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1月14日四版) 扎诗品初稍大一点就给农奴主放牛、放羊、放骡马,每天早上要把牛羊骡马赶到山上去放,晚上回来时还要拾一筐柴禾背回来,否则就要挨打。有一次,一头母牛在沟里摔断了一条腿,农奴主硬说是扎诗品初打断的。比豺狼还凶狠的农奴主龇着黄牙,破口大骂:“糌粑不揉不好吃,奴隶不打不听话。你今天打断了我家牛的腿,明天就要砸破老子的头,那还了得!”几个打手如狼似虎地向扎诗品初扑来,不分青红皂白地剥掉了他的衣服,举起毒蛇一样的皮鞭,朝他身上猛力打去,打得皮开肉绽,浑身是伤。农奴主伸出老鹰爪子一样的手揪住扎诗品初的耳朵,一边叫骂:“小混蛋,记住了没有?要是还让我的牲畜受伤,我打死你!”一边抓住头发头往石头上撞。扎诗品初受到了天大的屈辱,他有口难辩,只能用哭喊来抗争:“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来救救你们可怜的孩子吧!”他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响,他的眼泪哭干了,心儿撕碎了,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对农奴主仇恨的种子。
扎诗品初在农奴主家里当牛做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长大成人,他从小到大在农奴主家里受尽了人间的苦。天空漆黑,四野茫茫,扎诗品初心里始终想不明白:酥油是穷人喂牛挤奶做的,粮食是穷人种地收获的,但是,为什么穷人喝不上香喷喷的酥油茶,为什么穷人吃不上好的糌粑、白面?
(二)
雄鸡啼鸣,是因为东方已经发白;布谷鸟歌唱,是因为春天已经来临。1950年,在澜沧江一带流传着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萨塘、建塘方向来了许多叫“金珠玛”的人,他们已经到了德钦县城,说他们是给受苦的人撑腰的,是来解放穷人的。扎诗品初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琢磨着:果真是这样?莫非我们农奴的苦日子就要到头啦?
不久,村里来了金珠玛,来了民族工作队,毛主席派来的人民解放军果真来了,德钦和平解放了,苦难深重的藏族人民像干枯的禾苗遇到雨露,像冻僵了的羊羔见到了太阳,给扎诗品初们带来了希望。德钦虽然和平解放了,可是,扎诗品初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他仍旧是农奴主的奴隶,仍旧要给农奴主点头哈腰。他听别人说:金珠玛是个神奇的队伍,与以前的兵匪不一样,这支队伍领着穷人闹革命,专门打地主、打土豪,给穷人分田地,分牛羊,所到之处穷人都得到翻身解放,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可现在金珠玛来了,德钦解放了,农奴主还是农奴主,农奴还是农奴,他弄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整天闷闷不乐,打不起精神。驻村民族工作队的同志开导他:“我们这里是少数民族地区,党有政策,民主改革要一步一步进行,不能性急。”扎诗品初一听这话急了:“还等什么呀?我们日日夜夜盼着早日翻身解放呢,我再也不能忍受农奴主的压迫剥削了!”工作队的同志说:“在德钦县城里有金珠玛驻扎,人民政府还成立了民族基干队,是专门培养农奴子弟的。”
年轻的扎诗品初再也不堪忍受农奴主的剥削和压迫,心中充满了对金珠玛的向往,他下定决心,按照民族工作队同志讲的那样,投奔这支穷人自己的队伍,为自己获得自由去革命,为农奴们的翻身解放去战斗。于是,一天深夜,他躲开农奴主,悄悄踏上了去往县城的路。
扎诗品初一路上翻山越岭,渴了就喝一口山泉,饿了就采野果充饥,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在县城找到了金珠玛的首长。听了他讲述参加解放军的坚定决心,部队首长立刻批准了他参加革命的要求,先送他到民族基干队学习。从此扎诗品初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民族基干队学习文化,学习政治,学习军事。雪莲花最爱太阳的光辉,翻了身的扎诗品初深知共产党的恩情。不论是在民族基干队和民族基干连,还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709部队里,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勇挑重担,总是把方便留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特别是在六连他亲历数十次平叛战斗,他不怕苦,不怕死,浴血奋战,经受了生死考验。
尝尽了人间没爹没娘的心酸生活,经历了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扎诗品初磨炼出了能吃苦、能忍耐、能战斗的钢铁般革命意志和英勇无畏、深沉刚毅的坚定性格。
