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结巴村:不砍树搞旅游富了
50岁的西洛知道,林芝桃花节开幕,结巴村的游客就会多起来。可西洛的家庭旅馆却闭门谢客,大兴土木。
西洛和妻子在结巴村经营的家庭旅馆,位于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错高乡巴松措湖畔。旅馆现有20个床位,旺季客满,一年能给这个六口之家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
西洛并不满足。他说,目前卫生间只有一个,必须增加;院子里几间草房拆掉了,要盖成二层小楼,每层三个标准间,都带独立卫生间。
“目光要放长远。旅馆更舒适了,游客自然更愿意来。”西洛说,“改造和扩建会花不少钱,但是我有信心赚到更多钱。”
西洛经营这个家庭旅馆已有八九年。此前,他伐木做木料生意。和村里许多同龄人一样,他从父辈手中接过斧头,砍了十几年树。
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森林覆盖率高达47.6%。过去,这里的人们世代以砍伐林木贴补家用。“以前,县财政收入也主要靠伐木。我从1976年开始当护林员,那时主要负责帮助分解完成砍木料的任务。”结巴村村支书索朗班旦说。
为保护林芝这道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政府部门2005年下了禁伐令,并倡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可是,要放下伐木的斧头,那时候很多人并不情愿。西洛当时也慌了神:真要转去做旅游,不但不懂经营,甚至连汉语都不太懂……
65岁的索朗班旦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那时,常常是白天刚开过禁止砍树的会,晚上就有人去偷伐了。”索朗班旦说,当时村民担心禁伐会减少收入。
随着发放公益林补助金、提高护林员工资等政策出台,加上农家乐和家庭旅馆的示范效应,村民们开始接受“禁伐”。
错高乡党委书记旦增介绍说,十几年来,政府相继投资2000多万元,改造农牧民住房和乡村基础设施,还举办了农家乐餐饮、服务、卫生等方面的培训,千方百计完善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这些举措,让村民们对做旅游心里有了“底”。
看着以前伐木的同伴纷纷吃上了旅游饭,西洛跟妻子合计:山上的树再多,总有砍完的一天,伐木的路会越走越窄,还会害了子孙后代;而生态环境保护得越好,旅游业的前景就越广阔,路会越走越宽。
经过一番筹备,他们的家庭旅馆开张了。头两年,住客少,年收入只有一两万元;可到了第三年,靠着口碑和回头客,他们的收入比以前伐木时还多。
如今,西洛家养了7头牛、1匹马,还种了30多亩田,但经营旅馆的收入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这条路算走对了,日子越来越富裕。”西洛笑着说,“你看,摩托车、拖拉机、8座长安车,啥都有了。”
昔日的伐木村,如今已是生态旅游示范村。结巴村已有农家乐40多户,每户每年旅游收入不少。游客多了,藏香猪肉供不应求。村里顺势办起了藏香猪养殖基地,每年给村民分红。
发展生态旅游让结巴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索朗班旦感叹:小时候村里没有马路,夏天下雨就踩泥巴。现在,村里通了柏油路,水泥路铺到每家每户门前;2005年住房改造后,全村120多户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村里早就通了电和自来水,还覆盖了网络……
“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这十几年。”他说。
更让他欣慰的是,村民不但环保意识提高了,精神面貌也改变了:“以前,村里男的上山砍树,回家就喝酒玩乐,不思进取;现在是你追我赶做旅游,争相发展经济。”
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索朗班旦想着,今年结巴村要打好文化旅游牌。比如,村里有一位自治区级非遗“梗舞”的传承人,应该把全村会跳的人组织起来。
