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受群众冷暖
2017年11月3日 晴
刚来到腊八山村,我就碰上了285户符合扶贫对象的贫困户脱贫再次入户调查,确认是否符合脱贫条件,贫困户确认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作队分成3个组,分片区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我被分到托底和油乐最偏远、贫困户最多的村民小组,这两个村民小组绝大多数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先后到了两个村民小组的每一户贫困户家中,对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收入测算、填写贫困户信息表,到贫困户家中坐下来交流谈心,感受到贫困户生活上的变化,体会到扶贫工作的成效。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托底组脱贫户古绍林户,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主动提出脱贫。他说,他家已经达到了脱贫条件,他带头组建了合作社,种植洋芋,他还带动托底组6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经过对他家的收入测算,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万元,大大超出了建档立卡户收入标准。
古绍林的一番话,让我感受到了驻村扶贫工作队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效。通过扶贫工作队、村“三委”的努力,党的惠民政策落地开花,极大地增强了腊八山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困难是意志的“磨刀石”
2017年12月22日 晴
我曾经是维登村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条件比较好。两个月前,我响应组织号召,来到中路乡腊八山村工作。腊八村山高坡陡,离乡政府20多公里,是深度贫困村,学习生活条件比维登村艰苦多了。
一转眼,我到腊八山工作两个月了。回顾这两个多月的日日夜夜,我感慨万千。两个月来,我从事最多的工作是精准扶贫。搞精准扶贫就要不畏艰难、不畏困苦到最贫困的地方、最困难的家庭走访、调查,把贫困的真实情况记在本子上、体现在表格上、记在心上,把帮扶措施落实到行动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条件艰苦虽是坏事,但对于我们刚从校门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是好事。到腊八山工作,我获得的最大收获就是磨砺了品德,锤炼了意志,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
我深深体会到,我要努力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村里的工作任务很多,腊八山村的驻村扶贫工作简报、贫困户信息表、各类产业发展表格都由我处理和完成,同时我还负责维护好国办系统、省办系统。管理好490余户建档立卡已脱贫和未脱贫的贫困户信息,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纸质档案。因为忙碌,我过得很充实。
扶贫春风温暖腊八山
2017年12月15日 晴
我很早就听说过腊八山村这个地方,我曾认为这里是维西县最贫穷、最艰苦的地方。当我来到这个地方,先前对腊八山的认识改变了:一条长26公里、宽4.5米的通村公路修进了全村十个村民小组,路旁架起了护栏。这么好的通村公路得益于挂钩单位迪庆州交通运输局对腊八山交通上的投入。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路有了,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老百姓发展产业方面的问题。驻村工作队们到村民小组调查了解腊八山村最适合发展的产业是什么,我们来到油乐村民小组,与村主任、老百姓做了产业发展方面的交流,实地查看了腊八山村木香种植产业、肉牛养殖,一致认为做好“一村一品”是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腊八山村地理环境、生态环境适合肉牛养殖;肉牛价格稳定,市场需求大,所带来的收益非常可观的。成立合作社,由总支牵头,形成总支+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与农户签合同后,农户对合作社购买的牛犊进行领养,饲养期间不得私自出售肉牛,肉牛养大后由合作社进行销售,销售所得金额农户占80%,合作社占10%,集体经济占10%。合作社所占资金用于滚动资金,不断扩大合作社规模以及养殖规模;集体经济所占部分用于开展公益事业。脱贫产业的实施,让我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腊八山村脱贫攻坚战的信心。我坚信在驻村扶贫工作队支持下,一定能让腊八山村脱贫致富。
发现不足 完善自己
2017年12月26日 晴
只有发现不足,克服缺点,才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来到腊八山村两个多月时间,虽说对腊八山村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在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同时,我走村窜寨,对腊八山村情、组情进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好地开展腊八山村扶贫、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
我是纳西族,不会讲傈僳话,语言不通是我开展扶贫工作的一大障碍。腊八山村全村都是傈僳族,平时沟通交流基本使用傈僳语言,很多村民不会讲汉话。我到贫困户家中还要让村民小组干部做翻译,阻碍了我与贫困户直接交流。不会就学。我寻找一切机会跟傈僳族群众学习语言,到现在,我已经听得懂部分傈僳语,也会讲简单的傈僳日常语言。我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傈僳语,加强与当地群众沟通,提高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维西县中路乡政府 杨四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