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情感在线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2018年2月2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到古时闹元霄
●刘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这首诗,真实地道出了唐代元宵节的盛况,一句“三百内人连袖舞”,更是写活了千百来炎黄子孙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红火意境。

元宵节,也称“上元节”、“灯节”。古时,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此日人们要挂灯、赏灯以示欢祝,故又称“灯节”。元宵节是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据史料记载,元宵节起源于秦汉年间,秦末即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汉文帝时正式颁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风俗众多,绚丽缤纷: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

吃元宵一俗可谓渊源流长。宋时,民间即流行一种正月十五吃“浮元子”食品的习俗。唐代时流行吃面蚕,“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岁时杂记》)。南宋时,出现了元宵的前身——“乳糖圆子”,“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酌中志》)。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元宵的做法、吃法更加丰富多彩,仅馅就有豆沙、山楂、枣泥、五仁、玫瑰、芝麻、奶油可可、巧克力、咸味肉等数十种之多,食法也有煮、煎、蒸、炸等多种。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月满圆、人团圆”。闽南歌谣《元宵月正圆》唱道:“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元宵节赏灯之俗一说始于汉文帝。公元前180年的正月十五,汉文帝刘恒平息了吕氏家族叛乱,为庆祝胜利,汉文帝颁旨大庆,于是,街衢之上张灯结彩,犹如灯的海洋;一说始于东汉明帝。明帝崇尚佛法,闻说僧人有正月十五日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之俗,便下令上元之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这种礼佛仪式其后逐渐传入民间。唐玄宗时,赏灯之俗更为壮观,“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宋代赏灯活动愈加热闹,赏灯活动持续5天,“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明代赏灯活动要持续10天,“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清代赏灯活动虽只3天,但盛况空前,并燃放烟花以助兴,清人董舜民《元夜踏灯》诗曰:“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南宋时即已出现,《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为节日增添了许多趣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元宵节的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将节日的氛围营造得越发的浓郁了。

除此之外,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且已失传的民间活动,如“走百病”——妇女们结伴而行于郊野或墙边,目的是驱病除灾;“祭门、祭户”——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用以祭祀“门神”;“逐鼠”——养蚕人家熬粥,放在老鼠出没之地,诅咒老鼠偷吃蚕宝宝不得好死;送孩儿灯——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进口,因为“灯”与“丁”谐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要闻
   第3版:要闻
   第4版:情感在线
红头绳
锄头、镰刀和石磨
回到古时闹元霄
维西三江植物园楹联
良美旧时年俗
图片欣赏
坚定理想信念 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图片欣赏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