年轮住外,卫生所还有5位医生,丽江的陈医生夫妇,扎安大妈,解喻医生和我,也就是说吃公粮的医务人员。其他还有各村、各乡、邻近乡的赤脚医生(卫生员)集中在一起共约30人左右,很热闹。它可以关照河两边的居民(胜利乡和新联乡),朝阳桥横跨东旺河把两岸连接在一起。为两岸人民的生活、就医、交通、上学提供了便利。
在那里我与全体医护人员一起救死扶伤,下村为民送医送药、参与开展白内障复明术、开颅术、开腹术等大难度的手术。那年我15岁,一待就是5年,5年间经历了很多,我除了参加边三村人行马道修建外(从扎比塘到巴拉村),体验了新联全体群众与天斗、与地斗的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不单在行动上,而且在思想上他们创造了当时条件下不敢想像的奇迹。
虽衣、食、住、行都很艰苦,但是他们用一种战天斗地的意志让新联各村的农牧业、水利电力、交通、卫生、教育、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只要一条心就能移山和敢为人先的民族气节,使这个小小雪山峡谷中的乡村走向中国和世界的视觉中。从绝境中杀出了一条让人们敬仰的创业精神,树立了坚强不屈的意志,成为了“远学大寨,近学新联”的全国模范村。
东旺公社是中甸县的一个藏族乡,也是中甸县最边缘的峡谷地段,全公社5个乡,其中新联乡四面环山,东旺河滚滚东去,他们的祖先们数千年来用双脚丈量着这个山谷,用双脚踏出来羊肠小道,用汗水浇灌出来层层梯田,让他们后来自强不息到今天。
民兵英雄七林旺丹担任新联乡支部书记以来,他和同事们带领新联乡一帮人在雪山峡谷树起了“雪山峡谷大寨花”的一面旗帜。那时由于新联乡的特殊背景,来自省、州、县的干部每年不断轮流来蹲点下乡,所有的干部不论官位在这里与群众同甘共苦,住农家房,吃农家饭,一起劳动,坚守在农业生产第一线。
新联乡当时有10个自然村,从东旺河旁到高海拔雪山脚,全大队221户,约1231个村民,那时的农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了摆脱这种局面,全乡干部、群众、民兵、党团员共同发扬与天斗、与地斗的创业精神,他们为改善生存条件而战的气节让全省人民所瞩目。
大队支部成员在七林旺丹主持下,召开了“火塘边会”,支部从所获得第一手资料中选择重点,统一思想,分析问题,正视困难,明确任务后,在全乡群众大会上宣布为改变现状,共同要做的几件大事,如: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向光山要田,让石山变成良田36亩,全队开山造田742亩。要以一背土一碗粮的斗志在光山种树和种经济林木,向水要电,用水灌田,向田要粮等来改善全乡的生活条件。向石板要田,改造山河、建蓄水池,断山引水、劈山修路,其中新联大沟从列布到比茸村全长34公里,1964年开挖,苦战144天用4400劳动日全线贯通,灌溉了3000粮田,解决了人蓄饮水问题。
他们在没有条件的重压情况中展示出的精神,在大山深处开创出当时中国农村的新纪元,1964年84位民兵一步一步以人扛马驮的方法翻过海拔4千多米的两座雪山,从翁水把电站的各种设备扛到新联,修起了电站解决了农村的照明、农机应用、电话、广播等问题,结束了点火把过日子的历史,用铁索引渡天空水槽的办法解决了边三村的人蓄饮水问题。以民兵鲁茸区批、铁姑娘班格茸、小宗永、格朵、娘念拉姆为代表的具有奉献精神的一群年轻人,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向顶胸岩、碰鼻岩等险阻开战,打通了新联乡到边三村的32公里人马驿道,过去需8天的时间,摔死过很多人,如今只需一天的路程,使悬岩绝壁变通途。在修这条路时,原东旺区区委书记和根堆、民兵鲁茸区批、胜利布鲁村史巴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条路也就是后来宣传中经常提到的“朝阳路”,白乔正先生所作词曲的那首歌唱到:“朝阳路啊朝阳路,迎来朝阳照山谷,毛主席的光辉永远照雪山,翻身农奴永远走毛主席的路线”。这首歌当时弥漫了这个小小的乡村,也是当时该乡村的一个亮点。时隔6年后,由东旺乡集中45位农民工程队,由农布知诗带队,自带行李和粮食、筑路工具从尼西上桥头到新联扛比塘,进行人马弹石驿道扩建改道,总长63公里。东旺朝阳卫生所派我去负责工程队的医疗服务, 并任文书,负责沿途贴写标语工作, 同时每天参加修路、打炮眼、点炸药等。历时8个月工程结束,打通了东旺西部与尼西乡、四川德荣县的交通要道,极大地改善了这些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新联民兵工作是全省的典范,是当时的一面旗帜,新联民兵组织是有光荣历史的队伍,10个村的民兵组织是“召至即来、来之能战”的队伍,他们向解放军学习,带头参加抢险、修路、引水、架桥、开山。他们的先进事迹得到上级的认可,被评为先进民兵连,由副书记、女民兵娘念拉姆代表新联民兵出席了云南省军区的表彰大会。
新联大队在创业时期,由知史青翁老人为组长的7人“老愚公班”常年在光山上居住,以人换思想地换装的革命斗志,改造荒山、种植经济林木,在短短的几年里把光山变成了林木茂盛、果实累累、人见人赞的绿色山坡,为保护生态和防治水土流失发挥了良好的屏障作用。新联人民用这些原生态的水果招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传递着新联人改造山河的正能量,当时参加愚公班最小成员是来自格腾社的拉知史,时年18岁,如今巳双目失明。
