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2018年5月5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话说茶马古道
●刘群

茶马互市的线路讲究

当时西北黄河上游的生态不像现在这样恶劣,由于这里的庄稼长得非常好,又由于这里接近吐蕃控制区,每当秋熟时吐蕃会派出部队抢掠地里的庄稼,他们只要麦地里的麦穗。由于唐朝政府给了农民一些优惠条件,也由于黄河上游土地肥沃,农民们始终割舍不下那些良田,第一年没有了收成,第二年还去种上庄稼。因此这一带还被戏称为“吐蕃麦庄”。

唐朝国策之一就是用大军保证通往西域的通道安全。后来由于唐朝采用了联合身毒、波斯、南诏以孤立吐蕃的外交政策,极大地削弱了吐蕃的力量,也减轻了唐军的压力。

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唐蕃的主战场在西北,两军的交战处实际也是两国的交往中心。因此唐代的茶马互市的地点是在黄河上游一带。一直到了北宋时期,地点依旧。只是由于吐蕃国已经分崩离析,该区出现许多各不相属的诸侯国,使买卖双方的称谓发生变化。

当时买马也曾用过钱币、茶和丝绸等。后来有大臣向皇帝建议说,藏人得到钱币以后就将它铸造为兵器,这对宋朝是不利的,他们喜欢的是茶,就应该用茶交换。而且还应该把地点固定下来。于是朝廷派大员到四川购茶再运到陕西一带做交易,并专设“茶马官”以管理该项事宜。

到了南宋,北方一带古道已为金人控制,南宋的军队又需要战马,就在四川设了“四川茶马司”,交易的地点改到了今天的康定。有资料说,当年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统帅的岳家军中就有一千多匹战马是从今香格里拉购去的。

明朝对茶马互市的控制就进了一步,有了专门的茶马官制度。按明朝的律令,私贩茶叶出境者,以及非法允许运出境的守关人员,一经查实,一齐处以死刑。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其中一个驸马,名叫欧阳伦,在出使西域时,夹带私茶出境做买卖,被皇帝杀了头。“此为制蕃易马计,故不得不严禁尔”,政治家们是这样解释的。

该时代加大了对茶马买卖的中央特派员的监察力度,监察人员也是要每年一换。同时中央王朝大略规定了茶与马进行交换时的比价问题,还规定了交易的时间。茶马互市的具体问题都做了规定,这就是我们说的“控制”。

清代,茶马互市基本沿袭明制,需要多说的是,由于五世达赖喇嘛请求在云南的金沙江外新设立一处“茶马互市点”,康熙二十六年,清政府同意在云南的中甸即今香格里拉县的县城“独克宗古城”设市。成为历史上不多的经中央王朝批准的茶马互市贸易点之一。

茶马互市贸易点第一次将产茶的地方与藏区直接连接起来。按照我们今人的想法,市场首先会出现在生产地附近,但是茶马互市点差不多走了近千年才走到原来应该走的地方。茶马古道在历史上有一个自北逐渐南移的过程。

逐利商人钻营茶马互市

有利可图的生意,几千年以来,很难像统治者所设定的那样运转无误。

即使是直接由皇帝掌控的茶马互市也在商人的钻营之下出现了违规操作。一种是民间通过行贿等手段拿到正规的票据,然后到藏区买到最好的马。由于朝廷官员已经买不到最好的马,于是只能向私家另行购买,也就是高价购买。另一种是由专门维护茶马互市规则的官军来进行的,他们勾连守护边关的部队,用私人蓄养的劣马偷偷换下藏族人的良马,再到官府处冒领国家发出的高额补贴。“以至兵无良骑,茶马互市之制大乘,徒见其弊,而未显其效。”

茶马古道,从初始的意义上说,应该是连接藏区腹地拉萨到茶马互市点的路段。而从民间做茶马生意的意义上说,产茶地到产马地之间的马帮路都是茶马古道。只是运茶途中的几个关键城镇是不允许绕过去的,宋朝以后是四川康定和云南的建塘古城。这两个城镇像咽喉规定了所有食物的通道一样,将茶马古道的所有分支汇集了起来。它们才是茶马古道的标记,有了它们古道才畅通。

对藏马的需求,到了清朝中叶以后开始淡化。茶马互市中内地输往藏区的最重要商品仍是茶叶,而藏区往外输出的商品则以毛布、麝香、皮毛、酥油等日用品为主。由于藏马退出互市范围,许多人讲解茶马古道主要讲茶如何如何,也就十分正常了。

