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8年1月13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雪节俗红黏粥
☆邢精达
苗青 摄

世间养人之物,莫过于小米粥;而红薯则是高产作物。在我小时候,粮食比较紧缺,但我们这里唯一不缺少的食物就是红薯了。每年麦熟后,生产队就安排大面积种植红薯。那时,玉米、高粱的产量都比较低。为了能够填饱肚子,上级就号召多种红薯。于是,在秋收的时候,主要农活是刨红薯。

刨红薯是在霜降以后。下了苦霜,旺盛的红薯叶子被霜打后,一下子就“蔫了”。生产队长让老年人和妇女勾红薯蔓子,我们这些小孩子也上阵。大家手握镰刀,用镰刀勾住红薯蔓子后,用力一扯,就把红薯蔓子割下来并扯到一旁。勾去蔓子的黄土地,到处都鼓着包,裂着能够伸进手指的缝隙;这包,就是红薯拱起来的。

有的红薯早已经拱破地皮,露出了头。这时,那些大哥大叔婶子大娘们,往手心里吐口唾沫,抡起镢头和抄起铁叉忙活起来,整个大田里热闹非凡。“快来看!这个红薯大的像人头。”

有的人刨红薯时格外小心,把一嘟噜红薯连窝端出,提在手里向大家展示:“这嘟噜少说也有二十斤。”到太阳快要落入西边远山的时候,遍地都是堆成堆儿的红扑扑的红薯。

收获的红薯除了用擦刀擦成片晾晒外,大都贮藏在每家每户的地窖里,预备大雪封门时煮红黏粥。

煮红黏粥是一件让人感到很温馨的事情。先是吆喝娃子下地窑去取红薯:“铁蛋儿,取红薯。”当娘的发了话,娃子就会把地窖的盖子揭开,里面如果有木梯子,娃子一个人就把活儿干了。如果没有梯子,当爹的就用绳子把娃子拦腰捆住,然后系下去。

娃子拾满筐子后,朝上边喊一声:“拾满筐子啦!”于是,娃子提好筐子,当爹的把儿子连整筐红薯一下子提上地面。

农家历来珍惜食物,要煮的红薯从来不削皮,而是用井水洗干净就可以了。

这边农妇在洗红薯淘小米的时候,那边老奶奶或者娃子已经往铁锅里舀上了水,并开始在灶膛里点火了。

于是,家家户户炊烟袅袅,整个村庄便被炊烟包裹起来,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冷缩在院落一角的鸡鸭和猫狗,似乎也看到了进食的希望,公鸡开始引颈高歌,土狗开始在雪地里撒欢儿,农家小院充满了温馨。

煮红黏粥最好用柴火,用它煮出来的饭黏、稠、香,而且不会糊锅。打火底时用谷挠,也就是谷穗脱掉谷粒后的空穗子,或谷茬子,用火柴容易点燃。然后,续添庄稼秸秆,譬如玉蜀黍、高粱的秸秆,但只是一个过渡,因为它们的火虚,呼呼燎燎的。

接下来就要续花柴,也就是棉花秸秆。民谚说:“人要实心,火要空心。”棉柴因为上面有许多小枝条,塞进灶膛后支架着,火就燃得旺。

有一次,我到邻居五婶家串门儿,她家的小如姐正在烧火煮红黏粥。当她把花柴塞进灶膛后,只拉动了一下风箱杆儿,火苗就窜出了灶门。这火苗黄澄澄的,从灶膛里窜出来,往灶门上方舔着,把小如姐的脸映照成红扑扑的,我不由说道:“真好看!”当小如姐知道我是说她的脸真好看时,她的脸更加红了,说:“既然好看,你就多看两眼吧!”

此时的火势更加旺了,发出“呼儿呼儿”的声音,小如姐说:“这是火在笑,你看它多欢实多高兴啊!”我说:“看你个会说的,火还会笑哇!”

这时,水烧开了,小如姐把洗好的切成小块的红薯和淘好的小米放进锅里。待把锅重新烧开后,小如姐换上了干树枝。干树枝的火明显小了,只在灶膛里燃烧。

小火,是煮红黏粥的最后工序。用小火或微火熬煮上大半个钟点,熄火后再闷上一袋烟的工夫,当你把锅盖一揭开,啊哈!热腾腾、香甜甜的蒸汽扑的你满头满脸都是,让人倍感大雪时节农家的温暖。

屋外大雪纷纷,屋内红黏粥飘香。这红黏粥又稠又黏,不但有米香、薯香,还有一股好闻、耐闻的柴草的香气。小时候的我们,一连能吃两大碗,肚子撑得像扣着口小锅儿。

眼看大雪节又要到了,就想起了故乡的红黏粥,也就想起了粥里飘出的柴草的香气。行文至此,真的想闻上一闻啊!

难怪有人说柴草香是一味药,可以医游子思乡的病,真是贴切至极,正是“大雪节到雪纷纷,农家碌碡顶了门;一日三餐红黏粥,暖身暖肺又暖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大雪节俗红黏粥
你必须要学会勇敢
还原青春记忆的时代风情画
《四库全书》是类书吗
林语堂与苏东坡的茶缘
古诗词里寻年味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