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他挨家挨户敲门,叫村民起床干活;为带领村民种药材,他自掏腰包为群众提供种苗,顶着烈日和村民一起在地里干活;晚上,他忙着组织村民开会,做群众思想工作……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党总支书记和政国,任职两年多来,通过苦干实干,带动村民共同努力,使高山峡谷里的傈僳族村寨发生了大变化。
初冬时节,叶枝镇同乐村,错落有致的傈僳族特色“木楞房”与翠绿的山林交相辉映,犹如一幅精美的版画定格在同乐山上。
汽车沿蜿蜒崎岖的山路行驶近1个小时,登上同乐村白值洛自然村海拔超过2900米的哇地瓜山顶,只见药材基地景美如卷轴,连片郁郁葱葱的当归长势喜人,村民正在基地中辛勤劳作,一面面鲜艳的党旗在示范基地边迎风飘扬。
“合作社覆盖同乐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74户290人,建档立卡户种植的药材面积达到385亩,2016年,贫困户户均收入达10000余元。”和政国指着远山满目翠绿的药材基地说:“党员亮出身份带头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如今,村里哪块地边飘着党旗,哪块地就是党员产业示范基地。”
“敲门书记”叩醒沉睡傈僳山寨
同乐村位于叶枝镇南面,是维西县最具代表和较为古老的傈僳族村寨,也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傈僳族山寨。2006年被列为云南省传统文化保护区暨同乐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012年,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中国傈僳族文化研究基地。
拥有300余户1270多人的同乐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基础条件差,贫困程度深,交通不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4户395人。
2013年,和政国到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任村党总支书记。而此时的同乐村,路不平、灯不明、水不通,人心不振、经济落后、群众生活拮据。到村后,和政国发现,常有村民大白天都会喝得醉醺醺的,而到了晚上村民们喝酒、唱调子、打台球、玩麻将,第二天9点多都不起床。
“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最重要的是改变村民得过且过的思想观念。”和政国说。“太阳出来了,起床打扫卫生,下地干活去了。”从此,白值洛村小组的清晨,总是被和政国挨家挨户敲打门窗的声响唤醒。“现在,村民一早就上山干活,晚上七八点才回来。”通过和政国180天的坚持,终于收到了成效。
“要不是书记帮助,我可能还在酗酒,依然没有产业致富。”村民开始明白书记的苦心,便从一开始的反感到逐渐接受,现在“早睡早起”已成为村民的习惯,也为和政国换来个“敲门书记”的戏称。
产业致富推开“幸福门”
除去了生活陋习,但村民发展的“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同乐村地处高寒山区,长期以来,群众在海拔2300至2900米的山地种植玉米和荞麦维持生活,全村大部分农户都靠国家的低保、惠农资金,即便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增收无门,要想帮助村里摆脱贫困并非易事。
“村里没有可以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群众缺乏积极脱贫的思想意识。”和政国说。
为此,和政国带领党员到维西县永春乡实地考察,同时根据自己在玉龙县鲁甸、塔城等地学到的中药材种植技术。对于没有资金的群众,和政国用他的工资购买秦艽苗、桔梗苗、黄精种苗发放给群众,仅购买这些种苗就花了2万元。
为了让药材产业发展得更好更快,和政国白天顶着烈日和村民一起在地里干活、查看每家每户种植药材的情况,晚上则组织村民开会,点评每家每户管理药材的情况。
照顾罹患重病的妻子和儿子,让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白值洛村小组村民余耀才家常年经济窘迫。2014年底,年届七旬的余耀才等人成为了白值洛村第一批集中种植中药材的村民。每天清晨,年迈的余耀才老人与村里的青壮年一样,徒步两个多小时,到离家9公里远的地里做农活。
他的辛勤付出很快获得了回报,“谢谢党的好政策,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我家种了20多亩当归、秦艽、木香、桔梗等药材,去年药材收入1万多元,今年完成桔梗采收,估计最少可以达到5万元左右。”余耀才高兴地说。
因残致贫的余政权,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通过种植中药材走上脱贫致富路,之后他又提供种苗给余建新和余向华两家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指导他们发展中药材产业,帮助他们尽快走上脱贫致富路。很快,余政权家建起了一幢两层楼房,告别了昔日低矮狭小的土木结构房。
