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是最古老的天然饮料之一,被誉为“白色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早、晚是喝奶的最佳时机,早餐时喝奶,给一天的活力提供充分的营养保证;晚上喝牛奶,不但有助于睡眠,而且有助于人体对其营养成分的吸收。即使是正常人,牛奶也不宜喝得过多,一天200毫升足矣,多喝牛奶,反倒容易造成骨质疏松,吃肉过多的人,也不宜多喝牛奶,因为吃肉过多身体酸性,容易导致钙被排出。
虽然,牛奶中富含优质的蛋白质、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脂肪及钙、维生素A和D等,是广大群众喜爱的食品。但是,医学专家提醒人们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宜喝牛奶。
一、缺铁性贫血患者
食物中的铁需在消化道中转化成亚铁才能被吸收利用。若喝牛奶,体内的亚铁就与牛奶的钙盐、磷盐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影响铁的吸收利用,不利于贫血患者恢复健康。
二、返流性食道炎患者
研究证实,含有脂肪的牛奶会影响下食道括约肌的收缩,从而增加胃液或肠液的返流,加重食道炎症状。
三、腹部手术后的患者
此类病人多有肠胀气,牛奶中含有较多脂肪和酪蛋白,在胃肠内不易消化,发酵后可产生气体,使肠胀气加重,不利于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四、消化道溃疡患者
牛奶虽可缓解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但因其能刺激胃肠粘膜分泌大量胃酸,会使病情加重。
五、乳糖酸缺乏患者
牛奶中乳糖含量较高,但必须在消化道乳糖酸作用下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如果乳糖酸缺乏,食用牛奶后就会引起腹痛、腹泻。一定要小心,以少吃为妙。
六、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
牛奶中脂肪的消化需要胆汁和胰脂酶的参与,饮用牛奶将加重胆囊和胰腺的负担,进而加重病情。此外,感冒病人,痰湿体质的人,也不宜喝牛奶。
现在喝牛奶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上班族,来不及吃早餐的情况下,一杯牛奶就代替了早餐,其实这样有害身体。许多人认为空腹喝牛奶,能将营养成分完全吸收。其实,空腹时肠蠕动很快,当空腹喝牛奶会很快经胃和小肠排入大肠,最后各种营养成分来不及消化吸收就被排出体外。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吃一些食物再喝牛奶。
空腹喝牛奶也是不符合营养卫生的,过多的胃酸导致蛋白质变性沉淀,营养不易被肠胃吸收,严重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应该配些面包、饼干与牛奶同食。所以,不宜空腹喝牛奶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容易导致腹泻;二是吸收的效率不高。因为通过胃肠道的时间太快。尽量把牛奶放在一餐所有食物的最后再喝,这样有利于吸收和提高耐受性。习惯早餐喝牛奶的,一定要先吃一些食物比如面食类,然后再喝牛奶,这样可以使牛奶在胃肠中停留时间延长,也有利于其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喜欢喝热牛奶的,请勿煮沸,可加热,因为煮沸后,会破坏牛奶里面的维生素,以及会让钙形成磷酸钙沉淀,也会影响营养被吸收。煮牛奶时请勿将白糖加入牛奶再加火同煮,这样会使牛奶中的赖氨基酸与糖在高温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果糖基赖氨酸,这种物质不会被人体消化吸收,反而有害人体健康,所以应该等煮好牛奶后不烫手时再加糖。总之,牛奶虽好,也要因人而异,盲目地饮用,不仅会给身体带来危害,还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和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