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酥油花 藏族农民致富花
“像汉族百姓贴春联、剪纸一样,藏族百姓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备上酥油花。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短短20来天,销售收入已有5万多元。”西藏自治区级“酥油花”非遗传承人次仁说。
在西藏拉萨市八廓街夏萨苏居委会的一个大院内,次仁和同村11名手工艺人租了一间房作为临时作坊。只见触手即溶的酥油在他们灵巧的手中,不一会儿工夫就被捏塑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酥油花又称“油塑艺术”,是藏族古老艺术之一,以酥油为材料,捏制成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等,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作为供奉品,酥油花在藏区寺院十分常见。逢年过节,也是藏族百姓采购的“年货”之一。
“酥油塑型要在冰水里完成,温度高了就会融化。”在次仁的作坊里,手工艺人盘腿坐在藏式卡垫上,面前放着一个冰水盆,一天七到八个小时的工作,他们的手被冻得通红通红。望着络绎不绝前来购买酥油花的人们,次仁和他的同伴心里感到温暖、幸福。“我们每年都要来拉萨做酥油花,收入十分可观。”次仁说。
次仁的家乡日喀则仁布县康雄乡是闻名西藏的“酥油花之乡”,已有400多年历史。20年前,世代务农的次仁爱上了制作酥油花。那时,在旁人眼中他“不务正业”。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政府不仅日益重视对“酥油花”传统艺术的传承、保护,还将其作为一项产业大力扶持。2013年,次仁被西藏自治区政府列为“酥油花”非遗项目传承人,在他的带动下,贡巴能村18户精准扶贫贫困户中,就有13户人家通过制作酥油花走上增收致富路。
30岁出头的巴桑是次仁制作酥油花团队中家境较贫困的一个,一家四口指着5亩多地过日子,一年到头除了吃饱饭,没有任何积蓄。2012年,次仁手把手地教他制作酥油花,当年他就凭着这门手艺增收8000多元。随着巴桑制作酥油花的技艺日渐精进,乡里乡亲和寺院请他的人越来越多,2016年他终于摘下了“贫困帽”。
酥油花技艺不仅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还成为仁布县重点特色扶贫产业。该县注册了“康雄酥油花”商标,组建了酥油花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每年都定期举办酥油花文化节,并进行酥油花制作技艺比赛,甚至将酥油花制作搬进了课堂。
“酥油花,是开在我们农民心中的幸福花!”曾经的贫困户巴桑说。目前,康雄乡从事酥油花制作的手工艺人达300余人,拉萨市场上酥油花有四成来自仁布县,年产值超过300万元,“康雄乡酥油花制作技艺”已纳入第四批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光明日报)
“西宁刺绣”:留住文化之根
苏、蜀、湘、粤四大名绣是我国刺绣的主要艺术流派,一代代传承人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绣出了光彩世界。在相对偏远的青藏高原,“西宁刺绣”这一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绣种也正在抽枝散叶,开出了与四大名绣不一样的精美和繁华。
陈玉秀,从小就喜欢看奶奶“挑花”。“亲戚朋友的鞋垫,邻家姑娘的嫁衣,都要请奶奶‘挑花’才有面子,亲眼看艳丽的丝线在针尖变化成生动的花鸟,那种喜爱就在我心里扎了根。”陈玉秀说。
“挑花”是几百年前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湟地区的传统刺绣工艺,选用较粗的丝线和质地厚实的布料,以明艳的配色,民族风的图案装饰于鞋垫、枕套、靠垫、衣服等,经久耐看,是高原群众生活与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
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把家传的“挑花”传承下去成了陈玉秀心头最大的事儿。1998年从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的陈玉秀放弃“铁饭碗”走上了创业路。她多次外出学习,回乡走访挖掘,想带着“挑花”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名绣的针法和羌秀、苗秀的传承都给我启发,最终想到了集采四大名绣针法,融合本地‘挑花’、剪纸技艺的创新传承路。”
在陈玉秀学习摸索过程中,西宁市文化部门也展开了细致调研,引导她系统整理全套工艺并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命名为“西宁刺绣”。
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金青泰说,不同于苏绣、湘绣等使用“呵气可断的丝线”和薄如蝉翼的绣布,西宁刺绣可广泛用于生活用品装饰。2013年,陈玉秀的作品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产品开始远销俄罗斯、美国等地。
如今,陈玉秀已经招收数百名留守妇女、残疾人成立公司规模化发展。“这几年,国家对乡土旅游、传统文化的重视使我对西宁刺绣的前景充满信心。” (来源:青海日报)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陆续在全区4856个行政村落地,基本实现村村有健身场地。政府部门还深入开展体育下基层志愿服务活动,以马术表演为主,辅以健身操、锅庄舞、健身知识宣传等内容,持续为基层群众送去体育服务。图为:近日,在拉萨市林周县甘旦曲果镇江角村的一块农闲田地上,西藏民族传统马术队的队员们为乡亲们送上了精彩的马术表演。“马上射箭”“马上拾哈达”“叠罗汉”等12个大项、28个小项的精彩表演节目,让观众在新年期间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