特殊的计量单位“引”和接待点

茶马互市的体制是由中央王朝来制定的,由于这个贸易主要是为王朝的利益服务的,所以贸易过程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要由皇家说了算。比如多少茶叶换一匹马,又如上马、中马、下马的标准和处理办法。常年的茶叶运输,使得这条古道上的马帮、官军和茶商共同找到了一个特殊的茶包计量单位“引”:其中茶叶的净重量为25公斤,加上外包装一共重30公斤左右。这样的两包茶刚好可以组成一驮,也就是说一匹马一般驮的重量是60公斤左右。一般沿途会有很多专门机构和部队进行检查,运输的马帮手中会有一种票据作为证明,这种票据称为“引票”或“茶引”,有了它就相当于有了正式公文,沿途不得阻拦。电视剧《康定情歌》中商人们要求快发下“茶引”,指的就是这个。

到了清朝中叶以后,皇家对这个贸易的控制有了松动,除了守护这个贸易的官方各级组织仍在发挥作用以外,民间的力量也开始介入。于是就出现了民间接待点,这种接待点在西北地区叫做“庄家”,在四川康定一带的叫做“锅庄”,这些接待点的出现原来是为马帮提供方便的住宿点。到了后来,这些接待点的东家与官方的联系加强了,就成为官方与马帮运输队之间的中介机构,带上了半官方半民间的性质,成为茶马古道上的组织机构之一。这种机构在滇藏线上,就又由各种商号来代替了。

南仓、葱厦与会馆

前两个词都是藏语,南仓,房东的意思。葱厦,生意上的合作伙伴的意思。其实还有一个词与这两个词有关,即葱本,大概可以解释为老板。在香格里拉或者说在进入藏族居住区以后,马帮的专门接待点分为两种,一种是私家客栈,另一种是集体办的接待点。

私家客栈,就叫南仓,每一个常年走在这条路上的马帮,都会住在经常住的人家,决无另外,而且沿路皆然。马帮与房东之间已经结成为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也就是葱厦。双方相互之间十分信任,马帮有货在当地买,交给房东即可,等马帮从外地回来,房东就会把马帮该得的钱如数交上。南仓和葱厦,实际是这个民族商业诚信的符号。千百年来如此,双方从不相互欺诈,因此是当地人千百年来引以为自豪的商业文化硕果。

为了适应频繁而大宗的商贸驮运,在沿线城镇里按地区,或者按省建有一些接待点,这些接待点叫做会馆,如鹤庆会馆、山西会馆、丽江会馆等,这些接待点的建立又极大地方便了其他民族的商人从事滇藏贸易和中印贸易。

马脚子

我采访过许多赶马汉子,我发现,往往一个人身上凝结两种相冲撞的态度,一是谈虎色变、心惊肉跳。二是仍然向往着再走上一次茶马古道。看来,这是极端艰险的旅程,又是激发冒险激情的旅途。

尚健在的松独几老人是因为家中太贫困,18岁就去当赶马人的。当赶马人的条件不高,身体好、人勤快就行,但有特殊要求。第一天马锅头就会给你来个示范,一只牦牛角杯里灌满了油,将马脖颈夹在胳膊下,一只手攥马的下唇使劲往上方掰,另一只手将一牛角油灌入马口中,油一滴不洒,马锅头做完一遍,让你去喂另一匹马,只要你能完成,就验收合格。

说来简单,其实整个过程充满了力与力的较量,马的野性发作与驯顺与否就在你夹马头的一瞬间被决定了。

松独几老人讲,有天早上去找寻吃夜草的马群,路过一座山梁,看见有一个赶马人已经咽气。旁边已没有其他的人了。越过他继续找马群,回到原处时,只见尸体完全裸露,有人将他的衣裤扒走,说明还有人继续要穿。

他还讲到这个镇子里的老乡,他在盐井得了病。马帮队无法带上他,就让他在那个村里养病,后来他的尸骨就埋在了那个地方。盐井离家乡不算远,马帮一旦出门,亲人与赶马人就天各一方了。

马锅头也很难当,危难的时候要第一个上前,因此走完一趟马帮路以后,大家已经亲如父子,情胜弟兄。最艰苦的地方往往产生团结,最艰难的时候人与人的沟通才最完全。

许多走过滇藏茶马古道的老板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在招募赶马人时,如果要将货物从香格里拉运往拉萨,最好的赶马人来自两个地区,即云南香格里拉以及西藏芒康的藏族赶马人。 (全文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
   第4版:民族文化
一位古代文人的快乐秘诀
话说茶马古道
一代国学大师的家国情怀
快递哥的诗与远方
古人拒礼之法
黄昏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