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紫溪彝村干群齐心协力,携手建设美丽彝村。不少村民有效利用村子的区位和环境优势,不断转变观念,积极寻找致富路子,一条条致富之路正在美丽的彝村绵绵延伸。
彝族民居让村庄靓起来
绿意浓浓的8月,沿着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记者来到紫溪彝村。成片的果树挂满丰硕的果实,一幢幢二层小楼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整洁漂亮的房屋,平整宽阔的村间道路,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村标广场、火把广场……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当地人介绍说,如果是节假日,村里游人如织,活动丰富,客栈、农家乐都需要提前预定。尤其是刚刚过去的火把节期间,村里的两个停车场全部停满,客人络绎不绝。
紫溪彝村84户人家全部是彝族,原本住在吕合镇的一处贫困山区。1994年至2014年间,村民们先后因建造西静河水库、修建广大铁路及楚南一级路两次搬迁。
搬迁到现址后,综合考量了紫溪彝村交通便捷、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等各方面的优势,省州市各级各部门将乡村旅游纳入了紫溪彝村的发展蓝图。在乡村建设上,党委、政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帮助群众合理布局村庄建设功能区域,按照统规自建的方式,在紫溪彝族村建成了50套独具彝族传统建筑风格的二层别墅式民居。
提高素质让村民美起来
随着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紫溪彝村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他们一改过去“等、靠、要”的观念,以主人翁的姿态建设新家园,从村庄“脏乱差”无所谓转变成文明卫生靠大家,从住上新房就知足转变成没有新产业就不是新家园……观念一变天地宽。于是,发展种植、养殖、外出务工、办农家乐……村民开始想方设法寻求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近年来,在国家惠民政策的帮扶下,杨启龙经营农家乐增加收入,全家人的年收入达10余万元。经营农家乐两年不到,杨启龙不仅还清了欠款,还买了漂亮的私家车。
由于服务规范,彝族特色浓郁,很多游客喜欢到彝村做客,杨启龙说,这得感谢党委政府,在开农家乐之前,自己和家人均参加了市里组织的各类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怎么炒菜、如何铺床、如何上菜等,反复学习直到合格。农家乐开起来后,村里专门驻扎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还会定期不定期地对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进行检查。吃野生菌的季节,还要接受专门的督察教育。
据了解,紫溪彝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4年的近500元,增加到2016年的9800元,真正使群众实现了“腰杆挺起来,腰包鼓起来,笑容露出来”。
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让村民富起来
紫溪彝村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发展了彝村,带动了宋村,而且辐射了周边村组,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据紫溪社区主任李加斌介绍,紫溪彝村84户村民,目前有44户开展乡村旅游。2016年,全村共接待游客14.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5万元,户均增收4.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9800元,乡村旅游成为彝村的支柱产业。考虑到发展的实际需要,紫溪彝村还专门引进了楚雄紫溪旅行社进行产品开发。紫溪彝村、宋村与紫溪旅行社共同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这是楚雄州首家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
紫溪彝村宋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改变了紫溪彝村、宋村的乡村旅游模式,由原来小、散、弱的独家独户经营方式,发展成为了“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整体规划、综合开发模式。通过节假日主题活动、户外系列活动、生态农业观光、体育主题活动等,将紫溪彝村、宋村建设成为集强身健体、科普教育、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城市远郊活动基地,全力打造一个绿色生态和设施齐备的现代乡村旅游生态基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紫溪彝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村民自发争相书写这样一副对联:“二十载两搬迁越搬越好,一辈子跟党走永不变心,横批是饮水思源”。我们欣喜地看到,突破传统旅游业各项要素,多元创新、融合发展,“旅游+乡村+扶贫”创造出无限可能,紫溪彝村旅游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