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低温 饮酒危害大
冬季寒气逼人,对老年人健康威胁很大。不少老人因患“冬季低温症”而死亡的调查表明,60岁以上老人在气候恶劣的冬季,死亡率要比常态的冬季高60%。
老年人体温持续在35℃以下,称为老人低温症。是因为其身体机能老化,体内产热减少,能够觉察到温度降低的身体机理已经丧失了敏感,在与寒冷的接触中,皮肤血管反应较迟钝,不能很好地收缩,丢失的热量也较大,因而不能使体温维持在一定水平。当老人体温降到35℃~36℃时,一般自己还能诉说寒冷,有嗜睡、无精打采的现象;若体温低于35℃,就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此时老人的皮肤苍白,摸上去有冰凉感,有时还可发现紫癜或水疱,面部常肿胀,肌肉僵硬,很少有寒战反应,甚至还会出现呼吸、心跳减慢的症状,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可发展到心跳骤停。预防方面首先要注意保暖,穿戴要足,居室温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睡眠时,床上要采取保暖措施。其次,要鼓励老人适量活动,如散步、做广播操、种花养鸟等。此外,老人冬季应多进食些高热量食物,不宜多饮酒,饮酒只会帮助身体散热,酒后倍觉寒冷。
随着社会的发展,患有酒精肝的人群逐年上升。在人们印象中那些所谓的正确喝酒方式,其实是错误的,真正的饮酒方式还是少量最好。现在,就让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喝酒的误区: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喝红酒有益健康的思维根深蒂固。包括预防心脏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症等等。但是对于酒精肝患者来说,这个观点并不适用。因为红酒也是含有酒精的,红酒累积的酒精量带来的不是健康,而是对肝脏的伤害。所以无论酒精来自于白酒、啤酒还是红酒,其后果都是一样的。
在寒冷的天气里,不少人喜欢喝点酒来暖暖身子,但饮酒能御寒其实是认识误区,事实是“饮酒御寒寒更寒”。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适当饮酒可以舒筋活血起到御寒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觉。人在饮酒后,会感到全身温暖、发 热,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酒中的乙醇经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后,一方面使人体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使热量加快散发到体表,因而使人感到温暖发热;另一方面,乙醇随着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麻醉作用,使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冷的感觉不敏感,所以对寒冷的感觉就会降低,所以这是一种错觉。
因此,饮酒御寒,不仅不会起到御寒功用,反而会使人体出现感冒、冻伤这些症状。尤其需要提醒的是,靠饮酒御寒对老年人更为不利。因为老年人本来就对体温变化不是特别敏感,如果喝酒引起体温中枢调节紊乱,容易损伤调温的功能。 (和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