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朵花,对于普通人来说,你可能只是看到了它的花形、花色,嗅到了它的花香,或许,这一切,还会影响你特定时刻的心情,使你发出某种感叹,或者感慨。但却很少有人思考:一朵花为什么会呈现出那样的花形、花色,为什么会发出那样的香味。
美国自然写作作家沙曼·阿普特·萝赛的《花朵的秘密生命》,将告诉你这一切,带着你,探究一朵花的“内部的秘密”。
她的书,揭示的不是某种“现象”,而是“现象”背后共有的“本质”。
一朵花的内部,到底有多少“秘密”?
沙曼·阿普特·萝赛在书中,一一为你揭示。诸如:花朵色彩呈现的原理(花色变化)、花蜜的分泌方式、花朵的演化、植物的受精繁殖方式、花粉的传播方式、花朵与昆虫的“相互模仿”、昆虫与植物的“互利共生”关系、植物与花的远古存在方式及其演变、植物的人工栽培方式,花的药用价值及其自疗特性和对未来植物发展的担忧等等,尽在作者的描述之中。
这是一次“旅程”,是一次对花的“秘密”,或者说“内部世界”的一次旅程。读其书,你即能明了这一切。
但该书的价值,还不止于此,它还有更高、更深层面上的意义。正如《出版人周刊》作出的评价:“(该书)是植物学、科学史与回忆录的完美结合,就像一次绚烂夏日花田里的徒步旅行。”
“史”的阐述,是本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史”,是一种科学史,是关于植物与花的科学史。
从大的方面来看,作者阐述了植物、花朵,从史前的产生,到一株植物、一朵花的形成,及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演变,让人们从宏观上,对植物与花,有了一个纵向的认识。从小的方面看,此种“史”的阐述,可谓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一株植物或者一朵花的演变上,更存在于人们对其“认识”的发展变化上。例如,对“花与昆虫”的关系,人们传统的认识是:花香吸引昆虫,昆虫吸食花粉、花蜜,同时,又为花授粉。但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就发现,事实并不仅仅如此简单。作者阐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昆虫为花授粉;另一方面,部分昆虫就直接将卵产在花粉中,然后,依靠诚实的种子,喂养幼虫。”换句话说,一些昆虫,是直接将花的种子,作为了孕育自己的后代的卵巢——这真是一种“深入敌后”的繁殖方法,让人们认识到,看似简单生命的昆虫,实则是有着相当的智慧的。
“花田里的徒步旅行”,是本书的另一特色。许多自然作家的写作,其材料,大多的是源于“第二手资料”,即对各种科学研究资料的现成参考,而沙曼·阿普特·萝赛的写作,则是更多的源于她的“旅行实践”。她常常置身于花丛之中,通过自己的切身观察和体验,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而进行阐述。在她看来,植物与花是她的最好的朋友,她觉得:“花朵会低语,会欢笑,会争宠,它们虚张声势,招摇撞骗。”并且,她还知道,在现象背后,还有更多的未知的东西,“即便身处于花海,或家中点缀鲜花,我们也不曾见过它的真实模样”,故尔,她明了“参考资料”的局限性,更注重贴近自然、“旅行实践”的可靠性,一次次的远足考查,一次次不厌其烦地置身花丛之中,让她的“阐述”,具备了更科学、更完美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在书中,我们更读出了沙曼·阿普特·萝赛的某种“忧患意识”,她在书中,多次阐述到花朵与人的关系,阐述到花朵与环境的关系,更为花朵的未来忧心忡忡。因为,科学已经证明,许多植物和花朵正在消失,“我们认为百分之二十五的绿色植物,会在未来五十年内消亡。研究者推测,每周都有一种植物在某处消失”,而“一个物种灭绝了,也会对别的物种造成伤害,并引起食物链上的连锁反应——这可能代表一大群动物也将就此消失”。
一本自然科学书,不仅要具备“科学性”,还应当具备“可读性”。在沙曼·阿普特·萝赛《花朵的秘密生命》一书中,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数字和“奇异”现象:全世界,有25万种植物能开花;一只蜜蜂,一趟觅食旅程,可以造访五百朵同样的花;一些蛾类,可以闻到一千米外的花香;花蜘蛛“会借花蜜认出宿主。它们躲在蜂鸟的鼻孔里,跟着它到处跑,一闻到对的花香,就从鸟喙中飞奔出来”;两种“奇臭”的花:一是巨型蒟蒻,一是食蝇芋;一些花木,能够自己给自己提高体温,如裂叶喜林芋可以将自己的体温提高到四十五度;等等。另外,在阐述中,沙曼·阿普特·萝赛还加入了一些文学记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这一切,都使得该书融“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极大地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从而,使该书的内容,变得极其丰富,使文字的内涵“远比你想象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