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省卫计委近日发布《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要求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及社会力量办的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并确定了门诊、急诊原则上无需静脉输液治疗的53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珠海正在制定相应细则,不久会出台正式文件。(8月2日《珠海特区报》)
其实,在医疗保健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当下,不少人已经认识到了过度输液的危害,比如药和液直接进入血管,会污染血液,导致人体菌群失调,损伤肝肾脾肺等器官,降低免疫力等。据统计,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40%,而一些发达国家只有0.9%。过度输液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成本等等。过度输液可谓是害多、益少。
可是,我国为什么还是“吊瓶大国”呢?这就是当下的过度输液的尴尬,一边是真金白银的医疗利润,一边是清淡的自律自为,要想让医疗机构完全站在患者的一边:宁愿保全医者的道义,也要打掉坚固的输液经济链,推掉轻易到手的医疗利润,显然不够现实。绝大多数医者没有这种自我约束力。医者的道德自律很难挡住医疗利润的金色诱惑。
既然道德自律管不住过度输液,就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公共约束、行业他律,就像新闻中的细则,为53种常见病多发病划定了“原则上无需静脉输液治疗”的底线,法规为过度输液画了圈,定了调,就是某些医疗工作者仍有过度市场化的利润冲动,摄于这种公共威慑、法治约束,也不得不服膺于医疗规律、大众健康,不得不实施“谨慎输液”“小心输液”,真正将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而将自我利润放在末位,提高道德自律性,提升大医精诚的职业敬畏感,让医疗利润真正为大众健康让路,让各种医疗措施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各种过度输液现象,也就有望得到遏制。
当然,遏制过度输液,患者也要纠正“看病就要好得快”的认知误区,树立健康、科学的观念:能不用药就不用,能少用药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等等。医患双方都尊重医学规律,才有望杜绝过度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