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仿佛经历了那段历史。读这些感人的故事,是一次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是一次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对标和看齐。总书记身上彰显出来的优秀品质、人格魅力需要每个人认真学习。
中共中央党校编写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全方位、全视角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讲述了他如何经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那段知青岁月里,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构成了当代青年官兵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部队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每名官兵都应从中汲取营养,跟随习近平足迹寻找青春无悔的密码。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无论是“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实困境,或者是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应,都没有让他放弃最初的理想。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此时悄然扎根。他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只有到艰苦环境中,才能在实践锻炼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向当年习总书记一样,在基层历练、积累,铸就至死不渝的理想追求。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七年陕北生活,习近平面对贫苦的农村生活,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闯关“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积累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实践证明,只要有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也能适应,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回过头来看,真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锤炼了习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就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使他成为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这是李大钊对青年人的勉励。当前,我们处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新军事变革、高技术战争,对军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我们广大青年官兵必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习新理论、掌握新装备,获得打赢未来战争的“入场劵”和“资格证”。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我们要勇于迎接挑战,敢于摔打自己,尤其要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提高打胜仗本领,成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今天的我们,时代性地站在“前所未有的靠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心,前所未有的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的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历史节点上,应当把党的创新理论和领袖指引的方向作为人生指南,自觉校正人生航向,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军旅之路上行稳致远,走出一条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内心的正道坦途。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强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改革强军的伟大事业中,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需要我们每名官兵团结一心向前看,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能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为强军目标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