在农业学大寨的过程中,新联人民从1963年开始思考一条自力更生、科学种田的农业复兴之路。特别是从1964年毛主席提出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指示精神指引下,乡党支部成员组织广大群众开始了农田水利建设、荒山改造、道路建设、建电站、建农科所、学校、卫生室、发展畜牧业,以干部和民兵为骨干,在岩石上修水渠30多条,改变十旱九不收的局面,在石板上改造农田,用石头筑坝拦河修良田,艰苦奋斗所换来的是全乡粮食增产,当年产量增加94万斤,上交公余粮8万多斤,百姓吃上了饱饭,也尝到了劳动的成果,更加坚定了他们大干苦干的决心。
新联人民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在东旺河上架起了第一座桥“朝阳桥”,连接胜利和边三村(色从上、巴拉、吉利)的交通要道,结束了千年赤身渡河的历史。又从朝阳桥为起点,以民兵组织和当时阿姐宗永为班长的铁姑娘班为首向赤壁开战,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靠汗水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打通了到边三村的幸福路,架起了第二座桥“望京桥”,把边三村与整个东旺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1970年,中国广州第28届进出口交易会向80多个国家介绍了新联乡的事迹,这个小小的山乡以“雪山峡谷大寨花”为题的新闻走向全国和世界。在今天想来也是一种奇迹,是不可思议的特殊的榜样范例。为了便于为来自四面八方到新联参观学习者提供方便,全体党团员、青年民兵克服困难自愿投工投劳建起了新联接待站,为参观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请县委派中心镇人夏学忠老师任队长,成立了新联大队宣传队,在夏老师的指导下,14人组成的文艺队为宣传党的政策和新联精神发挥了良好的效果,还到昆明、丽江及周边县市参加了汇报巡演,积极传播了新联在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创业精神。
1975年6月,中甸县被评为“学大寨先进县”称号,新联乡获“大寨式大队”称号。
1979年至1980年,全国学大寨的宣传有所降温,并提出了在农业战线上学习大寨经验,要与当地的情况相结合。中央调整了农业的方针政策,并召开了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代表会,中甸县新联乡获先进大队称号。1980年底,学大寨的农村运动转入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新时期,用这个方法冷处理学大寨的热潮,从而转变思想,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推动农业发展之路,学新联的热度渐渐减弱。
在近20多年的艰苦环境中,一路走来的新联人民又面对新的考验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年奋斗所取得的成绩是瞩目的,也是艰辛的,用汗水和牺牲换来了山乡变化。在那种艰苦岁月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发动群众治山治水,科学种田,增加粮食产量,推行多种经营,扩大种植范围,极大地改善了全乡农村农业基础条件,加快了脱贫的步伐。
岁月如烟,回味无穷,从80年代末开始,新联人民同全国一样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岁月,他们从迷茫中渐渐地走出来了。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脱贫而谋划出致富的路子,大队党支部执行了包产到户、发展生产的农村改革方针。3年后,全乡农业、牧业和其他产业有了很大的改观,同时党支部调整了原来的生产结构,很多人走出大山到外面创业,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精神仍然是新联人民不变的精神支柱,
历经40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的新联发生了巨变,网络通讯全覆盖,油路到门口,一排排整齐而舒适、具有民族特色的居民楼,与田园风光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美景,让人迷恋。另一条由东旺河而上的公路已顺利通车,从香格里拉市区到新联只需3个小时,便利的交通、灵通的信息把他们与山外的世界紧密相连,人民安居乐业,曾经的雪山峡谷还闪烁着它那不屈的精神之光。
胸怀朝阳干革命,雪山峡谷换新装的新联大队事迹,是一段辉煌的历史,虽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但它告诉我们:人不能丢掉本能的根,一切美好都是由不屈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梦想不是一种幻觉,而是靠努力去实现的,这就是人的根本,也是创造历史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