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2018年3月1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人的谷雨情结
□聂难

谷雨,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换言之,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故名曰“谷雨”。古人对“谷雨”这一节气甚是喜爱,有诸多诗句歌之咏之。

“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谷雨是春播春种的关键时期,大江南北陆续开始栽种棉花、玉米、春小麦等作物。南宋诗人范成大《蝶恋花》词:“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耕遍”说明了谷雨正是播种的时候。诗人只一个“才”字,就将农事不紧不慢的节奏和井然有序的劳作跃然于纸上。

谷雨是采茶的最佳时机,谚语说“谷雨谷雨,采茶对雨”,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的时节也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谷雨之时,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一杯清茶,百味人生。难怪郑板桥竟如此推崇谷雨茶:“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黄庭坚的这首《闲游》,更是道尽了茶的韵味,写尽了茶的芳华。

春季谷雨时分,正是清新特别的香椿闪亮登场之时。民间有“三月八,吃椿芽儿”的说法,谷雨前后,香椿新芽初绽,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谷雨食椿,又名“吃春”。椿素有“树上青菜”之称,鲜椿芽中含丰富的糖、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和大量的维生素C。古时候,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据说早在汉代,我们的祖先就有食用香椿的习惯。香椿还曾与荔枝一起作为南北两大贡品,深受皇上及宫廷贵人们的喜爱。宋苏颂盛赞其“椿木实而叶香可啖。”

“谷雨至,春天归”。正是在这“谷雨送春归”的时节,牡丹却在潇潇细雨中绽放了——姹紫嫣红、芳香浓郁、雍容华贵,其“色可销魂,态可醉心,大可悦目”。牡丹,乃“国色天香”,于是文人雅士们不惜华词丽句尽情颂之,并赋予它丰富的人格品质和文化神韵。唐朝诗人王贞白,曾写过两首题为《白牡丹》和《芍药》的诗,也都与“谷雨”有关。前一首说:“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后一首说:“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只有在谷雨时分,牡丹和芍药才显得格外精神和美丽。清代顾禄所著的《清嘉录》里也有“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的记载。

谷雨时节,品一杯细如雀舌的“谷雨茶”,读着这些诗句,去领略谷雨时节那浓浓的文化情结,不也是一种莫大的乐趣和幸福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要闻
   第3版:要闻
   第4版:民族文化
广告
描述五十年的百姓生活史
文人的谷雨情结
微言大义真境界
西藏旅游诗钞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