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迪庆州在推进移民工作方面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新模式,探索实施“人下山、树上山”生态战略,推进集中连片开发示范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正在实现。
德钦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德钦县移民开发局局长)李国仕说,自2007年从事移民工作至今,难度最大的就属乌弄龙水电站动员移民搬迁和安置点征地工作。淹没区群众故土难离,不清楚搬迁的好处是什么,更有祖祖辈辈信仰敬拜的神山、神树、白塔、玛尼堆、烧香台等顾及的事情比较多,搬迁工作一度进退两难。征地方面更是难上加难。德钦县境内的澜沧江峡谷中,方圆数十里唯有气候宜人的茨中村有数百亩面积的好粮田适合移民安置。茨中村群众世代依靠农田种植水稻、葡萄、蔬菜瓜果等农作物过日子,要把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农田征过来建房,很多群众都不愿意。
虽然困难重重,但移民工作队员仍耐心走访劝说,宣讲各项移民政策和各项优惠帮扶政策,聆听群众意见建议,渐渐才得到搬迁群众的理解支持。在征地工作中,德钦县从各部门抽调126名工作队员组成8个工作小组,对茨中村群众持续开展近两年多的宣传引导,很多工作队员与征地户是亲戚或朋友关系,通过“一对一”的宣传引导,渐渐解开群众心结。期间,工作组还组织18名失地农户代表先后到丽江市永胜县鲁地拉电站移民安置点、大理州宾川县水电移民点实地参观考察,解除他们失地的后顾之忧。
23户不同意征地的农户对工作队员的到来十分反感。甚至有农户说,只要你们一谈起征地的事,我们的心脏病都快要犯了,求你们别再来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了。
工程要建、移民要迁、土地要征用,可部分群众就是不肯出让土地,移民工作停滞不前。移民工作队员采用帮群众挖洋芋、干农活、种植葡萄等来感化他们。不仅如此,工作队员在帮助群众干完农活后,晚上还到群众家里宣传政策、与他们交心谈心。欣慰的是,经过9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付出,这一“难上难”的移民工作终于在今年5月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茨中村土地征占农民七妹说,一开始听说要征占她家的土地,心就慌了,把土地征占了,自己这代倒是有补偿款,生活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下几代靠什么生活。所以,无论工作队员怎样到家里耐心解释,说尽再多的好话,她都听不进去,就是不愿签订土地征占出让合同。在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移民工作队员时常到她家拉家常,讲解移民政策,给她说产业发展的后续保障。慢慢地,她被工作队员的耐心、细心和诚心打动了,主动了解移民补偿和后扶政策。看到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过的跨江大桥建成通车,听工作人员介绍今后还将把茨中村建设成为德钦县域澜沧江畔的特色小集镇,她之前的顾虑都打消了。
在茨中村,像七妹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现在,失地农民和移民群众都把工作队员当贴心人、家里人,只要在村里见到工作队员,村民们都会热情地招呼他们到家里坐坐,还会为他们备上酥油茶,一起聊聊未来的发展规划。
德钦县2014年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乌弄龙水电站建设征地及移民搬迁安置整体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乌弄龙水电站征地及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组织领导。通过县处级干部挂组,原籍干部、各委办局干部、燕门乡干部包户的联动工作方式,全面投入征地工作。期间,先后共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大会、村民小组会议、退休干部座谈会等27场次。制定出台《德钦县燕门集镇新址征地工作实施方案》,让失地群众清楚地了解征地政策。
“妥善处理移民诉求,是移民干部职工的工作本质,更是责任。资金直补到人与项目扶持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改善了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移民生活质量,使移民收入水平达到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德钦县副县长、乌弄龙水电站燕门库区征地及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指挥长培布说。
德钦县移民局局长刘生介绍,乌弄龙水电站工程涉及的搬迁安置人口采用集中安置、后靠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安置方式,村组之间的宅基地划分和建设顺序采用“先划片、后抽签”的方式落实到村民小组,再由村民小组抽签分配宅基地到户。移民住房统一规划为三种户型,采用砖混结构。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新居更漂亮、更宜居,移民群众心更安。
近年来,德钦县委、县政府及州县移民部门严格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人下山、树上山”生态战略和“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从移民群众的困难处着手,着力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农村通路、通电、通水工程, 让广大移民群众过上和谐、安康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