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巴顿将军有这样一段警世名言:“看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他现有的地位与高度,而是看这个人曾经掉入谷底后的反弹力”。所以说,习总书记在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也同样验证了这句真理。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采访实录中,现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何毅亭详细地表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历史背景。成千上万的学生,被送往条件艰苦的偏远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习总书记也是这个大队伍中的一员,但他和其他多数学生不一样的是,他有一个“黑帮子弟”的“头衔”。所以他当时承受的精神压力可能要比其他知青更加沉重。
年仅15岁的习近平,并没有抱怨世态炎凉,也没有随波逐流,无所事事。反而逆流而上,积极进取。最值得我们这代青年学习的就是他在偏远的农村,仍然坚持看书学习。据另外一位知青艾平回忆,当时知青读书学习分为四类:一类知青受“文革”时期“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直接放弃读书学习;有一类相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而只看理科类;有一类只读当时最流行的马列和毛选;最后一类是真正爱读书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大量阅读学习,习总书记就是属于这一类。
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好习惯,在1974年4月的某一个夜里,习近平在煤油灯下看到了《人民日报》介绍四川人民推广利用沼气的相关报道。仔细读完这篇报告的他心潮澎湃,难以入睡。陕北缺煤少柴,交通不便甚至还没通电。要是可以像四川一样用沼气烧饭照明该多好呀!第二天,他毅然决然地翻越五十多里的山路到延川县找领导申请去四川学习制造沼气,领导同意了他的申请并派遣了六名同志去四川学习。来年学成归来的习近平带队建立了延安第一个沼气池,解决了人民最迫切的需求。1974年8月,延川县表彰了他的先进事迹,与此同时,《延安通讯》发表《取火机》详细介绍习近平在梁家河建设沼气的事迹。
采访实录中艾平感叹道:“当时所称的再教育,知青们可能并不是被当时所谓的贫下中农和革委会所教育,而是现实生活本身,是与农民一起生活劳作的经历教育了当时的知青们。”到陕北插队学习的习近平可能也认识到陕北最大的矛盾不是阶级斗争的矛盾,而是人与艰苦自然环境的矛盾。还有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他在当村支书的时间里为当地村民解决了许多实际生活的问题。因此,曹谷溪的采访实录反应说:“习近平才华初现,不是在他插队落户的梁家河而是在他搞社教的赵家河”。在此期间,他以身作则在完成行政工作的同时还与农民一起修梯田、打土坝、植树造林,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离开陕北身居高位,他依旧心系黄土地的乡亲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实录中提到《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对知青上山下乡做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其中表述说:“至1981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人数共计1600多万。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去,了解社会,接触工农,在艰苦的环境中接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一些人成长为各条战线上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但是,大批知识青年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成长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巨大困难。”习总书记正是身处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逆水行舟,越游越勇,最终实现了自己建设祖国的伟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