“和书记来了,思路也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发挥出来了,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也激发起来了。”谈起和政国,曾经的建档立卡户、如今的傈缘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余神开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我们种植药材以后,比起以前种苞谷收入高很多,现在党员带头种植药材,走这条路带动我们脱贫致富。”2016年,余神开家仅种植中药材一项收入就达到5万元,今年预计突破10万元。
“我们家的家庭收入已实现提升,自己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我愿意继续努力,帮助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今年春节后不久,余神开主动找到和政国,表达了自愿退出贫困户的意愿。
以前村里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现在基本都回来参加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在和政国的带领下,如今同乐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2014年的3800元增加到现在的7000元左右。白值洛村中药材种植也从2015年起步之初的200余亩,迅速扩张至如今的2300亩。
据统计,三年来,交易中药材数量累计达300吨,销售额达到700万元,农户最高收益达15万余元,仅2016年实现产值500万元。销售每公斤药材合作社提成0.2元,现在合作社的固定资产已达到2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益6万元。
党建引领齐心绣出“脱贫梦”
药材产业的发展,让该村群众吃了颗“定心丸”,但仅靠药材产业还不够,必须改变过去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单一种植模式,走多元化产业发展之路。对于引领同乐村更好地发展,实现“共同脱贫致富”和“强组织、富百姓”目标,和政国有着更多的思考。
他带领村干部,依托“股份合作经济”试点村的契机,探索建立了“总支+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股份合作经济”发展模式,成立了阿尺目刮展演、傈僳族文化特色产业、生态产业和中药材种植产业4个党支部,又结合各党支部的特点,以党员牵头的形式,“量身定做”了同乐文化产业、傈山养殖和傈缘种植3个专业合作社,走产业领跑、发展起跳的新路。
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文化浓郁、民居建筑风格独特,游牧和农耕文化相互交融,传统歌舞异彩纷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尺目刮”歌舞的发源地和傈僳族音节文字的主要流传地。依托自然资源和傈僳族独特的文化,更好地发展当地特色旅游产业,第一支部下设同乐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由支部党员牵头成立,以保护传统文化为重点,开发民族文化产品,以阿尺木刮为主要表演内容,带动群众走上致富道路,去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
同乐村第四支部则根据该村民小组气候条件,组建了中药材种植产业党支部,动员党员种植示范,带动群众建立基地。该支部已培养党员示范户6户,带动农户55户,从事中药材种植、核桃种植、桃树种植。目前,种植中药材、桃树面积达2300亩,漾濞泡核桃24000株,专业合作社还引进外商进行竞价销售产品,在增加收入的同时美化了同乐山寨。
第二支部与第三支部也根据各自实际,组建不同的党小组,第二支部同乐傈僳族特色文化产业党支部下设傈僳族手工艺制作党小组、傈僳族饮食文化党小组、傈僳族特色养殖党小组,14名党员组成核心骨干,带动了40名群众,分草编、织布(花腊裱)、制弩、土蜂、傈僳药材鸡等12个特色产品制作,产品统一由同乐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收购。第二支部还下设傈山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养蜂700箱,药材鸡存栏20000只,实现销售收入11.5万元。第三支部生态产业党支部,设立核桃产业、生态保护党小组,21名党员带头种植核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
在党建引领扶贫的模式下,昔日贫穷落后的同乐村逐步走上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益、文化效益等多重效益相得益彰的良性发展轨道。
家在塔城镇的和政国,虽然离家不远,但他要半年多才能回家看望一次年迈的父母。他说:“作为党的基层干部,就要有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阵地意识,这样才对得起党和全村的父老乡亲。”
如今的同乐村,村容村貌变了样,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行走在同乐村,犹如穿行在一幅山水画中,令人心旷神怡。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