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8年5月1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存敬畏话戒尺
○陈佳

说到戒尺,想来读者诸君不会太陌生,大文豪鲁迅的启蒙师寿镜吾老先生就有一条戒尺,虽然“不常用”,但震慑力却是显见的。而在诸多的影视作品里,也可常见须发皆白的老夫子们,以戒尺打手的方式惩戒那些顽劣的弟子。

其实,戒尺最早只是佛教的一种法器,又名戒方,多用于皈依、剃度、传戒、说法等庄重场合。它由两块木板制成,一仰一俯。《禅林象器笺》载:“受戒专用之,故得戒尺之称。”而戒尺之功效,旨在对出现问题的学修者予以点醒。“戒”为警戒、惩戒之意,而“尺”自然是尺度、标准,合二为一也意在警戒行事要符合标准。

真正让世人见识戒尺威力,还得仰仗延续两千多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得益于遍地开花的官办书院、私塾之功。戒尺,这种从佛教衍生出的器物应用到私塾教育后,成了教学中的必备品,有点类似现在的教鞭,是对学生实施体罚之用。而它的形状也逐渐从俯仰两木,变为一个长条形的木块。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这样的场景:学生们摇头晃脑地在桌前读书,先生手执戒尺,或双手背于身后,或轻敲掌心,边走边听。如遇调皮捣蛋的学生,这时候,戒尺或许是最有效的工具。小施惩戒,一时的疼痛或许可长记性。

这宽不过几寸的方板也是手工艺者发挥灵感、驰骋才华的所在,或书写励志警句,或镌刻大儒哲人,或雕画山水风物。黟县宏村南湖书院启蒙阁的戒尺上就刻有“光明而观月窟,踊跃以超龙门”的字样,语出乾隆六皇子永瑢,表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再如,柳泉居士蒲松龄也曾自刻过一方戒尺,上书“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以此自勉自励。

如果说戒尺总散发着一股“文气”的话,那么,有一种曰“宝剑戒”的戒尺便可看为是一种武器了。这款铁质戒尺,形如宝剑,其手柄处还饰有麻绳。其发明者因相中戒尺携带方便、短小灵活的特点,居然将本是用以体罚的工具,演变成一种技击器械,并美其名曰“量天尺”。试想,如若用这样的一把戒尺来惩戒学生,估计就不只是手掌心被打红了。

古之用戒尺,惩罚是其次,警示倒是初衷。而伴随着科举选士、私塾制度的相生相灭,“戒尺”这种棍棒教育下的产物也亦步亦趋地走进历史的记忆。如今,戒尺只是现代工业文明中机器批量生产的工艺品,早已失去原本所承载的文化记忆。近年来,报章上时有恢复“汉服、戒尺”的呼声,现代“私塾”更是如潮涌现。其论正确与否不敢妄评,但至少可折射出国人对规矩意识的一种回归。

习近平同志说,“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其实,不独于官员,我们每个人心中都需要一把戒尺,不能没有“戒”,更不能没有“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御医的惊险生活
揭示“赫图阿拉之问”的文明史话
通常的人生回响
大宋的猪
穿越唐风宋雨
心存敬畏话戒尺
图片欣赏
联系方式