西洛的两个儿子均已成年,现在都在旅游公司工作。他盘算着,等家庭旅馆收拾停当,要让孩子们帮忙上网打广告扩大宣传。
西洛不准备把伐木斧头传给孩子。他知道,砍树,无异于砸了自己的金饭碗。
(新华网)
甘肃华锐藏区“白牦牛之变”:从养家糊口到旅游兴业
春回大地的季节,甘肃天祝华锐藏区高原上还存有积雪。牧场内的湿地上结成的冰还没融化。清晨,成群的白牦牛静静地站在冰上,直到藏族老人卓玛才旦佝偻着身子走过来喊几嗓子,白牦牛才挪几步,回到了用铁丝围好的指定范围区。
这里是华锐藏区甘肃天祝松山镇黑马圈河村,海拔3000米以上,是中国白牦牛核心种群保护区。61岁的卓玛才旦和儿子拉毛当周,养了100多头白牦牛,生活在这片“去最近的邻居家需要走半个小时路程”的草原深处。
白牦牛是世界珍稀牦牛种质资源,是国家重点保护畜种,因“天下白牦牛,只有天祝有”而被中国官方确定该县松山、西大滩、华藏寺等六乡镇为国家级天祝白牦牛保护区。
卓玛才旦养了一辈子白牦牛。自小随祖父和父亲赶着白牦牛,逐水草而居。如今,当年的帐篷用不上了,牧场内明亮的玻璃房格外温暖。每日赶牛,儿子不再像年轻时的自己,用脚步和嗓门“指挥”牛群,而是骑着摩托车,一溜烟消失在山那头。
老人对中新社记者说,白牦牛变了,而他自己和家人也变了。
“过去白牦牛是全家的‘铁饭碗’,一辈子靠卖牛拉扯了一家老小。现在,养白牦牛,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这一个种群。否则,几十年后,可能就灭绝了。”卓玛才旦说,自己和家人也变了,整个藏区生活条件好了,牧民都过上了定居的现代生活。
即使在牧场,也早已是网络、电视、洗衣机、冰箱应有尽有。几日前,儿子还跟他讨论过买个无人机,可以“足不出户”看牛。
卓玛才旦感慨道,白牦牛之变,还在于随着旅游业兴起,白牦牛更成为旅游业青睐的体验、观赏性“线路产品”,来自全国各地景区的“白牦牛订单”纷至沓来。
据悉,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牦牛种群内,白色个体的比例都不超过5%,且遗传不稳定,唯独在天祝县分布着毛色纯白、遗传性稳定的天祝白牦牛地方类群,现存栏达到5.3万头。
拉毛当周也是这片牧区的防疫员。每年走访各个村的牧场,统计白牦牛生病情况、发放一些政府免费发放的药品、饲料等等。
“过去养白牦牛,最担心的是遇到大雪封山,就饿死了。现在,政府会给补助和饲料,还有很多好政策,鼓励和支持我们这些养牛人。”卓玛才旦已在县城买了房,准备安心陪孙子读书,把养牛、保护白牦牛种群的事业交给儿子。
天祝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裴成芳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介绍,该县为保护这一珍稀畜种,建立三级保种繁育体系,即核心群、选育群、护繁群。同时,探索白牦牛产业开发带动保种,已开发六大类52种白牦牛产品,助力牧民脱贫。 (中新社)
青海玉树:“宽带村村通”让群众换个“窗口”看世界
“我今年40多岁了,听说网上啥都有,能看电影、电视剧、打游戏、学习……一直想见识一下。但以前我们村没有宽带,现在好了,移动无线宽带让我梦想成真。”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前进村村民尕玛昂江激动地说。宽带上网一直是村民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有了与外界随时联系的宽带,他们可以从这个“窗口”看世界了。
3月24日,青海移动公司玉树分公司启动无线宽带(WLAN)进社区、下乡进村活动,大力推进村社8兆无线宽带,目前在前进村试点。
玉树州移动公司一位负责人说:“很多农村由于地处偏远、村民居住分散,普通的宽带接入布线难、费用高、用户分散、维护不方便,信息接入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成为农村信息化的一个突出瓶颈。我们利用WLAN无线宽带接入方便、灵活等优势,大力推进无线宽带下乡进村,实施‘宽带村村通’工程,使广大群众也享受到无线宽带上网带来的便利生活。”
“这两天听说我们村开通了移动WLAN无线宽带,我就第一时间跑去购买了电脑并办理了WLAN无线宽带,多年的上网梦想变成了现实。”前进村村民尕玛昂江高兴地说。 (玉树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