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严寒渐渐走远,春天的脚步便亦步亦趋地款款而来。阳光和煦,微风缭绕,如此时节,总是引发人们无穷的情思与意趣,正如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那场盛会。
那一年的春日,同样的温暖,同样的绿叶舒展,鸟语花香。那时的三月初三是为上巳节,民间盛行修禊之事(在水边嬉游、沐浴,以消灾祈福)。诗人们吟咏诵谈,也常借此日雅聚。于是,便有了那场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
在会稽内史王羲之的召集下,谢安、谢万、孙绰等高人雅士,相偕而至兰亭,这是何等的盛况?和暖的气息,秀雅的景致,已经让他们相忘于身份显赫、出身高贵的世俗社会。众人沿溪而坐,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那天,春光明媚、和风习习。兰亭周围,山峰峻朗,修竹茂密。阳光下,清澈的溪水闪耀着点点波光,围绕着兰亭欢快地流淌。静谧的山林因为齐聚在一起的客人,而欢欣雀跃。
没有觥筹交错的喧哗,没有丝竹管弦的纷扰,任酒觞顺水而至,停于某人面前,此人即饮酒并赋诗一首。杯酒入肠,灵感涌现,山林间便回响起诗人们的首首佳作。也有如王献之诸人,沉醉于如此良辰美景却思绪闭塞,竟然作不出一首诗来,而不得不被罚酒三杯,想必那样的尴尬情景定会惹众人嬉笑一番。
酒香诗美,令人回味。不知是谁提议,将此次聚会所作的诗句汇编成册,由王羲之作序。于是,酒兴方酣之际,在众人的推举下,王羲之提笔展卷,挥毫而书,《兰亭序》横空出世。这场春日的兰亭禊事,便刻印在人们的眉宇心上,再也挥之不去。王羲之对自己的杰作相当满意,据说聚会之后,王羲之又数次精心撰写,然而,当时的景况、心绪再也无法复制,那一篇《兰亭序》遂成千古一绝。
一千六百多年前永和九年的那个春日,王羲之、谢安等一众大咖,在兰亭举行的大聚会,惊艳了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悠悠婉转,跨越时空,正是“冥心真寄,千载同归”,在千年后一个明媚的春天里,让人畅想、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