(三)
平叛战斗中扎诗品初负过意想不到的重伤,他以难以想象的忍耐力完成了战斗任务。1958年夏,来自德钦、中甸、昌都、怒江等几个方向的人民解放军把几股叛匪包围在了西藏的察瓦龙、碧土、芒康一带,在这次战役中,云南德钦方面的3709部队六连在左贡县碧土的布朗雪山下打了一次漂亮的歼灭战。六连把一股80多人的叛匪包围在一个洼地中,三排七班机枪手扎诗品初端着机枪在杜鹃林里搜寻敌人,他叫他的副射手随时准备好机枪弹盘,供应子弹。战斗打得正酣,他一边扫射,一边前进,还没等他打完一弹盘子弹,就感到后脑勺被什么蜇了一下,随即感到什么东西从嘴里向外喷出去了。当时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他没有顾得上这一切,仍然举着机枪继续搜索着,继续向敌人猛烈扫射着。原来,一个躲藏在密林深处的叛匪悄悄地从他的后面向他打来一枪,敌人的子弹正好击中扎诗品初的后脑处的脖颈上。
过了一会儿,副射手给他递送机枪弹盘时,发现扎诗品初的嘴里血流不止,副射手惊讶地叫道:“阿吾,你负伤了!”扎诗品初这才发现自己的军装被鲜血染红了,这时才感到脖子和嘴巴阵阵疼痛,他一下瘫坐在了地上。副射手看到他伤势很重,急忙叫卫生员包扎伤口。卫生员检查他的伤口后吓得惊叫起来,他们这才发现,这粒子弹从扎诗品初的脖子后面打进去,从嘴巴里穿出来,打落了他的11颗牙齿。卫生员药箱里的药品是极有限的,只能进行简单的包扎和治疗。卫生员急忙取出棉球、纱布和酒精,清洗脖子上的伤口后撒上消炎药,然后用止血绷带包扎好,用经过消毒的纱布塞住嘴巴,止住血。扎诗品初隐忍着剧痛,一声不吭。机枪副射手和卫生员要拉他离开战场,他坚决不肯,在受如此重伤的情况下依然要坚守在战斗岗位上,一直坚持到战斗胜利的时刻。
战斗结束后,连长、排长和战友们都劝扎诗品初坐担架,可他怎么也不肯。这时,他想起指导员在上党课时讲到过的革命战士在战场上要做到“轻伤不下火线”,指导员当时讲的话在他耳边回荡:“‘轻伤不下火线’就是尽职尽责、勇于献身。有了这种精神的人,自己受伤了,依然顾着大局、全局,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甚至不怕牺牲自己。”他心里明白,这次战斗俘虏了那么多土匪,收缴了那么多枪支弹药,战友们押送俘虏和枪支的任务很重,还要照顾其他伤员,自己不能让战友们抬着,不能成为大家的负担。他摇摇头,摆摆手,表示坚决不坐担架,不仅如此,他还要自己背着心爱的机枪与战友们一起下山。连长和战友们对扎诗品初的性格再清楚不过了,他那种军人的血性,九头牛也拉不过来的那种执拗劲,让他现在放弃“不坐担架,要走路”的选择是绝对做不到的。他们尊重他的选择,但大家都很心疼他。
部队要下山了,扎诗品初站起身,背上机枪,钻心的疼痛令他紧皱眉头,他忍着剧痛,坚持跟着队伍一起下山。走了一段路后他的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战友们想从他手里接过机枪,他硬是不让,仍然坚持着。因流血过多,他的脸色苍白,身体越来越虚弱,他走一会儿,蹲下身子,休息一会儿,又继续下山。战友们看着他实在心疼,在他停留的时候把担架放在他面前,他还是摆摆手,意思是说:“这点伤不算什么,不要紧,我能行,休息一下就好!”就这样,他凭着“轻伤不下火线”的信念,一直背着机枪坚持着走完了半天的路。当六连来到山下沟里的一片开阔地,后勤部队在这里迎接他们,扎诗品初眼前一黑,便栽倒在草坪上……
这里集合了好多部队,他“轻伤不下火线”、钢铁般的意志感动了在场的所有战友,他们都向他投来敬佩的目光。扎史品初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子弹穿透喉咙、打碎11颗牙齿的伤痛,实现自己“轻伤不下火线”的铮铮誓言。“力量并非是体力的代名词,真正的力量是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产生的。”
后来,部队首长送他到丽江军分区医院治疗,医院的领导和医生们看到他的伤势都惊呆了,接诊的小护士顿时看傻眼了,大家深深为他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在医院里他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伤口恢复很快,还没有痊愈时,他就向医院领导提出要求出院上战场,他说:“狼死不闭眼,蛇死还挡路,反动的土司和农奴主,人还在,心不死。我要上战场,把那些豺狼虎豹彻底消灭干净,保卫人民政权,保卫民主改革的胜利果实。”医生说:“品初,你着急也没有用,你不想想,你嘴里没有牙,这样回到部队,年轻的战友们还不笑话你是没牙的老大爷,首长们还会把战斗任务交给一个老头吗?等伤口痊愈了,我们给你安上假牙,到时你满口的白牙,跟以前一样精神的。”医生用这种风趣的话劝说扎诗品初安心养伤。扎诗品初也没有办法只是咧嘴笑一笑。
经过数月的治疗,扎诗品初的伤痊愈了,他又回到了部队里,继续参加最后的平叛战斗……
