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2018年1月2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贫手拉手 济困心连心
——迪庆日报社扶贫慰问侧记
王瑄怡 和建芸

入户了解。

发放慰问金、慰问品。

1月20至22日,迪庆日报社干部职工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走进扶贫挂钩点维西县中路乡拉嘎洛村走访慰问贫困户,为他们早日脱贫出主意、想办法。

4年前,这里的交通状况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短短4年时间,拉嘎洛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了,硬化的村道宛如随风摆动的玉带,上下起伏,飘逸灵动。走在进村道路上,全村老老少少无不喜笑颜开。

结对子 认亲戚

“老乡,我们是迪庆日报社的,有什么困难跟我们说,我们一定尽全力帮忙。”“我家现在只有三口人,女儿和女婿离婚了,孙女还在上小学,女儿出去打工挣不到什么钱。”“我们就是来帮你想办法的……”在村委会和村干部的带领下,报社干部职工走进“亲戚”家中详细询问帮扶户家庭基本情况,了解贫困原因及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及今后打算。

自迪庆日报社到拉嘎洛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为了加强“亲戚”之间的沟通,全社干部职工按照“一对一”精准扶贫的要求,印制了“认亲联系卡”,卡上既有迪庆日报社干部职工的姓名、职务和电话,又注明了建卡贫困户的姓名、电话、致贫原因和主要产业。“这张小小的联系卡把帮扶责任人和贫困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把党和人民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为拉嘎洛村贫困群众搭起了脱贫致富帮扶桥。”迪庆日报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张斌说。

除此之外,迪庆日报社还要求每名干部职工坚持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结对认亲户聊天谈心,了解对方的思想动态、生产生活状况。

对子结得牢不牢、亲戚认得准不准,关系着全盘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影响着扶贫的质量和效果。

“迪庆日报社的干部职工对村里的扶贫工作不仅细致还特别上心,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药材种得不好,他们帮出主意,生猪卖得不好,他们帮想办法。”贫困户李明华说。

“现在想吃肉就去买,吃穿不愁,赚了钱还可以存下来。最想感谢的还是党委政府和迪庆日报社,让自己有了一份小产业。”村民蜂文高兴的说。

然而,过去的拉嘎洛村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然地理、历史沿革、人为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条件型贫困与素质型贫困并存,区域性贫困与群体贫困交织。“扶贫管一时,脱贫管一世,脱贫攻坚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关键要从根本上消除贫穷‘基因’”。州委宣传部副部长、迪庆日报社社长彭跃辉说。

如何“扶起”拉嘎洛村

一直以来,迪庆日报社发扬深入基层深入联系群众的传统,每年组织职工捐款、协调物资、领导带队看望慰问等活动。通过入村听汇报、入户聊生计等方式摸情况、查穷根,召开座谈会听取村情民意和产业发展情况,并结合实地调研不断调整帮扶内容。

产业脱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报社把产业扶持作为深入推进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的重要举措,处级干部每人5000元的标准,每年由报社党组班子成员自掏腰包,整合资金对拉嘎洛村的天麻、重楼、蜜蜂、山羊等种养殖户进行专项扶持。经过多年来的大力扶持,拉嘎洛村种养殖产业得到一定发展,在这些由报社扶持的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下,大批群众也开始尝试发展种养殖产业,经济收入得到大幅提高。

拉嘎洛村村民李强说:“我家前几天刚刚卖了3.8亩的木香,收入14400元,3年前种了3.8亩的苹果今年开始挂果了,重楼、天麻也种了些,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在精准扶贫的大潮中,李强在扶贫挂钩单位及村“三委”的带动下,积极发展产业,自觉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他说:“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也不能等吃等喝,给再多的钱也会花完的,所以要靠自己的双手发展产业,争取早日脱贫出列。”

走进李强家的厨房,主人家正在忙着炖腊肉,锅盖一揭开,顿时香味扑鼻。“现在国家政策好,各级领导干部帮扶带领大家增收致富,如今不缺衣也不缺粮,生活水平提高了,口袋也鼓了,日子越来越幸福!”

“如今,我们村是新路、新房,一切都是新的,乡亲们都争相发展产业,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劲头十足。过去我们这里交通不便,粮食作物主要是包谷,都是老品种,产量低,不够吃,现在包谷种的是新品种,产量高,主要用来喂牲口。”李强说。

迪庆日报社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大自有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仅在2016和2017两年先后为拉嘎洛村投入和争取到位各类物资及项目资金33万余元,切实增强了拉嘎洛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拉嘎洛村监委会主任兼村医余光龙2013年被列为贫困户,但他想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来改变自己贫困的现状,2014年,他申请脱贫出列,在政府和报社的帮助下,他和妻子种了三个蔬菜大棚,每天起早贪黑,将种出的新鲜蔬菜拉到乡里去卖,每年蔬菜大棚的纯收入有1.2万元,家里的收入越来越高。余光龙说“这几年,除了政府在产业方面的扶持,迪庆日报社还为村里提供了种植、养殖产业技能培训机会,这让自己脱贫更有了底气。”如今他还带领村民一起种植重楼、天麻等药材,虽然目前还没有更大的收益,但他信心满满,“国家的好政策加上自己的勤劳,相信日子会越来越红火。”余光龙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憧憬。

扶贫扶到点子上

2014年,拉嘎洛全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54元,贫困户202户。截至2017年贫困户减少至83户。除了个别未脱贫户以外,人均纯收入均到达3300元以上。大多数农户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1万元。

由于拉嘎洛村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加之群众素质偏低,等、靠、要思想严重等原因,导致脱贫攻坚工作距离贫困群众的期盼仍有较大差距。这是现状,也是事实。

“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不仅仅是铺桥修路、建房或引进产业,更要切实转变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加强教育、引导,让群众重拾生活信心和脱贫信心,全村群众和迪庆日报社牵起手凝聚起强大力量,扶贫工作就一定能成功。”彭跃辉说。

在今后的工作中,迪庆日报社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电、路、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拉嘎洛村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同时,加大产业培植力度,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及资金,做到以产业扶贫、以产业脱贫。另外,在做好扶贫工作的同时,将加强群众的素质教育,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力度,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

袅袅的炊烟伴着晚霞,给拉嘎洛村披上了一层橘红色的面纱,似乎也在预示着拉嘎洛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要闻
   第3版:要闻
   第4版:文娱时尚
遗失声明
登报作废
比出差距 追赶先进
声明
加强统计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完成职工医疗互助金收缴工作
扶贫手拉手 济困心连心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行政学院
在职研究生迪庆教学班2018年招生信息
注销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