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1月17日 四版)
做战士的贴心人
王凤朝刚到六连时,不懂一句藏话,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他在要求战士们学习汉话的同时,自己带头努力学习藏话,并且跟战士们展开学语言比赛,看谁每天学得多。他学到一句就把它用到课堂上,学藏语的速度惊人,半年后他在讲课时可以用汉纳藏三种语言掺合起来上课,虽然不是纯藏话,但不用翻译,战士们也从他的话语和“指手画脚”的肢体语言里能听得懂他所讲的内容。与战士们直接对话,拉近了他和战士们之间的距离,与战士们的关系十分融洽。后来,营里要调王凤朝回去,但六连的同志们不愿意让他走,要求上级组织让他留下来。上级批准了六连的要求,就这样,王凤朝被任命为六连的副指导员。1958年底,他被任命为六连指导员,一直干到1964年。
王凤朝在六连担任副指导员、指导员长达八年之久,在平叛时期,他率领连队参加过几十次战斗,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他的脚也是在平叛时期高原上行军打仗时被冻坏,落下病根的。他作为指导员始终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战士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上。支部建在连上是毛主席在“三湾改编”以后红军中建立的制度,是确保“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指导员必须根据上级的决议、命令、指示,以及连队党支部的决议,紧密结合连队的实际进行工作。他回忆第一次上政治教育课时,他照本宣科,没有把话讲到点子上,唱了一出“自己滔滔不绝,战士昏昏沉沉”的独角戏,战士们的反应让他意识到在学好藏话的同时,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从此,他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与连队的实际结合起来,学别人成功的支部建设经验,越学思路越开阔,把深奥的理论用战士听得懂的大白话讲出来,有时汉纳藏三种语言一起上,有时手脚并用解疑惑,不论是上课,还是讲话,总是生动活泼,深受指战员们的欢迎。
我记得,王凤朝在德钦当武装部政委、德钦县委书记时,有一次到“藏三连”来讲传统教育课,他讲革命军人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讲着讲着,突然把拿在手里的烟头点在了坐在他旁边的老连长此里品初的手背上,老连长“啊擦”一声尖叫起来,王政委却笑着说:“你看你看,这才是一个烟头,你们连长就忍不住尖叫起来,那么,邱少云是怎么回事呢?……”后来,老连长说:“王指导员讲话时就这样风趣、生动,战士们都很喜欢听他讲话。”
俗话说:“潺潺小溪,端赖源头活水。”王凤朝在连队里认真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连队管理教育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尊干爱兵双八条”,士兵尊重干部、干部爱护士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处理官兵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之一。他平时对战士严格管理,耐心说服,以心交心,关心士兵的成长和进步;做到以身作则,公道正派,对待士兵一视同仁;以情带兵、文明带兵,尊重士兵的民主权利,不压制民主,不打击报复,不打骂、体罚和侮辱士兵。连队上下融洽和谐,亲密无间,尊干爱兵的官兵关系蔚然成风。
他说:“对待战士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战士就可以同你共患难,同生共死。”
把青春年华献给了迪庆高原
抓汉语学习,助战士成才,促连队建设,他在培养藏族战士的革命自觉性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和藏族战士、“藏三连”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与德钦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跟德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媳妇也从丽江带到德钦,在德钦安家落户,他的两个孩子都是在德钦出生,在德钦长大的。
父母亲去世时他都不在身边。母亲去世时,“藏三连”正在德钦飞来寺如火如荼地为一团班排连营干部参加的教导队做班、排、连山地进攻示范表演。军事示范的内容有:射击、投弹、刺杀、山地进攻等。当时家里来电报说:“母亲病危,速归!”没有几天,又来了第二封电报:“母亲病故,速归!”家里要他回去办理后事,但是他作为指导员在这个关键时候怎么能离开连队呢?他给家里寄去了一点钱,写了封信,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但忠孝不能两全,他说:“母亲会理解儿子的。”后来父亲去世,他也不在身边,因工作脱不开身,也未能回去送父亲最后一程。在采访时,老人家流着眼泪说:“我想,我为革命工作战斗在迪庆高原上,父母亲会理解儿子的!”
1964年他离开“藏三连”到德钦县人民武装部当政委,后来任德钦县委书记,在德钦工作二十多年;迪庆军分区成立以后,他调任迪庆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直到退休。
可以说,王凤朝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迪庆高原,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政治工作者。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