扎史品初在羊拉雅日岗战斗中打死俘虏,违反了军纪,团长要给他处分,但是连长和排长觉得扎史品初从小没爹没娘,苦大仇深,作战勇敢,战士们也为他求情,认为那个叛匪顽固不化,死有余辜。总之,六连从上到下,不愿意看到扎史品初受处分,便采取拖的办法,把他派到一个汉族连队里帮助做群众工作去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他帮完汉族连队回到连里时,团里还在催处分的事情。幸好这个时候进行了察瓦龙战役,在察瓦龙战役中,扎史品初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和后来在盐井江西战斗中的突出表现,团里对他免于处分,他还光荣地出席了昆明军区的英模表彰大会。
后来,他被提拔为排长,1966年调任德钦县人武部当助理员,做仓库保管员,他干一行爱一行,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一个高尚的人始终是坚持着自己的追求、理想,恪守着自己的信念和人格,这就是一种境界,崇高的境界。
夫妻英雄:亚贡永宗和鲁追
亚贡永宗和鲁追几乎同时当的排长,一个在村里当民兵排长,一个在“藏三连”当排长;一个是民兵英雄,一个是战斗英雄。夫妻排长,夫妻英雄,多么好的一个题材。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在德钦县委宣传部长马彩花和副县长鲁进武的介绍下,我在香格里拉市建塘镇见到了德钦县老县长取扎同志,取扎县长很热情地接受了我的采访。
老县长不愧当过一县之长,素质很高,也很健谈,他开门见山就说:“你找对人了,说到阿娘永宗和阿舅鲁追,追根寻底,我们都是亲戚,是一家人,永宗和鲁追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天生的一对,都是从亚贡村走出来的优秀儿女。在介绍他们之前,我还得先给你介绍一下与他俩很有关系的亚贡村和全国民兵英雄单珍扎史……”
亚贡村与全国民兵英雄
亚贡村坐落在澜沧江西岸梅里石村与溜筒江村之间的高山之巅,这里本来没有村子,后来,不断有人家从外地迁徙过来在此落户,形成了一个有16户人家的小村子,到了老县长这一代,亚贡村形成的时间才四代人,估计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亚贡村最初与澜沧江以西的溜筒江、梅里石等村子一样都在红坡寺的管辖之下。后来,不知为何,红坡寺和德钦寺之间发生矛盾,引起纠纷,打起官司来,最终由维西塘雅裁决,把亚贡村划归给了德钦寺。德钦寺派300多个僧人来帮助亚贡村修水渠,自此亚贡村实际上成了德钦寺的小庄园,16户人家由红坡寺的农奴转变成德钦寺的农奴,没日没夜地为寺院种地卖苦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16户人家也有了贫富差别,穷人要为富人种田、交租。
我问老县长:“亚贡村在澜沧江西岸高高的山上,距离江边的大路那么远,平叛时期亚贡为什么那么出名呢?”
老县长笑着说:“叛乱时期,别看土匪们张牙舞爪,他们很怕解放军,根本不敢走江边的大路,经常从山头上行走,这样亚贡村就成了土匪们经常出没的地方,成为他们上去下来的必经之地,正因为如此,亚贡也就成为政府的一个‘前哨’。”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贫苦群众要求民主改革的呼声一年比一年强烈,土司、头人却极力反对土改,妄图保持剥削制度,最后发动了反革命武装叛乱。当时亚贡村的16户人家以不同的阶级立场一分为二,成为两派:8户贫困户为一派,由他们的主心骨单珍扎史率领,站在新生政权的一边;8户中农以上比较富裕的人家为另一派,支持武装叛乱,支持土匪,为土司、头人服务。
开始几户富裕户以亚贡村16户是寺院的佃农、是一个整体为名,想让全村人一起支持叛乱,想拉村里的所有小伙子上山去当土匪。为此,有一天他们召集有各户代表参加的会议,参会的人员按贫富贵贱的顺序就座,富人首领说:“现在世道不平,汉人进来,搅得我们不得安宁,我们是藏族人,要站在藏人一边,不能和汉人掺和在一起,更不能站到汉人一边去。今天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按村里的传统做法,要你们口咬火棍发愿起誓,今天的誓词是:我发誓站在藏族人一边,坚决反对共产党,坚决反对民主改革……”
按顺序8户富裕户的代表先发过誓之后,就轮到单珍扎史的父亲发誓了,他发誓说:“我绝不支持叛乱,我要支持共产党,支持民主改革,我坚决跟共产党走!”几户富裕户的代表目瞪口呆:这个老头今天吃豹子胆了,敢跟我们作对!原来,见过世面的儿子单珍扎史早就跟父亲讲好:“我们几户穷人要跟共产党走,只有跟共产党走,穷人才有出头之日,决不能参加叛乱,加入土匪组织。”父亲发完誓,儿子单珍扎史接过火棍发誓:“我们亲眼看到共产党才是穷人的救星,解放军解救的是苦难深重的穷人。只有跟共产党走,我们才能获得翻身解放,我跟共产党走的决心坚如磐石,谁也动摇不了!”后面的几户穷人家的代表也发了同样的誓言。会议不欢而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