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们从农村挤进城市,我们又从城里回到村庄,我现在就是其中之一。
我接到的第二份工作,是在腊普河畔参与筹备哈达酒庄。初涉葡萄酒行业,对我来说,完全是跨专业跨领域,从刚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略知一二,这一切都源自于近三年来的每一个经历。
缘分真的是很奇妙的东西,机缘巧合,我的家乡在2008年的时候开始种植威代尔酿酒葡萄,2010年,在若干亲戚的促成下,城市资本与村民经济联合体哈达农庄诞生。2011年,哈达农庄请收购葡萄的香格里拉酒业试酿了一些葡萄酒,再后来,2012年,新西兰酿酒师David来到村里考察葡萄园,品尝试酿的葡萄酒,这一切都得到了他的肯定,而他也爱上了这个地方。由于英语专业的关系,我时不时会出席David在的场合,作为双方的翻译,承担了现场翻译及邮件的沟通工作。
看到一个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真的是异常令人兴奋的,但也是艰难的。在第一次拜访哈达以后,David为我们做了一份非常细致且详尽的葡萄园考察报告,也很中肯地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与将来进一步管理的方法。在那以后的时间里,David每年都会抽时间过来考察,并在他的第三份报告中提出了在哈达村建设葡萄酒庄的建议,这个建议与我们领导的想法一致,并且也在理念上获得了共鸣,就这样,建设一个小而美的精致酒庄的想法横空出世了。
参与筹备一个酒庄,见证它从无到有,这听上去似乎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尤其是这座酒庄,会坐落在我的家乡哈达村,酒庄的选址竟然还是外公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满载着我儿时的回忆,于是我对这个酒庄的建成有了更多的期许和使命感。或许这个酒庄,能够帮助我那宁静而幽美的家乡打响知名度,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慕名而来,那么家乡的亲人们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没有那么好,那至少村民们种的葡萄不愁销路,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村里的就业,那也是很好的。
如今,中国的葡萄酒市场越来越好,能够酿出高端红葡萄酒的酒庄很多,但酿造精品白葡萄酒的酒庄少之又少。我们希望,我们的酒庄能够填补这个空白,David对此也很有信心。我和哈达农庄公司的同事们一起轰轰烈烈地开启了酒庄的筹备之路。一边根据David和葡萄酒工程专业出生的同事王贵龙的专业优势,改进葡萄园管理,一边被公司领导带着到各地学习经验。
我们邀请到云南城乡规划设计院资深的设计师,拜访了多个知名酒庄,通过大半年的来回沟通,他们为我们做出了很棒的设计。大概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厂房按照设想一步步成形了。我们到宁夏参加了葡萄酒设备展,在接下来的两年时光里,陆陆续续把酒庄生产区域需要的大大小小设备都慢慢配齐了,也在去年的12月份实现了第一次生产。
筹备期间,尽管还没有自己的厂房,我们仍然坚持着每年酿造少量的葡萄酒。借用香格里拉酒业的厂房和设备,David和贵龙一起过去主持酿酒。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出品了三款葡萄酒。期间,我们两次受邀参加法国的君度先生举办的世界美食美酒图书博览会,一次在北京,一次在烟台,我们的葡萄酒在展会上受到了许多世界知名美食美酒专家的好评,君度先生同样对酒的品质和潜质给予了高度认可。我们对自己在做的事情越来越有信心。
从事酒庄工作的时光里,工作中似乎都充满了乐趣,我们会把所有同事集中起来,一起品我们酿出的酒,然后各自都说上几句评语,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我们每个人都会为我们的酒准备一些寄语,来表达每一款酒在自己心中的感觉。每年都会在村子里举办“腊普河谷之夜”葡萄酒品鉴会,与远到而来的客人和村里的乡亲们共同狂欢。我们都享受着这个过程。
我们每一个人,都如同孕育自己的孩子一般小心翼翼,用爱去浇灌酒庄的事业,对于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动用的一草一木,都竭尽全力地去保护它,生怕破坏了它最初的美好。所幸的是,这样的开发,并没有给我的家乡带来伤痕,酒庄的周围依旧鸟语花香、树木成林,山谷幽静如初,村里的乡亲们还是那样勤劳朴实。村里只是多了一座安静的酒庄,人们依旧可以在这里养蜜蜂,放牛放羊,捡菌子。
近年来,随着香格里拉葡萄酒产区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香格里拉产区葡萄酒,香格里拉葡萄酒市场渐入佳境。我们正在努力建成中国乃至世界,高原上风景最美的酒庄之一,也在努力塑造国内出品精品白葡萄酒的精致酒庄。
我的家乡极美,我觉得是中国最美的村庄,舅舅说那是“三江并流腹地,香格里拉之心”,村庄要发展起来,村庄的人会来自全世界,但不能丢掉好的传统和美,需要大学生经常回乡。我觉得这个逻辑是对的,因此我愿意在乡村振兴的年代,回到家乡,协助并见证一个拥有中国最美风景酒庄的诞生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