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从频见报端的消息来看,乡村振兴的动员,已经让一些地方积极行动起来,但在部分地区,也暴露出一些值得警惕的苗头。比如,有些地方搞层层加码,提出了不少不切实际的目标;有些地方借机大拆大建,在农民的宅基地上兴建别墅;有些地方“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类似的现象,显然没有把握住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一代人的“乡愁不再愁”。这就意味着,乡村振兴的实施,不是喊口号,也不是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不是修建几个产业园、建设几条公路就万事大吉,而要持续地推动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业农村倾斜,后面这些工作,甚至还更为重要。
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首先要挖掘保护好地方的特色。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在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时,需要分类指导,体现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不能搞“一刀切”。具体来说,就是要因村施策:对于条件不错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延伸;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则要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关系;对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则可采取加大生态移民搬迁力度……
除了这些宏观做法,从微观来说,各地在推进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乡村振兴的核心还是农民,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就应该多听农民的呼声,多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且,一个常识也必须强调,中国乡村不是城市的翻版,也不是欧洲式的农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候,也要避免乡村景观城市化、西洋化的倾向,要保护好乡村村落和传承好优秀的乡村文化。而对于农民最关心的也是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样不能回避,必须一件一件找出来、解决好,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必须追求质量,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
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已在云岭大地上吹响,这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应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而努力奋斗,打造留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