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景观园林绿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园林工作者不断追求更完美的艺术效果,绿化苗木呈多元化发展。然而冬季如期而至,寒冷而又干燥,变化剧烈的气候,对抗寒弱和木质化程度低的苗木危害非常大,易遭受冻害或者造成生理干焊,轻则造成枝条受害,重则全部死亡。为了保证树木的安全越冬,必须有效降低危害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妨害措施。
冻旱是一种因土壤结冻而发生的生理型干旱,在寒冷地区,由于冬季土壤解冻,树木根系很难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地上部分枝条、牙叶痕及常绿的叶子仍进行着蒸腾作用,不断地散失水分。这种情况延续一段时间后,最终因水分的平衡的破坏而导致细胞死亡,枝条干枯,甚至整个植株死亡。
由于温度急剧下降至零度,甚至更低,空气中的饱和水汽与树体表面接触,凝结成冰晶,使幼芽组织或器官产生伤害的现象称为霜害。它的危害是因为凉爽的夏季并伴随温暖的秋天,使生长季推迟,树木的小枝和芽不能及时成熟,木质化程度低而遭受出霜冻的危害。当温度降低到零度以下时,植物的体温也降至零下,细胞间隙出现结冰现象,严重时导致质壁分离,细胞膜或壁破裂就会死亡,这种低温危害严重威胁着园林树木的花芽、成熟枝条、主干、根茎和根系。形成这种危害的原因也很复杂。冻害的发生一般不再最低温度的深冬,而常在秋末和初春。这是因为树木的抗冻能力与休眠有关,植株的休眠越深,抗旱能力越强,而刚刚休眠或者是解除休眠时,树木对低温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强,容易发生冻害,不同树种或者同一种的不同品种其抗冻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枝条愈成熟抗旱能力愈强,即枝条的木质化程度增高、含水量减少、细胞液浓度增加、淀粉积累增多形成层活动能力减弱,抗旱能力愈强。为此,在冬季来临时,应做好树木防冻的有效措施,因为不同树种或者同一树种不同品种其抗旱能力是不一样的,要做到适地适栽。在冬季土壤已冻结前,灌足一次水,灌冻水不宜过早,否则会影响抗寒能力。一般以日化夜冻期间灌水为宜,这样到了封冻以后,树根周围就会形成冻土层,以维持根部保持相对稳定,不会以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而使植物受害。
极寒天气来临,人们纷纷加衣保暖,那树木该怎么过冬呢?城区的园林工作者为树种进行保暖防寒,为它们穿上一件件厚厚的“棉衣”,确保树木安全过冬。近日,工作人员正在为街道旁的树木“换新装”,他们用薄膜、厚布等一圈圈地往树木上缠绕,原本裸露的树干就裹上了厚厚的新装。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可以减少树干昼夜温差,起到防寒保暖作用,同时也可以杀死寄生在树干上的一些越冬细菌和害虫,减少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
(和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